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树突状细胞外泌体疫苗联合免疫检查点阻断剂增强肿瘤免疫治疗

发布时间:2022-04-23 18:20
  癌症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常见病及多发病之一。相比于传统的癌症治疗手段,肿瘤免疫治疗具有专一性强、免疫记忆、对原发瘤和转移瘤均有杀伤作用等优点,是有望彻底根除癌症的新型治疗方法。尤其是免疫检查点阻断(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ICB)疗法的出现,为肿瘤治疗装备了新颖而强大的“武器”,已成为目前国际上肿瘤免疫治疗的主要研究方向。ICB疗法是通过抗体阻断被癌细胞激活的免疫抑制通路的治疗方法,但是阻断剂的脱靶效应及其低的血浆半衰期导致免疫检查点阻断剂单药治疗癌症的效率仅为20%左右。此外,免疫检查点阻断药物在重新激活免疫系统的同时导致的免疫相关毒副作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且,由于肿瘤本身及肿瘤微环境中存在多重免疫抑制机制,使得肿瘤细胞在各种免疫逃逸通路作用下,摆脱免疫系统的监视及免疫杀伤作用。综上所述,仅仅解除肿瘤的某一种免疫抑制通路难以实现对肿瘤的有效治疗。如何开发新型免疫治疗体系,克服单一阻断剂治疗效率低,毒副作用大等缺点对于肿瘤的根治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因此,通过创新设计合理的联合肿瘤免疫治疗是有望改善治疗效果的有效途...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肿瘤免疫治疗
        1.1.1 肿瘤免疫治疗概述
        1.1.2 肿瘤免疫治疗的手段及不足
        1.1.3 肿瘤免疫治疗的局限性及解决措施
    1.2 外泌体载药体系
        1.2.1 外泌体的生物发生
        1.2.2 外泌体作为药物载体的优势
        1.2.3 外泌体的种类及特点
        1.2.4 DC外泌体
    1.3 立题依据
第二章 原代树突状细胞的培养及其外泌体的分离表征
    2.1 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原代DC的培养
        2.2.2 流式细胞术分析DC表型
        2.2.3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分析DC
        2.2.4 DC抗原摄取能力实验
        2.2.5 外泌体(Exo)的分离
        2.2.6 Exo表面修饰PD-L1 抗体
        2.2.7 Exo的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
        2.2.8 Exo的粒径,Zeta测定
        2.2.9 Exo的流式细胞术分析
        2.2.10 Exo的免疫印迹鉴定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DC的 FCM分析
        2.3.2 DC的 LCSM分析
        2.3.3 DC的抗原摄取能力分析
        2.3.4 Exo的 TEM表征
        2.3.5 Exo的 FCM分析
        2.3.6 Exo膜修饰a PD-L1 的表征
        2.3.7 Exo,Exo-OVA,Exo-OVA-aPD-L1 的粒径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XO-OVA-APD-L1 的抗肿瘤免疫治疗作用
    3.1 试剂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Exo-OVA-aPD-L1 体外激活免疫细胞
        3.2.2 Exo-OVA-aPD-L1 体外与肿瘤细胞的结合能力
        3.2.3 Exo-OVA-aPD-L1 的体内分布
        3.2.4 Exo-OVA-aPD-L1 对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
        3.2.5 荷瘤小鼠肿瘤局部免疫细胞浸润
        3.2.6 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免疫相关细胞因子
        3.2.7 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OVA抗体
        3.2.8 Exo-OVA-aPD-L1 抑制肿瘤复发、转移效果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FCM分析免疫细胞激活效率
        3.3.2 LCSM分析Exo-OVA-aPD-L1 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
        3.3.3 小鼠体内分布
        3.3.4 Exo-OVA-aPD-L1 抑瘤作用
        3.3.5 肿瘤局部免疫细胞浸润
        3.3.6 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的细胞因子及抗体
        3.3.7 Exo-OVA-aPD-L1 抑制肿瘤复发和转移效果
        3.3.8 免疫荧光、免疫组化分析转移肺组织T细胞浸润
    3.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6477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36477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1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