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黑根霉胞外多糖对肿瘤转移的抑制作用

发布时间:2019-04-26 01:31
【摘要】:转移是造成恶性肿瘤患者的死亡的主要原因,市面上大多数的化疗药物主要针对的是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很少有能够有效抑制肿瘤转移的药物。因此,高效且低毒副作用的抗肿瘤转移的药物的研发在恶性肿瘤的治疗过程中尤为关键。抗肿瘤转移药物的研发即寻找或设计出能够有效抑制转移中关键环节的物质。目前,除了抗血管生成药物以外,其它药物的研发进展较缓慢。临床研究表明,抗血管生成药物能够延长晚期肿瘤患者寿命,提高病人存活率,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肿瘤,且副作用较严重。研究表明,活性多糖在肿瘤转移方面有一定的功效。活性多糖免疫调节、低毒副作用等优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化疗疗法的不足,对其抗肿瘤转移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组从黑根霉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得到的一种天然多糖Exopolysaccharides1-1(EPS1-1)。前期发现,EPS1-1 能够显著抑制 CT26 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增强小鼠免疫系统的功能,显著减轻5-氟尿嘧啶所造成免疫力低下、体重降低等不良反应,增强化疗疗效。本论文主要以CT26细胞为研究对象,研究EPS1-1在抗转移中的应用,并初步分析其作用机制。体外实验:侵袭是肿瘤转移启始环节之一,采用Transwell侵袭实验分析EPS1-1对肿瘤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发现EPS1-1能够显著抑制肿瘤细胞侵袭,0.1、0.2、0.4 mg/ml多糖处理组侵袭抑制率分别为25.00%、45.37%、50.93%。恶性肿瘤细胞到达远处的靶位点的过程离不开肿瘤细胞的迁移,Transwell迁移实验分析EPS1-1对CT26迁移能力的影响,发现0.1、0.2、0.4mg/mlEPS1-1处理后,肿瘤细胞的迁移能力均明显降低,细胞迁移抑制率分别为36.23%、48.30%、65.70%。肿瘤细胞侵袭和迁移的过程均有肿瘤细胞与基质的黏附的参与,CT26与 Matrigel 黏附实验表明,0.2、0.4 mg/ml EPS1-1 处理组,CT26 细胞与 Matrigel黏附能力均显著下降,EPS1-1对肿瘤细胞黏附的抑制率分别为36.1%和50.4%。内皮细胞管形成实验常用于抗血管药物的筛选,结果发现,EPS1-1能够抑制内皮细胞管道的形成。MMP-2、MMP-9是主要的降解胞外基质的蛋白酶,Vimentin常被视为判断肿瘤细胞侵袭能力的指标,VEGF则是调节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关键内皮因子。MMP-2、MMP-9、Vimentin和VEGF表达量升高,细胞转移能力也往往增强。E-钙黏素在肿瘤细胞的黏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功能,E-钙黏素表达水平的下降,通常会加速肿瘤的转移。明胶酶谱实验的结果显示,EPS1-1能够明显降低CT26细胞中MMP-2及MMP-9活性。qPCR表明,EPS1-1显著降低了 CT26 细胞中 MMP-2、MMP-9、Vimentin 和 VEGF mRNA 表达量,显著上调E-cadherin的表达量。Western-blot、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显示,EPS1-1处理组CT26细胞中的MMP-9、Vimentin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体内实验:建立小鼠黑色素瘤和结肠癌尾静脉转移模型,体内研究EPS1-1抗肿瘤转移作用。肺指数统计分析表明,EPS1-1可以抑制黑色素瘤和结肠癌肺转移,与模型组相比肺指数分别降低48.50%,38.37%。qPCR表明,EPS1-1组荷瘤小鼠肺组织中MMP-2、MMP-9、Vimentin和VEGF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同时,Westem-b1ot结果表明,EPS1-1处理后,小鼠肺部MMP-9、Vimentin和VEGF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免疫组化结果显示,EPS1-1组小鼠肺组织中CD31阳性着色程度降低。此外,EPS1-1处理后,小鼠的胸腺指数上升,血清中的IL-2的释放量增加,表明EPS1-1可能增强了小鼠的免疫能力。结论:EPS1-1能够体外抑制CT26肿瘤细胞黏附、侵袭、迁移及内皮细胞管道生成;体内抑制结肠癌、黑色素瘤细胞的转移并增强了 BaLb/c小鼠免疫功能。EPS1-1抗肿瘤转移作用可能与其调节转移中关键分子的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及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关。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3-3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秀荣,焦中华,宋茂美;中西医关于抗肿瘤转移的认识及研究概述[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2 王新军,周正炎;抑制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2年01期

3 ;2007全国肿瘤转移学术大会第一轮通知[J];中国肺癌杂志;2007年04期

4 过邦辅;恶性肿瘤与肿瘤转移 第3讲 肿瘤转移治疗的新概念[J];中国肿瘤;1999年03期

5 孙青,江培洲,沈新明,姚开泰;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及其调控因素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0年04期

6 杨威,李凡,李胜文;抗肿瘤转移治疗的研究新进展[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0年03期

7 卢大用,曹静懿;肿瘤转移的实验病理学研究[J];河南医学研究;2000年03期

8 张润玲;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J];兰州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9 王涛,陆应麟,刘爽,谢庆军;抑制消减杂交技术在肿瘤转移调控研究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通讯;2000年03期

10 魏文科,侯建军,向武良;肿瘤转移相关因素研究现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钱文慧;陆茵;陈磊;孙志广;郑仕中;张伟伟;;血小板活化介导的肿瘤转移及中药治疗前景展望[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分会第八届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2 方伟岗;王锡山;;大会主席致辞[A];第九届全国肿瘤转移学术大会暨2011年黑龙江省医学会肿瘤学年会摘要集[C];2011年

3 赖小平;;41例肿瘤转移特点分析[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4 李春海;;肿瘤转移生物学标志及其临床意义[A];全国肿瘤诊断与治疗药物分子靶点研究进展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5年

5 李杰;孙桂芝;吴志奎;;中药在抗肿瘤转移防复发中分子机理研究[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6 何玉龙;;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介导的信号通路在淋巴性肿瘤转移过程中的作用[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宋纯;;肿瘤转移早期模型的建立、转移机制及药物干预研究[A];第九届全国肿瘤转移学术大会暨2011年黑龙江省医学会肿瘤学年会摘要集[C];2011年

8 陈龙邦;臧静;王靖华;胡守友;周晓军;;β-榄香烯抗肿瘤转移作用的研究[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9 谢仰民;李恩民;;免疫缺陷动物在研究肿瘤转移方面的应用[A];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高艳光;曾宪录;;化学修饰肝素与肿瘤转移关系的研究[A];吉林省第六届生命科学大型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夏茂盛;捷科学家发现导致肿瘤转移新基因[N];光明日报;2013年

2 记者 刘冬梅;全国肿瘤转移大会在津开幕[N];天津日报;2009年

3 程祖亨;可怕的肿瘤转移[N];农村医药报(汉);2012年

4 记者 李天舒;新研究找到抑制肿瘤转移靶点[N];健康报;2011年

5 张田勘;揭开肿瘤转移的秘密[N];健康报;2003年

6 记者 周颖;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转移有增效优势[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7 衣晓峰;肿瘤转移能力“与生就有”[N];中国医药报;2011年

8 马一鸣;肿瘤转移机制及其阻断——癌扩散的基础和临床[N];健康报;2005年

9 通讯员 杨叁平 李瑞;国际研究发现中药可切断肿瘤转移通路[N];科技日报;2012年

10 记者 任壮;中药可抑制肿瘤转移[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剑;Rab3D蛋白促进肿瘤转移和Hsp90α质膜转运信号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2 何欣榆;针对肿瘤转移过程的纳米药物递释系统抗乳腺癌转移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2016年

3 王慧;抗糖尿病药物中激活Nrf2通路的抗氧化剂对肿瘤转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6年

4 张觉超;髓源抑制细胞(MDSC)促进肿瘤转移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5 刘文生;NDRG1蛋白对结直肠癌肿瘤转移调控机制初探[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6 贾荣杰;细胞表型转化促进肿瘤转移的新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6年

7 谢枫;肿瘤抑制因子OTUD1的功能鉴定和分子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8 段晓品;刺激响应性聚合物胶束在抗肿瘤转移及逆转肿瘤耐药中的应用[D];沈阳药科大学;2013年

9 宋安萍;联合抑制消减杂交及基因芯片技术筛选肿瘤转移效应基因[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李晓丽;温通降浊法抗肿瘤转移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梦瑶;联合预后信息识别可重复的胃癌转移分子标志[D];福建医科大学;2016年

2 孙清洁;黑根霉胞外多糖对肿瘤转移的抑制作用[D];山东大学;2017年

3 王忠;肿瘤转移机理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4 王淙悦;肿瘤转移临床特点与用药规律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4年

5 孙艳;髓清丸抗肿瘤转移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张家恺;LPAAT蛋白家族与肿瘤转移相关性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1年

7 宁耀贵;花生四烯酸细胞色素P450表氧化酶促进人类肿瘤转移[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于红阳;整合素和PAR1参与凝血酶促肿瘤转移作用的研究及其机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9 张巧姝;KAI1/CD82胞外结构域小环在抑制肿瘤转移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4年

10 佟玲;大黄木香有效成分预防肿瘤转移的实验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5年



本文编号:24656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24656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0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