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高分子纳米药物用于癌症联合治疗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30 09:27
  谈癌色变,癌症极其严重地威胁着人类健康。传统的癌症治疗手段为手术、放疗和化疗。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新兴疗法,肿瘤血管阻断疗法就是其中的一种。纳米技术在血管阻断疗法中的应用,能够提升血管阻断剂的血管靶向性和疗效。由于单一治疗手段不能够取得理想的抑瘤效果,因此开展合理的联合治疗来提升抗肿瘤效果、甚至抑制肿瘤复发和转移是非常必要的。以高分子为载体的纳米药物能够延长其体内的循环时间,通过“增强通透性和保留效应”(EPR效应)可以被动靶向肿瘤组织,进而提高生物利用度。本论文在优化高分子载体、构建高分子血管阻断剂康普瑞汀A4纳米药物、开展联合治疗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别设计了基于血管阻断-光动力的内外杀伤策略、基于血管阻断-乏氧因子抑制的抗转移策略,并进一步考察了联合治疗效果和机制。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具体为:(1)制备系列聚(L-谷氨酸)接枝聚乙二醇单甲醚聚合物(PLG-g-mPEG),具体为接枝不同分子量的mPEG(550、2 K、5 K、10 K)和不同PLG与mPEG质量比(PLG/mPEG=1/1、PLG/mPEG=1/2、PLG/mPEG=1/4)。我们以顺铂(CDDP)做为模式药物...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高分子纳米药物用于癌症联合治疗的研究


018年全球癌症总发病率和总死亡率分布图(A);2018年各国的男性和女性最常见癌症发病率的全球的分布地图(B);2018年各国男性和女性最常见癌症死亡率的全球分布地图(C)

癌症,现状


3图1.2中国癌症发病现状图在我国,消化系统的癌症一直占有很大比例,例如:结直肠癌、胃癌、肝癌等。表1.2为2018年中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前十位恶性肿瘤构成。近10年数据显示中国癌症发病的群体趋于年轻化,并且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持续升高的态势。我国的癌症患者平均五年存活率低至不到30%,因此我国的癌症防治形势不容乐观。表1.22018年中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前十位恶性肿瘤1.1.2癌症治疗手段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癌症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癌症的治疗秉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这样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癌症的死亡率。但是由于我国医疗资源有限,人们的防治意识薄弱,导致大部分人发现症状时基本为肿瘤中晚期。目前,临床常有的治疗手段有手术治疗[2]、放射治疗(放疗)[3]、化学治疗(化疗)[4]、免疫治疗、光动力学治疗和肿瘤血管阻断疗法等。目前临床的这些治疗手段都存在着各自

肿瘤细胞,肿瘤


患者的角度出发,放疗所用的设备和治疗费用非常高,同时治疗周期长,并发症多更严重的是可以导致部分的功能丧失,最重要的是放疗不能彻底根治肿瘤,一定时间内肿瘤细胞还会复发。其他的治疗手段都存在着各自的优势,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利用多种治疗手段的优势来实现好的肿瘤治疗效果呢?临床医生则根据肿瘤的具体情况(位置、恶性程度和患者自身状况)来采取具体的治疗手段,临床上使用比较广泛就是多种治疗手段联合治疗的策略,这种综合治疗的方法可以有效的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进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图1.3肿瘤细胞的特征随着人们对肿瘤细胞认知的深入(图1.3)[5],对抗肿瘤药物的研发速度进入了突飞猛进的阶段。新抗癌药物如春笋般的出现,肿瘤的治疗也有了划时代的进步。抗肿瘤药物队伍中有了新药的加入,使得治疗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得到明显的延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Co-delivery of Doxorubicin and Afatinib with pH-responsive Polymeric Nanovesicle for Enhanced Lung Cancer Therapy[J]. Heng-Ye Gong,Yan-Gui Chen,Xing-Su Yu,Hong Xiao,Jin-Peng Xiao,Yong Wang,Xin-Tao Shuai.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2019(12)
[2]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态势分析[J]. 陆怡,陈大明,熊燕.  生命科学. 2012(06)
[3]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现状及趋势[J]. 吴菲,林国桢,张晋昕.  中国肿瘤. 2012(02)
[4]HIF-1 inhibitors as anti-cancer therapy[J]. MOORING Suazette Reid.  Science China(Chemistry). 2011(01)



本文编号:34664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34664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d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