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2cm局灶性病变动态增强MRI和MDCT的诊断价值
发布时间:2021-05-17 08:56
目的探究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和多排螺旋CT(MDCT)在≤2cm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经术后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36例≤2cm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Gd-EOB-DTPADCEMRI和MD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差异,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结果 DCE-MRI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符合率77.79%显著高于MDCT55.56%(P<0.05),且MDCT检出的病灶,DCE-MRI均全部检出,而DCE-MRI检出的<1cm病灶,MDCT多未能检出;经ROC曲线分析,对1~2cm肝脏局灶性病变及<1cm的肝脏局灶性病变,DCE-MRI检查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明显高于MDCT,对病灶的检出优势也更明显。结论联合Gd-EOB-DTPADCE-MRI检查可尽早发现、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尤其是对于<1cm的病灶检出率更高,对指导患者的临床治疗有重要临床价值。
【文章来源】: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18(03)
【文章页数】:3 页
【文章目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2.1 MDCT检查:
1.2.2 DCE-MRI检查:
1.3 图像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2.2 DCE-MRI和MDCT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差异
2.3 DCE-MRI和MDCT检测肝脏局灶性病变的ROC曲线经ROC曲线分析
2.4 典型病例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磁共振弹性成像对肝脏局灶性良恶性肿瘤鉴别价值的初步研究[J]. 何浩强,许桂晓,刘辉明,李新春.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7 (02)
[2]肝胆特异性MRI对比剂钆塞酸二钠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 饶圣祥,胡道予,宦怡,江新青,梁长虹,龙莉玲,李子平,李真林,沈文,宋彬,王健,王劲,赵心明,张惠茅,张琳,曾蒙苏.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6(12)
[3]肝细胞特异性造影剂钆塞酸二钠诊断肝细胞肝癌的研究进展[J]. 杨艳,董莘. 中国医学装备. 2016(10)
[4]动态对比增强MRI功能成像参数对肝细胞肝癌和肝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价值[J]. 章俞,胡红杰,赵振华.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6(09)
[5]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在诊断≤2cm肝脏局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J]. 李振燕,陈勇良,杜瑞清,叶立红,李素文,侯军良,刘春堂.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09)
[6]常规MRI、DWI和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J]. 周婷婷,王建良,杨毅,赵文露,沈钧康. 磁共振成像. 2015(01)
[7]动态增强MRI在肝脏恶性肿瘤疗效评估中的临床应用[J]. 潘丹,梁长虹,刘再毅.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4 (06)
本文编号:3191484
【文章来源】: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18(03)
【文章页数】:3 页
【文章目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2.1 MDCT检查:
1.2.2 DCE-MRI检查:
1.3 图像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2.2 DCE-MRI和MDCT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差异
2.3 DCE-MRI和MDCT检测肝脏局灶性病变的ROC曲线经ROC曲线分析
2.4 典型病例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磁共振弹性成像对肝脏局灶性良恶性肿瘤鉴别价值的初步研究[J]. 何浩强,许桂晓,刘辉明,李新春.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7 (02)
[2]肝胆特异性MRI对比剂钆塞酸二钠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 饶圣祥,胡道予,宦怡,江新青,梁长虹,龙莉玲,李子平,李真林,沈文,宋彬,王健,王劲,赵心明,张惠茅,张琳,曾蒙苏.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6(12)
[3]肝细胞特异性造影剂钆塞酸二钠诊断肝细胞肝癌的研究进展[J]. 杨艳,董莘. 中国医学装备. 2016(10)
[4]动态对比增强MRI功能成像参数对肝细胞肝癌和肝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价值[J]. 章俞,胡红杰,赵振华.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6(09)
[5]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在诊断≤2cm肝脏局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J]. 李振燕,陈勇良,杜瑞清,叶立红,李素文,侯军良,刘春堂.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09)
[6]常规MRI、DWI和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J]. 周婷婷,王建良,杨毅,赵文露,沈钧康. 磁共振成像. 2015(01)
[7]动态增强MRI在肝脏恶性肿瘤疗效评估中的临床应用[J]. 潘丹,梁长虹,刘再毅.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4 (06)
本文编号:31914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3191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