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肺癌伴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发布时间:2019-02-16 01:52
【摘要】:目的:总结肺癌伴腋窝淋巴结转移(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ALNM)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浙江省肿瘤医院收治的91例肺癌ALNM的患者资料。采用列联表分析原发灶、颈部和锁骨上区淋巴结、纵隔淋巴结与腋窝淋巴结位置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以及不同时期发现ALNM患者的生存情况,并行Log-rank检验,进一步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肺癌伴ALNM发生率为0.63%;常见于腺癌患者,以周围型病灶多见,常累及胸膜并伴胸水,或发生胸壁转移。原发灶、颈部和锁骨上区淋巴结、纵隔淋巴结与腋窝淋巴结位置存在相关性。肺癌伴ALNM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9.02个月,2年生存率为62.64%。首诊伴ALNM患者生存情况差于首诊无腋窝淋巴结患者,且为独立预后因子(P=0.003,RR=2.18,95%CI:1.330~3.572)。结论:肺癌伴ALNM发生率低,其可能的转移途径为胸壁、淋巴引流及血行转移,首诊发现ALNM的患者生存情况更差。
[Abstract]: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lung cancer with 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 (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ALNM). Methods: the data of 91 patients with ALNM from January 2007 to December 2013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 location of primary lesion, cervical and supraclavian lymph nodes, mediastinal lymph nodes and axillary lymph nodes were analyzed by column tables. The total survival was calculated by Kaplan-Meier method, and the survival status of ALNM patients was found at different stages. Log-rank test was performed. Further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lung cancer with ALNM was 0.63%. Primary lesions, cervical and supraclavian lymph nodes, mediastinal lymph nodes were correlated with axillary lymph nodes. The median survival time of lung cancer patients with ALNM was 19.02 months and the 2-year survival rate was 62.64 months. The survival condition of the first patient with ALNM was worse than that of the first patient without axillary lymph node, and it was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 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of lung cancer with ALNM is low, and the possible way of metastasis is chest wall, lymphatic drainage and blood metastasis.
【作者单位】: 浙江省肿瘤医院浙江省胸部肿瘤重点实验室;
【分类号】:R73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卫东,汪必成,陈慧莉,杨国j;首发腋窝淋巴结转移瘤26例临床分析[J];肿瘤防治研究;2002年06期

2 王丰;宋苏云;张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1年04期

3 雷海;权毅;;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不同部位的微淋巴管密度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J];西南军医;2012年06期

4 孙长青;袁媛;王蒙;李真;刘秀玮;李君;孟新;贾晓灿;张卫东;;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的预测[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年06期

5 福慧妹;;腋窝淋巴结转移与乳癌的预后[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1991年06期

6 廖瑜倩;徐兵河;;118例小肿块多腋窝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07年08期

7 于静;聂宏娟;王军;;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J];山西医药杂志;2010年01期

8 王玉琛;刘奇伦;;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规律的回顾性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13年07期

9 王淑莲,李晔雄,余子豪;早期乳腺癌根治术后放射治疗靶区的确定[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1年04期

10 李颖嘉,龚渭冰,吴凤林,周华;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测乳腺癌血管生成活性及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淑莲;;腋窝淋巴结转移数≥10个的乳腺病人改良根治术后的治疗结果[A];2007第六届全国放射肿瘤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计静丹;贾懿;张晓晓;周建桥;陈曼;詹维伟;;超声评价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价值的探讨[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声医学学术会议(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3 赵俊京;董大敏;杨光;;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X线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张毅;王正滨;王海波;李玉军;袁梅;郑淑芳;张积华;;三阴性乳腺癌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超声检查特点与多因素Logistic分析[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九届全国腹部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5 荣雪余;冀鸿涛;朱强;肖萍;;对超声影像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评价[A];第九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王升晔;杜向慧;;1至3个腋窝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根治术后放疗的应用[A];第三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教育集暨论文集[C];2009年

7 徐栋;钱超文;边晔萍;赵惠铮;陈俊英;杨琛;陈丽羽;汪丽菁;王立平;;能量多普勒检测乳腺癌血流状况及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A];2005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8 姜倩;季秀珍;何英;;高频彩超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A];第二届长三角超声医学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邵力飞;;超声检查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观察分析[A];庆祝中国超声诊断50年暨第十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康丽;郭瑞军;;高频超声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意义[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衣晓峰 孙理;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早期监测成为现实[N];中国医药报;2009年

2 龙帆;PET可用于确定女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N];医药经济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徐文通;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及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探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年

2 张明帅;新疆维、汉民族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危险因素对比分析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3 刘海燕;~(99)Tc~mN-NOET SPECT鉴别诊断肿瘤良恶性及探测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入裴;Twist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研究和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D];四川医科大学;2015年

2 柴源;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D];延安大学;2015年

3 孙凯;46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4 高济越;ER、PR、Her-2及Ki-67在乳腺癌原发灶及同期腋窝淋巴结转移灶中表达差异及临床意义[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5 陈晓晓;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分子分型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6年

6 崔竹山;cT_(1-2)N_0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6年

7 姜朋丽;T1-T2期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率的差异及生存分析[D];吉林大学;2016年

8 边旺X;B超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假阴性率及阴性预测值的影响因素[D];浙江大学;2016年

9 王晓丽;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癌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10 艾力·赛丁;青年乳腺癌临床生物学特征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关系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239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24239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b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