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MUC2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小肠黏膜中表达改变及意义

发布时间:2019-05-06 13:39
【摘要】:梗阻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OJ)可造成肠黏膜屏障损伤,引发各种感染并发症,甚至导致败血症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梗阻性黄疸肠黏膜屏障损伤机制的研究十分重视。研究证实,OJ时败血症的发生与其肠黏膜屏障受损致肠内菌群移位密切相关。肠黏液层是抵御肠内致病菌及有害物质入侵的第一道屏障,参与构成肠黏膜机械屏障,为肠黏膜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起重要作用。黏蛋白-2(mucin2,MUC2)是构成肠黏液层的主要物质,为一种高度糖基化的大分子量黏蛋白,覆盖于肠上皮细胞顶端,对肠黏液层的保护功能起决定性作用。MUC2主要由杯状细胞分泌,在润滑肠道,为肠内抗菌蛋白及共生菌群提供黏附位点,抵御肠内致病菌及有害物质入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现已有多种研究证实,肠道损伤或受到各种刺激时,可致黏液层变薄,通透性增高,使得肠内细菌可接触肠上皮细胞,进而发生一系列肠道局部或全身炎症反应,导致各种肠道疾病。目前国内外尚未见到关于梗阻性黄疸时肠黏膜MUC2变化的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MUC2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时小肠黏膜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具体实验内容如下: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malignant obstructive jaundice,MOJ)患者小肠黏膜MUC2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行经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或治疗的恶性胆道梗阻伴黄疸患者14例;恶性胆道梗阻无黄疸患者8例;并以胃镜检查健康体检者10例作为对照组。于每位检查者的十二指肠乳头以下2-5 cm范围内均取8块肠黏膜组织,其中2块用于HE染色观察肠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2块用于透射电镜下观察肠黏膜超微结构变化,2块用于AB-PAS染色观察杯状细胞的数量改变及分泌情况,2块用于免疫组化检测MUC2蛋白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1 HE染色示恶性梗阻性黄疸组患者肠黏膜绒毛完整性部分被破坏,表现为绒毛顶端上皮下间隙增大,上皮层与固有层分离,绒毛两侧也有分离伴部分绒毛顶端上皮层破损;恶性梗阻性无黄疸组及健康对照组患者肠黏膜上皮及绒毛基本完整,呈指状突起,表明覆以单层柱状上皮细胞,肠腔面可见浓集的刷状缘,无炎细胞浸润,上皮细胞排列整齐,紧密。恶性梗阻性黄疸组患者肠黏膜损伤病理学评分高于恶性梗阻性无黄疸组和健康对照组(3.54±1.05 vs.1.13±0.35 vs.1.10±0.5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恶性梗阻性黄疸时,肠黏膜存在明显损伤。恶性梗阻性无黄疸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电镜下可见恶性梗阻性无黄疸组和健康对照组患者的肠黏膜微绒毛排列整齐,杯状细胞饱满,无明显排泌活动;恶性梗阻性黄疸组患者的肠黏膜微绒毛明显稀疏、变短,排列紊乱,部分杯状细胞通过复合胞吐作用释放大量的黏蛋白。3 AB-PAS染色示:恶性梗阻性无黄疸组和健康对照组患者的肠杯状细胞均匀分布于肠黏膜上皮内,呈紫红色,杯状细胞饱满;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肠杯状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且可观察到部分杯状细胞向肠腔内分泌大量黏蛋白。恶性梗阻性黄疸组患者AB-PAS染色的平均光密度值(0.15±0.02)低于恶性梗阻性无黄疸组和健康对照组(0.32±0.04 vs.0.35±0.03)(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无黄疸组和健康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免疫组化示:恶性梗阻性无黄疸组和健康对照组患者的肠黏膜MUC2蛋白呈棕褐色,颗粒样,主要分布于肠黏膜上皮细胞上缘;恶性梗阻性黄疸组患者的肠黏膜MUC2蛋白表达(OD 0.18±0.03)较恶性梗阻性无黄疸组(OD 0.36±0.08)和健康对照组(OD 0.34±0.07)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1)。无黄疸组和健康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小肠黏膜MUC2蛋白表达减少,这可能是肠黏膜屏障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2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小肠杯状细胞通过复合胞吐作用分泌大量黏蛋白,这可能是为了修复受损的黏液层。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承宏,史留斌,彭淑牖;恶性梗阻性黄疸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152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年08期

2 龙宏纲,张辉,邝伟明,关家龙;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和治疗[J];肝胆外科杂志;2003年02期

3 杨冬艳,王辉,伊莲花,周金丹;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评价[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3年02期

4 俞进友,杨钧,薛如琴,管萍,夏曙祥,赵明宏,颜庭华,周雪娥,王静;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综合治疗[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3年05期

5 刘志海;恶性梗阻性黄疸25例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05年04期

6 史海安;;努力提高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治水平[J];腹部外科;2007年03期

7 闫绍宏;;恶性梗阻性黄疸149例诊治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8年02期

8 谢清贵;郭仪;杜音林;罗剑平;曹晓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体会(附43例报告)[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年06期

9 李胜元;周龙兴;王蕾;唐鑫;高立;;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17例疗效分析[J];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08年02期

10 常杰;范和平;;恶性梗阻性黄疸21例临床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严钦义;陈凤云;;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年

2 黄勇慧;杨建勇;陈伟;庄文权;余深平;;三种介入方法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评价[A];中华医学会第一次全国介入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3 邹英华;;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A];第三届全国肿瘤介入大会暨肿瘤介入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4 唐延卫;陈新建;吴升斌;;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A];2006年华东六省一市暨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邹英华;;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A];第二届全国非血管性与血管性介入新技术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介入放射学新技术提高班论文汇编[C];2005年

6 严茂军;惠广学;;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体会[A];全国非血管性与血管性介入新技术学术研讨大会(第二届介入放射学新技术提高班、第二届河南省肿瘤介入诊疗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7 何玉;张孟增;;介入治疗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观察[A];中国(第七届)肿瘤微创治疗学术大会暨世界影像导引下肿瘤微创治疗学会成立筹备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冯文明;唐成武;鲍鹰;陶玉龙;;结构脂肪乳在恶性梗阻性黄疸姑息治疗中的应用[A];2012年浙江省肠外肠内营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赵晓阳;李天晓;王振豫;曹会存;曹广劭;刘健;王玉丹;刘建文;;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综合介入治疗[A];第九届中国肿瘤微创治疗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10 严茂军;孙庆旭;;老年高龄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体会[A];山东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秦嗣萃 姜微;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获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2年

2 秦嗣萃 姜微;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取得新进展[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郝淑芳;艾迪联合碘-125粒子胆道腔内放疗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晓丹;恶性梗阻性黄疸不同姑息治疗方法的疗效观察[D];石河子大学;2015年

2 唐雪婵;MUC2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小肠黏膜中表达改变及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康付平;胆肠架桥内引流与胆肠Roux-en-Y吻合术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中相关指标对比[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4 王倩;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并发症分析及预后影响因素探讨[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5 李明武;经皮肝穿金属支架植入治疗肝门部恶性梗阻性黄疸[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6 王玉松;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减黄对手术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2009年

7 马瑞珩;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生命质量量表的研制[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8 赵洪伟;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9 邹志辉;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实施不同治疗方法生命质量变化趋势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10 孙孝文;术前减黄对伴有重度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意义及其目标值的确立[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4702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24702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4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