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肺抑瘤膏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气滞血瘀证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04 07:13
【摘要】:目的:本研究是通过建立Lewis肺癌病证结合小鼠肿瘤模型,观察肺抑瘤膏对非小细胞性肺癌气滞血瘀证模型的干预作用;同时对5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临床观察,观察单纯化疗组与化疗加肺抑瘤膏组在宏观表征和微观指标方面的差异,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提供理论与临床依据。方法:1.动物实验研究部分,使用C57BL/6小鼠,建立平和质与气滞血瘀质小鼠模型,对小鼠宏观表征及微观指标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进行测定,以评估所建立的气滞血瘀质小鼠的可靠性与稳定性。2.对平和质和气滞血瘀质小鼠接种Lewis肺癌细胞,于接种后第5天,分组为对照组与肺抑瘤膏组。观察两组小鼠接种Lewis肺癌细胞后肿瘤体积变化、肿瘤生长率、肺转移率及血清VEGF-C水平。3.观察50例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单纯化疗组与化疗加中药组用药前后在宏观表征与微观指标方面的差异性。结果:1.气滞血瘀质小鼠在体质模型建立后出现气滞血瘀体质的表现,体重与平和质组小鼠相比显著下降,且有意义(P0.05)。血清中Fib、D-dimer、NE、DA含量与平和质组小鼠相比显著上升,5-HT含量较平和质组相比显著下降,且均有意义(P0.05)。2.气滞血瘀质对照组(QD)较平和质对照组(PD)Lewis小鼠在移植瘤瘤体积增长、瘤重、肿瘤生长率、肺转移率、血清中VEGF-C平均光密度均有差异(P0.05)。说明气滞血瘀质组的Lewis小鼠较平和质组肺癌更易的生长、转移。3.肺抑瘤膏用药组(平和质组与气滞血瘀组)能不同程度的抑制Lewis肺癌的肺部转移。平和质组、气滞血瘀质组的肺转移抑制率分别为35.21%、46.03%,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各肺抑瘤膏组均低于对应的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能有效改善血液高凝黏状态及慢性应激状态。4.各给予肺抑瘤膏的用药组均能不同程度的抑制VEGF-C的表达。平和质组、气滞血瘀组的VEGF-C平均光密度分别为(0.131±0.034)、(0.132±0.029),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各肺抑瘤膏组均低于对应的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5.非小细胞肺癌气滞血瘀证患者症状分级化量评定得分中,化疗组治疗前后症状判定无改善,化疗加中药组治疗前后症状判定部分改善;KPS评分中,化疗组与化疗加中药组治疗后比治疗前得分均有上升(P0.05),且化疗加中药组较单纯化疗组体力状况改善更为明显,KPS评分上升更大,(P0.05);病灶变化方面,两组治疗前后病灶面积均有较明显缩小,其中,化疗加中药组较单纯化疗组病灶面积缩小更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采用肾上腺素皮下注射加捆缚敲击法建立的气滞血瘀质小鼠有别于平和质小鼠,以此建立气滞血瘀质动物模型有意义。2.气滞血瘀质组的Lewis小鼠较平和质组肺癌更易的生长及转移。3.肺抑瘤膏能够明显改善小鼠血液高黏稠凝聚状态及慢性应激状态,不同程度地抑制Lewis肺癌移植瘤的生长、转移。4.肺抑瘤膏能显著降低VEGF值,推测肺抑瘤膏可能通过抑制VEGF表达而起到治疗晚期肺腺癌的作用。5.中药(肺抑瘤膏)加化疗较单纯化疗无论是在改善病人症状方面还是在抑瘤方面均有优势。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质静;黄素珍;;瘀血疏颗粒治疗气滞血瘀证的疗效观察 附90例病例报告[J];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2 梅章斌;浅谈气滞血瘀证的辨治[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3 顾叔贤;初探诸病多占气滞血瘀证[J];光明中医;1995年05期

4 盛炜;姚祖培;;冠心病气滞血瘀证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0年12期

5 韦薇;徐凤芹;魏巍;姜承贤;曹玉璋;童文新;张晋;辛莉;;德尔菲法获取气滞血瘀证诊断指标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年04期

6 赵呈明,金文,樊效鸿,徐治波,刘一曼;气滞血瘀证与血浆中分子物质关系的初步观察 附:54例观察报告[J];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7 朱兰妃;韩平;黄秀锦;;桃红四物汤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年11期

8 陈嘉斌;柴可夫;;糖尿病气滞血瘀证型研究集萃[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年03期

9 苗兰;潘映红;任建勋;刘建勋;;气滞血瘀证模型大鼠血清蛋白质组学初步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年02期

10 韦薇;徐凤芹;;气滞血瘀证客观化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赵陵;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的气滞血瘀证方剂组方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韦薇;运用德尔菲法及临床调查法对气滞血瘀证诊断标准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付子锋;中药熏洗治疗痔Ⅳ期(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石云霄;心痛泰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滞血瘀证临床观察[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米雪山;心痛泰调节稳定型心绞痛(气滞血瘀证)内皮功能临床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宋健;膈下逐瘀汤加味治疗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4年

7 侯泽龙;推拿通整理法加牵引治疗气滞血瘀证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甘肃中医药大学(原名:甘肃中医学院);2015年

8 安宇;气滞血瘀证PRO量表的研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9 孟雪;自拟活血散结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气滞血瘀证)60例临床疗效观察[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4年

10 张洪波;行气活血通络法治疗高脂血症(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23999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23999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0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