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是一种起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分化型恶性肿瘤,是甲状腺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近年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其中增长最快的主要是PTC,且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女性多见,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PTC临床症状不典型,多表现为缓慢生长的甲状腺结节而不易被察觉,多于健康体检中被查出,有可能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期。总体来说,PTC预后相对较好,但少部分PTC病人在极早期阶段就发生了甲状腺外侵犯,甚至淋巴结转移,此类病人的PTC除侵袭性强外,对治疗亦不敏感,多于术后反复出现转移和复发。因此,对PTC发生发展的相关分子靶点和分子机制进行探讨,探寻新的有效的PTC分子生物学诊断、治疗和预后监测标志物,是当前PTC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中面临和亟待解决的严峻课题。癌症亮氨酸拉链下调因子1(Leucine zipper down-regulated in cancer 1,LDOC1)是Nagasaki等于1999年运用差异显示技术(Differential Display)发现的在RNA水平差异表达的基因。LDOC1基因定位于Xq27,其编码蛋白具有亮氨酸拉链样结构域及SH3-binding模序,可通过其亮氨酸拉链样结构域与其它转录因子形成同二聚体或异二聚体调节基因转录,亦可通过SH3-binding结合信号通路蛋白参与细胞内信号转导。研究报道LDOC1在前列腺癌、肝细胞癌的组织标本中存在差异表达。另有研究显示LDOC1在宫颈癌、卵巢癌因发生DNA甲基化修饰而表达下降。据报道,LDOC1可使口腔黏膜细胞发生致瘤性转化。LDOC1在某些肿瘤及炎症性疾病中存在差异表达,并与肿瘤的形成、细胞凋亡等密切相关,这些结果在不同的细胞类型、不同的疾病状态并不完全一致。截止目前,LDOC1在PTC中的表达分布、临床价值还不明确,国内外缺乏LDOC1对PTC细胞生物学功能影响的研究。核转录因子(Nuclear factor-κB,NF-κB)是涉及许多细胞因子表达的关键转录因子,在免疫反应、细胞增殖凋亡、侵袭迁移及新生血管形成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且多项研究证据表明NF-κB在包括PTC在内的多种肿瘤细胞中持续活化。目前已有关于LDOC1对NF-κB活性影响的报道,但这些结果并不一致。Nagasaki等的研究表明,在胰腺癌细胞系Bx PC-3中,LDOC1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TNFα和PMA刺激的NF-κB转录活性。Lee等通过NF-κB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在OC3及TW2.6细胞系中,LDOC1以剂量依赖方式有效抑制TNFα刺激的NF-κB转录活性,immunoblotting进一步证实LDOC1以剂量依赖方式下调P65蛋白表达。而song等对胆道闭锁的研究中,LDOC1促使NF-κB活性增强,激活下游炎症因子,导致胆道上皮细胞炎症损伤。对于PTC,LDOC1是否影响NF-κB的活性目前仍未见报道。TGF-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在细胞的生长分化、组织修复及免疫功能等诸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TGF-β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促癌或抑癌的双向功能,取决于细胞类型、疾病状态及所处的微环境等。在甲状腺肿瘤中,TGF-β介导的生长抑制效应因NF-κB激活而被剥夺,给予NF-κB抑制剂后,TGF-β恢复生长抑制及促凋亡效应。我们推测,若LDOC1影响PTC细胞NF-κB的活性,是否会恢复PTC细胞对TGF-β抑制信号的反应性。为此,本实验开展以下研究。第一部分LDOC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目的观察LDOC1在PTC癌组织、PTC细胞系及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LDOC1在PTC中的潜在临床价值。方法1.收集126例PTC患者癌组织标本及对侧正常甲状腺组织47例,同时收集56例PTC癌组织及33例正常组织的存档蜡块。2.懫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cal,IHC)和q RT-PCR方法检测PTC癌组织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LDOC1蛋白和m RNA的表达情况,分析LDOC1的表达水平与PT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3.检测PTC细胞中LDOC1的表达,为基因干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4.采用IHC对PTC标本中P65的表达进行检测,分析LDOC1与P65表达量的相关性。结果1.PTC癌组织LDOC1 m RNA表达水平低于正常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依据AJCC标准TNM分期中肿瘤的T状态,LDOC1 m RNA水平在T1,T2,T3期均下降,且T1T2T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PTC中LDOC1阳性表达率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核P65在PTC癌组织的表达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LDOC1和核P65在PTC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χ2=7.458,P=0.006)。3.与正常甲状腺组织相比,PTC细胞中LDOC1 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TPC-1细胞下降更明显。结论1.LDOC1在PTC组织低表达且与原发肿瘤的大小有关系,提示其可能参与了PTC发生发展的过程。2.PTC组织中LDOC1与核P65表达量负相关。第二部分LDOC1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TPC-1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目的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研究LDOC1对PTC细胞TPC-1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其参与PTC发病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借助重组慢病毒载体技术将外源h LDOC1 c DNA感染TPC-1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感染效果,流式细胞术检测感染效率。q 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Lv-LDOC1、Lv-NC及UNT组LDOC1表达水平。2.Lv-LDOC1、Lv-NC及UNT三组细胞以300个/孔的细胞量接种于6孔板,持续培养2周后观察克隆形成能力。3.采用TUNEL检测上调LDOC1表达后,UNT、Lv-NC及Lv-LDOC1三组细胞凋亡率变化。4.通过观察单层细胞的人为划痕vR合速度来间接评估细胞迁移能力。5.利用铺Matrige胶的Transwell小室实验,观察过表达LDOC1对TPC-1细胞的侵袭能力影响。6.懫用皮下注射稳定感染LDOC1 c DNA的TPC-1细胞构建裸鼠荷瘤模型,在体内进一步观察LDOC1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生长和增殖等的影响。结果1.借助重组慢病毒载体成功将外源h LDOC1 c DNA感染TPC-1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见于视野中90%以上的细胞;流式细胞仪测定的感染效率均在95%以上;q 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示LDOC1在Lv-LDOC1组表达量高于UNT及Lv-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NT与Lv-NC两组比较无差别(P0.05)。2.LDOC1抑制TPC-1细胞的平板克隆形成能力。与UNT及Lv-NC组比较,Lv-LDOC1组克隆集落形成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NT与Lv-NC两组比较无差别(P0.05)。3.TUNEL法检测的UNT、Lv-NC及Lv-LDOC1三组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9.07±1.45)%、(10.33±0.91)%和(16.80±2.46)%。与其他组相比,Lv-LDOC1组细胞凋亡率最高(F=17.29,P0.01),UNT及LV-NC组凋亡率无区别(P0.05)。4.Lv-LDOC1组细胞的迁移能力显著降低。单层细胞划痕实验表明,无血清培养48 h后,UNT、Lv-NC组的划痕距离明显缩小,划痕将近愈合,而Lv-LDOC1组细胞的划痕距离虽有减少,但明显宽于UNT及Lv-NC组(均P0.01)。5.LDOC1对TPC-1细胞侵袭转移能力无明显影响。Transwell小室的侵袭实验结果表明,UNT、Lv-NC及Lv-LDOC1组细胞在transwell小室中培养24 h及48 h后,与UNT及Lv-NC组相比,Lv-LDOC1组聚碳酸酯膜下室面的细胞数无明显减少(P0.05)。6.Lv-LDOC1组肿瘤终重量和终体积均小于UNT及Lv-NC组,差异具有显著性(F=7.538,P0.05/F=59.830,P0.001),UNT组与Lv-NC组无明显差异(P0.05);肿瘤组织HE染色示:UNT及Lv-NC组有大量核大深染的肿瘤细胞,核染色质明显,核仁清晰可见,大量肿瘤细胞周围有少许纤维组织包绕,而Lv-LDOC1组肿瘤细胞少,见较多的纤维组织;TUNEL染色发现,Lv-LDOC1组肿瘤细胞凋亡明显多于UNT及Lv-NC组(P0.05)。结论1.LDOC1基因可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TPC-1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促进凋亡,对细胞侵袭能力无明显影响。2.LDOC1基因可在体内抑制TPC-1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第三部分LDOC1通过调控NF-κB活性促进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凋亡目的探讨LDOC1促进TPC-1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为LDOC1可能作为临床治疗靶点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1.相同数量的UNT、Lv-NC及Lv-LDOC1细胞(1000个/孔)接种于96孔板,每天同一时间点采用CCK-8法检测三组细胞数量的变化,观察一周。2.对Lv-NC及Lv-LDOC1细胞同步化处理后,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变化。3.对Lv-NC及Lv-LDOC1细胞进行APC-Annexin V and 7-AAD双染后,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率;分析UNT、Lv-NC及Lv-LDOC1三组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水平:q RT-PCR测定Bax、c-Myc、Bcl-xl m 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Bax、cl-PARP、cl-Caspase3、c-Myc、Bcl-xl蛋白水平。4.Lv-NC及Lv-LDOC1细胞给予TNFα10 ng/m L刺激30 min,采用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检测NF-κB p65蛋白胞质及胞核分布情况;TNFα10 ng/m L刺激Lv-NC及Lv-LDOC1组细胞24 h,p NF-κB-Luc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进一步验证NF-κB的反式激活能力。5.Lv-NC及Lv-LDOC1细胞给予不同剂量的TNFα(0~20 ng/m L)持续刺激5天后,CCK-8测定细胞活力;TNFα10 ng/m L刺激Lv-NC及Lv-LDOC1细胞30 min或24 h(IκBα),Western blot测定Bcl-xl、Bax、c-Myc、IκBα蛋白水平。6.r TGF-β1 5 ng/m L作用于Lv-NC及Lv-LDOC1细胞24 h及48 h,Western blot测定核P65及总IκBα蛋白水平;流式细胞术测定r TGF-β1 5 ng/m L作用48 h时,细胞周期变化;r TGF-β1 5 ng/m L作用于Lv-NC及Lv-LDOC1细胞12 h,24 h,48 h时,CCK-8测定细胞活力。结果1.LDOC1可抑制TPC-1细胞生长。Lv-LDOC1组细胞数自第3天起即明显低于UNT及Lv-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NT与Lv-NC组细胞数自始至终无明显区别。2.Lv-LDOC1组Sub G1期细胞所占比例高于Lv-NC组,两组比较P0.01,LDOC1可能通过促进TPC-1细胞向Sub G1期转换从而抑制了细胞增殖。3.LDOC1促进TPC-1细胞发生凋亡。Lv-LDOC1组细胞的凋亡率(17.1%)低于Lv-NC组(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UNT及Lv-NC组相比,q RT-PCR示Lv-LDOC1组促凋亡基因Bax m RNA表达上调,凋亡抑制基因c-Myc m RNA及Bcl-xl m RNA水平下降;Western blot示LDOC1基因转染组Bax、cl-PARP、cl-Caspase3蛋白水平升高,c-Myc及Bcl-xl蛋白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LDOC1抑制了基础的及TNFα刺激的NF-κB活性。Western blot示TNFα刺激能活化NF-κB,促进p65入核增多,过表达LDOC1能减少基础的及TNFα刺激的p65入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OC1虽可使总p65表达量下降,但均未达到统计学标准(P0.05);免疫荧光实验也表明LDOC1下调了基础的及TNFα刺激下的核内p65的量;最后p NF-κB-Luc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进一步验证基础的及TNFα刺激所引起的NF-κB转录活性均可被LDOC1显著抑制(P0.05)。5.LDOC1增强了TNFα引发的细胞凋亡效应。CCK-8实验结果表明,TNFα任一剂量下持续作用5天,Lv-LDOC1组细胞活力均低于Lv-NC组,LDOC1可降低TPC-1细胞活力;Western blot结果示,LDOC1可使IκBα量升高,上调促凋亡蛋白Bax表达,同时下调抗凋亡蛋白c-Myc水平,均P0.05。6.过表达LDOC1促进TPC-1细胞对TGF-β1抑制信号的反应性。Western blot结果示,在r TGF-β1 5 ng/m L作用下,Lv-LDOC1组在0 h,24 h,48 h核内P65量均低于Lv-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周期分析表明LDOC1促进细胞向Sub G1期转换,P0.01;CCK-8结果表明,在r TGF-β1 5ng/m L作用12h,24h,48h,LDOC1均使TPC-1细胞活力下降,均P0.05。结论1.LDOC1抑制TPC-1细胞增殖,促进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基础的及TNFα刺激的NF-κB活性来实现。2.LDOC1通过抑制NF-κB活性,改善了TPC-1细胞对TGF-β1抑制信号的反应性。
【图文】: 17 qRT-PCR 检测 PTC 癌组织及对侧正常组织 LDOC1 mRNA 水l:对侧正常甲状腺组织;PTC:癌组织;PTC-T1/PTC-T2/PTC大小分类;absent/present:按有无甲状腺外侵犯分类OC1 和 P65 蛋白在 PTC 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一步研究 LDOC1 在 PTC 中的表达情况及作用,采用组织和 33 例正常甲状腺组织 LDOC1 及 P65 的表达。 33 例中阳性表达 28 例,阳性率为 84.8%;56 例 PT,阳性率16.1%,与正常甲状腺组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
第一部分 LDOC1 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如图 1.2,PTC 癌组织中 LDOC1 蛋白的表达多数为阴性,少数呈阳性表达于癌细胞的胞浆内。LDOC1 在正常甲状腺组织高表达,且多定位于细胞核。核 P65在 PTC 癌组织高表达(42/56, 75.0%),在正常甲状腺组织表达下降(6/33, 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Spearman 相关性分析显示,LDOC1 和核 P65 在PTC 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χ2 = 7.458, P = 0.006),,见表 1.9。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肖琴,陈兴美,徐昌良,傅燕萍;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超声特征[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2年05期
2 吴黎敏,李航,徐卫萍;甲状腺乳头状癌92例临床分析[J];陕西肿瘤医学;2003年01期
3 周欢,陈辉,陈贤明;囊性甲状腺乳头状癌误诊1例[J];东南国防医药;2004年01期
4 王红卫,洪涛,刘江华,曹仁贤,文格波;人甲状腺乳头状癌高表达基因片段筛选与克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4年05期
5 林艳丽,王丽曾;甲状腺乳头状癌36例临床病理分析[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4年06期
6 王国亮;张国昌;赵瑾;李锋;;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的分子遗传学研究[J];山东医药;2005年34期
7 贺清明;张修莉;师福才;;甲状腺乳头状癌二次手术治疗体会[J];陕西医学杂志;2006年08期
8 何春年;张静;邢颖;;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治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6年05期
9 梁粉花;付青;戴翠华;王刚平;李江涛;赵明春;;甲状腺乳头状癌与乳头状增生的病理研究[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6年11期
10 赵尔增;;儿童和青春期甲状腺乳头状癌:形态亚型、生物学行为及预后(英)[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英炜;朱宏;宋月佳;戚基萍;刘娜;;甲状腺透明变梁状肿瘤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分析[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郑薇;张桂芝;谭建;;甲状腺乳头状癌胸骨转移2例病例报道[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30次学术年会暨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岳林先;马懿;邓立强;蔡志清;王士光;;弥漫硬化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声像图表现[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八届全国腹部超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李沿江;刘燕娜;黄敏;章春泉;皮小兰;蔡建华;李车英;李薇;徐翔;沈孝萍;张诗渊;;甲状腺乳头状癌声像图回顾分析[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声医学学术会议(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5 王全;杨俊杰;沈强;唐卫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手术范围探讨[A];2005年浙江省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6 严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超声诊断体会[A];2012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时嘉欣;田家玮;;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超声造影特点[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8 李逢生;韩琴芳;徐荣;;超声造影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中的初步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9 王建红;赵诚;刘荣桂;牛晓燕;房世保;王正滨;;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超声诊断价值[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八届全国腹部超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王长秋;赵文雯;鲁安怀;柳剑英;梅放;张波;;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坏死后矿化特征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欣;甲状腺乳头状癌风险评估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刘宇飞;DLC1基因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淋巴管生成关系的临床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3 张凌;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相关的临床基础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王璐;PRDM1在桥本甲状腺炎和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中的分子机理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5 董鸿;BRAF~(V600E)突变联合临床及病理特征在PTC诊断、预后判断及~(131)I疗效预测中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6 李锐;miR-29a通过靶向调节AKT3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生长与转移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7 吴靖芳;RNA干扰TFF3基因对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增殖与侵袭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6年
8 杨梅柳;Lnc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功能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6年
9 赵水英;LDOC1在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10 董帅;桥本氏甲状腺炎伴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BRAF基因突变分析及预警信号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玮;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对促甲状腺激素反应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马恒;术前PLR、NLR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的预测价值[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3 王倩倩;CCNG2在人甲状腺乳头状癌K1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K1细胞增殖凋亡影响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4 许建辉;慢病毒介导CCDC67转染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生物学活性的鉴定[D];郑州大学;2015年
5 宋广昊;TXNI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6 刘军;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与各临床病理特点的相关性及其诊断价值评估[D];东南大学;2015年
7 高彬;HIF-2α与CITED2、PTPRZ1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8 孙静秋;雌激素受体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D];青海大学;2016年
9 茅建娅;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的临床病理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
10 张磊;预防性颈Ⅵ区淋巴结清扫术与传统甲状腺全切术在治疗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安全性、有效性的meta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
256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