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来源微粒在凝血紊乱中的作用研究
本文选题: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 微粒 ; 参考:《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7年03期
【摘要】:目的:评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细胞来源微粒(microparticle,MP)及其携带的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在患者高凝状态中的作用,以及化疗/分化治疗药物对MP促凝血活性(procoagulant activity,PCA)的影响。方法:提取5例APL患者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5例缺铁性贫血患者(对照)的骨髓单个核细胞(MNC),体外培养48 h,收集含MP细胞培养液和去MP细胞培养液,从一定体积的含MP细胞培养液中提取MP。采用ELISA法检测MP上TF的表达,应用凝血酶生成实验检测含MP细胞培养液和去MP细胞培养液的PCA,利用人TF特异抗体检测TF在MP相关PCA中的作用。测定全反式维甲酸(ATRA)、三氧化二砷(ATO)和柔红霉素(DNR)处理APL细胞48 h后MP的PCA。结果:对照者骨髓MNC释放的MP几乎无TF表达,而APL细胞来源的MP明显表达TF。无论是APL患者骨髓MNC还是对照者骨髓MNC,释放的MP均具有明显的PCA,但与对照者骨髓MNC释放的MP相比,APL患者骨髓MNC释放的MP的PCA更高。TF在对照者骨髓MNC释放的MP的PCA中几乎无作用,而在APL患者骨髓MNC细胞来源的MP的PCA中发挥重要作用。DNR处理的APL患者骨髓MNC能使其释放的MP的PCA增高,而ATO和ATRA的作用则完全相反。结论:APL患者骨髓MNC来源的微粒具有明显的PCA,而TF在这一活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化疗药物DNR可增强APL患者骨髓MNC释放的MP的PCA明显,而分化治疗药物ATRA和ATO则可降低这一活性
[Abstract]:Aim: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microparticle MP and its tissue factor-TF in hypercoagul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nd the effect of chemotherapy / differentiation therapy on procoagulant activityPCA in patients with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Methods: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 (MNC) were extracted from 5 APL patients and 5 age-sex matched iron deficiency anemia patients (control group). MP3 was extracted from a certain volume of MP cell culture medium. The expression of TF on MP was detected by Elisa, the PCAs containing and without MP cells were detected by thrombin production assay, and the role of TF in MP related PCA was detected by human TF specific antibody. APL cells were treated with all-trans retinoic acid (ATRA), arsenic trioxide (ATO) and daunorubicin (DNR) for 48 h. Results: MP released from bone marrow MNC of control group showed little TF expression, while MP from APL cells expressed TF. No matter the bone marrow MNC of APL patients or the control group, the MP released by bone marrow showed significant PCA.However, compared with the MP released by bone marrow MNC of control group, the PCA of MP released by bone marrow MNC of APL patients was higher. TF had little effect on the PCA of MP released by bone marrow MNC in control group. MNC of bone marrow of APL patients treated with DNR could increase the PCA of MP, but the effects of ATO and ATRA were opposite. Conclusion the microparticles derived from bone marrow MNC of the patients with Wight APL have obvious PCAs, and TF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activity. The chemotherapeutic drug DNR could enhance the PCA of MP released by bone marrow MNC in APL patients, but ATRA and ATO could decrease the activity.
【作者单位】: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肿瘤中心;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
【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12541345)
【分类号】:R733.7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杨昆鹏;侯金晓;刘亚波;祁森;苏雁华;;三氧化二砷联合柔红霉素对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凋亡和凝血作用的影响[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4年03期
2 张晓辉;胡豫;洪梅;夏凌辉;郭涛;沈关心;魏文宁;宋善俊;;砷剂和维甲酸对NB4细胞组织因子和凝血酶调节蛋白mRNA及促凝活性的影响[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张迎媚;陈波;吴龙月;侯金晓;付金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来源微粒在凝血紊乱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7年03期
2 黄诗思;郭鹏翔;;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2例报告及其治疗进展[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年07期
3 侯文宜;李晓霞;;不同化疗药对APL/NB4细胞促凝血活性的影响[J];现代医学;2016年05期
4 杨志峰;刘超;刘晓燕;聂海英;王椿;;吡柔比星与柔红霉素分别联合阿糖胞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对比研究[J];西部医学;2014年10期
5 关键虹;马恺;王萌;;雄黄对NB4细胞TF和t-PA表达的影响及机制[J];现代肿瘤医学;2013年08期
6 吴鹏飞;孔荣;邱宏春;王勇;;全反式维A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临床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10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发明;组织因子途径的生理与临床意义[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7年01期
2 周建,李忆东,金浙滔;组织因子:过去和现在[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0年05期
3 黄细莲,陈方平;血小板相关组织因子的研究进展[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2期
4 余波;冷希岗;;人类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的研究进展[J];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06年01期
5 陈洁;潘景业;;血小板和组织因子[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6年05期
6 卜梓斌;姜志胜;;组织因子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8年03期
7 刘长营;王丕明;许振宗;李海;;血液中组织因子的分布及其与各种血细胞的关系[J];检验医学;2012年09期
8 郭志义,冷希岗;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及其医学应用前景[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2002年05期
9 曹翔,金惠铭;组织因子的分子结构、转录调控及临床意义[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7年03期
10 李增刚;组织因子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199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静;王宏健;李邦涛;汤旭东;何晓凡;文志斌;贺石林;;组织因子途径启动活性估量方法的初步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暨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习班论文摘要汇编及学习班讲义[C];2007年
2 魏文宁;方峻;祝建芳;张小平;杨焰;杨锐;熊丽丽;;血循环中白细胞组织因子活性测定及意义[A];第十一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暨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习班论文摘要汇编及学习班讲义[C];2007年
3 王蕊;李玲;温丙昭;李辉;哈力达·亚森;钟笛;;乌鲁木齐地区汉族和维吾尔族人血浆组织因子途径的初步观察[A];第十一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暨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习班论文摘要汇编及学习班讲义[C];2007年
4 程旭;徐伟杰;宋丽萍;刘兰霞;董霞;张海玲;朱敦皖;冷希岗;;重组人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与纯化[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陈俊松;何晓凡;文志斌;;组织因子促进细胞黏附的研究进展[A];湖南省生理科学会2013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6 刘嵘;魏文宁;董继华;杨锐;吴健民;;血小板微颗粒对ECV-304细胞组织因子表达影响的初步探讨[A];第十一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暨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习班论文摘要汇编及学习班讲义[C];2007年
7 王沛;钟良玮;;硫氧还蛋白对组织因子促凝血功能的调控作用[A];第十届全国酶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8 陈方平;黄细莲;;血细胞源性组织因子的研究现状[A];第10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戴文琴;吴青;李治;曾雯;刘泽明;魏宇淼;;组织因子在脂多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组织因子表达中的作用[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胡静;王宏健;申晓辉;何晓凡;文志斌;;血管紧张素-(1-7)对脂多糖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组织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A];湖南省生理科学会200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吕奔;高迁移率族蛋白-1对组织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D];中南大学;2010年
2 丁春华;组织因子和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关系的临床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3 王玉玖;核因子-κ B p50亚基调控组织因子的机制及在动脉内膜增生中作用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杨寅柯;组织因子途径的检测与调控[D];中南大学;2003年
5 赵红洋;INS患儿肾组织NF-κB活性、血浆组织因子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的水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6 宋锴澄;地塞米松刺激THP-1细胞释放具有促凝血功能的组织因子阳性膜微粒[D];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年
7 周华;ACEI及ARB对人血单核细胞表达组织因子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2年
8 黄燕;辛伐他汀对组织因子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琴;组织因子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的影响[D];南京医科大学;2006年
2 张如卉;组织因子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MCP-1表达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3 高兰英;LOX-1在C反应蛋白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组织因子表达中的作用[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4 孙峰;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对动脉粥样硬化早期阶段组织因子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9年
5 刘鸿元;组织因子及其途径抑制物2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张颖;PMA诱导k562细胞向巨核细胞分化过程中组织因子变化的探讨[D];中南大学;2012年
7 段成刚;组织因子的表达水平与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关系[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8 周莉莉;组织因子微颗粒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恶性血液系统疾病中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9 程旭;重组人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纯化及其抗血清的制备[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10 龙剑锋;整合素αvβ3、组织因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中的表达[D];中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893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2089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