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肿瘤诊断与化疗的纳米材料的研究及应用评价

发布时间:2021-11-24 23:06
  恶性肿瘤是人类亟待攻克的重大疾病之一,需要多学科、跨专业的团队紧密配合,战胜癌症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系统工程。手术及放化疗是目前应对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但是现有的诊断设备通常难以发现早期微小的肿瘤以致多数肿瘤的发现都在疾病的中晚期肿瘤组织体积扩大甚至已经发生转移后;在肿瘤组织的清除手术中容易受到手术开口大小、术中出血及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形貌难以区分的影响,严重影响肿瘤的完整切除;对其辅以化疗、放疗的手段,也由于副作用大的问题,不但难以根本实现对恶性肿瘤的清除,还导致了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下降。为此,临床医学中急需高灵敏度的诊断技术,实现对早期肿瘤的准确诊断及早期治疗以达到彻底治愈的效果。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肿瘤及指导术中切除范围的有力工具,为了提高其造影效果,新型有效的T1加权的造影增强剂一直是影像学与材料科学交叉研究的热点。另一方面,针对化疗药物毒性大、副作用大的问题,药剂学家长期致力于新型载体材料的研制,结合纳米生物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与高分子材料科学结合,旨在发展能对体内及肿瘤组织微环境具有响应性、靶向性的智能载药体系。本论文针对MRI用乃加权的磁性纳米粒子造影增强剂和负...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肿瘤诊断与化疗的纳米材料的研究及应用评价


图1-1本论文的整体研究思路

谱图,多巴胺,红外光谱,谱图


图2-2?DEG-Gd203以及多巴胺修饰的DA-Gd203(I)和DA-Gd203(II)的红外光谱谱图。??2.2.3多巴胺修饰前后Gd203纳米粒子的的紫外光谱结果分析??图2-3示出DEG-Gd203以及多巴胺修饰的DA-Gd203(I)与DA-Gd203(II)的紫外??吸收光谱图。文献[l76,m]报道,Gd203的紫外吸收特征峰位于272nm处,对应于能级??8S7/2到617/2的跃迁。但是,图2-3示出的DEG-Gd203的紫外吸收特征峰位于265?nm??处,相比于文献报道的272?nm出现明显的蓝移现象,这主要是可能归因于本研究制??备的DEG-Gd203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极小仅3.7?nm所致[177]。相比于DEG-Gd203的??紫外吸收特征峰,可以发现多巴胺修饰的DA-Gd203(I)和DA-Gd203(II)的紫外吸收??特征峰明显向高波长处移动,并且较长的反应修饰时间导致紫外吸收特征峰红移,使??两多巴胺修饰的纳米粒子的紫外吸收特征峰分别位于270?nm和272?nm处。这可能归??30??

谱图,多巴胺,紫外吸收光谱,谱图


图2-3DEG-Gd203以及多巴胺修饰的DA-Gd203(I)与DA-Gd203(II)的紫外吸收光谱谱图。??2.2.4多巴胺修饰前后Gd203纳米粒子的热失重行为分析??图2-4示出DEG-Gd203以及多巴胺修饰的DA-Gd203(I)和DA-Gd203(II)的热失??重曲线。由图中热失重曲线分析,在空气气氛下DEG-Gd203、DA-Gd203(I)和??DA-Gd203(II)的热失重率分别是28.8%、34.7%和42.6%。显而易见,经多巴胺修饰后??的纳米粒子体系中热稳定性较差并且在空气氛下产生失重的有机化合物组成增加;而??且随着反应修饰时间的延长,纳米粒子体系结合的有机化合物的组成越高。纵观三个??纳米粒子体系热失重的过程,DEG-Gd203的起始分解温度低并且失重平缓,这主要归??因于DEG的热稳定差并且容易与空气中的氧进行氧化反应[178];但是,经多巴胺修饰??后的纳米粒子体系,在初始经历了与DEG-Gd203类似的缓慢失重阶段后,残留重量??逐渐显示平台,特别是对于反应修饰时间较长的DA-Gd203?(II)更为明显。这暗示多巴??胺与Gd2〇3表面的结合明显地提高了纳米粒子体系的热稳定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Camptothecin-based nanodrug delivery systems[J]. Yan Wen,Yingze Wang,Xiaoli Liu,Wei Zhang,Xinhe Xiong,Zhongxiao Han,Xingjie Liang.  Cancer Biology & Medicine. 2017(04)
[2]可还原降解梳形阳离子聚合物的合成[J]. 孙平,杜红,高利龙,朱蔚璞,李晓东,沈之荃.  高分子学报. 2012(08)
[3]同轴电介质-金属-电介质结构表面等离激元色散研究[J]. 彭杨,侯静,陆启生.  光学学报. 2011(10)



本文编号:35169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35169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6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