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胃镜表现及血清胃蛋白酶原和促胃液素-17对胃癌前病变临床筛查能力的评价

发布时间:2017-06-03 19:01

  本文关键词:胃镜表现及血清胃蛋白酶原和促胃液素-17对胃癌前病变临床筛查能力的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胃癌前病变的诊断依靠胃镜下病理检查,“血清学活检”作为非侵入性检查方法也可诊断该类疾病,并用于胃癌发生风险的筛查。本研究比较胃镜下表现(红斑、出血、糜烂、白相为主)与胃癌前病变的病理诊断结果,探讨两者的相关性,联合检测胃蛋白酶原、促胃液素-17和幽门螺杆菌抗体,并与胃黏膜萎缩、肠化和上皮内瘤变的病理诊断相比较,评价联合血清学检测对胃癌前病变的诊断效能,比较常见胃癌危险因素对诊断效能的影响,探讨提高胃癌前病变诊断效能和胃癌风险评估的能力方法。方法1慢性胃炎胃镜表现与胃癌前病变检出能力分析收集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间我院行胃镜及病理检查的慢性胃炎患者,比较胃镜表现(红斑、出血、糜烂、白相为主)与病理结果,分析单一胃镜下表现和白相为主结合出血或糜烂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2血清胃蛋白酶原、促胃液素-17和幽门螺杆菌抗体对胃癌前病变临床筛查能力的评价收集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7月期间门诊接受胃镜及血清学检查的慢性胃炎患者,询问登记患者基本信息,检测其血清胃蛋白酶原、促胃液素-17水平和幽门螺杆菌抗体,依据幽门螺杆菌快速尿素酶试验和14C尿素呼气试验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状态,行胃镜检查并进行5块胃黏膜组织病理诊断。(1)比较不同病理诊断(胃黏膜萎缩、肠化和上皮内瘤变)患者的血清胃蛋白酶原及促胃液素-17水平。依据病变的病理评分及其分布范围进行病变严重程度的OLGA分级和OLGIM分级系统分期,并比较不同分期患者的血清学指标水平。(2)应用联合血清胃蛋白酶原、促胃液素-17和幽门螺杆菌抗体的“ABC法”将患者分为A、B、C、D四组,比较各组胃癌前病变的发病情况,统计低危组(A组)中部分患者的吸烟、饮酒、幽门螺杆菌根除史和胃癌家族史等胃癌高危因素发生情况,比较不同胃癌高危因素时胃癌前病变的诊断结果。(3)给予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四联疗法根除治疗,给予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胃黏膜保护药物治疗,随访6个月后比较治疗前后胃镜病理结果及血清指标的变化。结果1慢性胃炎胃镜表现与胃癌前病变检出能力分析共收集574例患者,其黏膜萎缩、肠化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检出率分别为49.30%、23.87%和14.29%,胃镜表现红斑、出血、糜烂、白相为主均不同程度检出以上的胃癌前病变,其中白相为主诊断中-重度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特异度最高,且其联合糜烂或出血胃镜表现后诊断灵敏度提高。2血清胃蛋白酶原、促胃液素-17和幽门螺杆菌抗体对胃癌前病变临床筛查能力的评价(1)一般情况共入组331例患者,包括男性187例,女性144例。其中胃黏膜萎缩184例,肠化142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68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血清胃蛋白酶原及促胃液素-17水平和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率在性别与年龄分组中无差异。(2)比较不同病理诊断病例的血清学结果(1)在胃黏膜萎缩患者中,胃窦萎缩患者的血清促胃液素-17水平低于无萎缩患者(P=0.030),胃体萎缩患者的血清PGR水平低于无萎缩患者(P=0.046),全胃萎缩患者的血清PGⅠ(P=0.036)及PGR(P=0.030)水平低于无萎缩患者。(2)在胃黏膜肠化患者中,胃窦肠化患者的血清促胃液素-17水平低于无肠化患者(P=0.021),全胃肠化患者的血清PGⅠ水平低于无肠化患者(P=0.015)。(3)在诊断上皮内瘤变患者中,全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血清PGⅠ水平低于无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P=0.036)。(3)比较不同严重程度胃黏膜病变的血清胃蛋白酶原及促胃液素-17水平(1)OLGA分期中血清PGⅠ水平随分期严重程度加重逐渐降低,以Ⅳ期降低明显(P=0.035);Ⅱ期血清促胃液素-17水平低于0期(P=0.028)。(2)OLGIM分期中血清PGⅠ水平随分期严重程度的加重逐渐降低,以Ⅳ期降低明显(P=0.018),Ⅱ期血清促胃液素-17水平低于0期(P=0.019)。(4)“ABC法”筛查结果“ABC法”分组中,B、C和D组中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和上皮内瘤变患者占组内人数的比例较A组高,但74.4%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在A组中。A组123例患者中,有胃癌家族史患者较无家族史患者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高(P=0.021),有无消化道症状、吸烟、饮酒的患者间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率无明显差异,有幽门螺杆菌抗体根除史患者较无根除史患者的上皮内瘤变发生率高(P=0.025)。(5)随访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学指标和病理学改变随访6个月复查的32例患者中,15例幽门螺杆菌根除成功,3例根除失败,14例幽门螺杆菌阴性,各组患者在治疗后的黏膜炎症活动性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均有不同程度减轻,而诊断萎缩的患者人数有所增加。随访6个月时幽门螺杆菌根除患者的血清促胃液素-17水平明显降低(P=0.008),余血清学指标无明显变化,细菌根除可导致“ABC法”分组变化。结论胃镜检查过程中,除黏膜表现为白相为主时高度提示黏膜萎缩、肠化和上皮内瘤变的病变存在,同时需注意其他黏膜表现,急性炎症时黏膜的红斑或糜烂可能掩盖黏膜萎缩等胃癌前病变,因此,当胃镜检查发现上述黏膜表现时,需病理活组织检查进一步确诊。血清胃蛋白酶原及促胃液素-17水平与黏膜萎缩和肠化的范围有关,且能反映OLGA和OLGIM分期中的严重程度,在根除幽门螺杆菌后,血清促胃液素-17水平可降低,而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无明显变化。联合血清胃蛋白酶原和幽门螺杆菌抗体可以评估胃癌发生风险,但单纯依据“血清学活检”诊断可能存在漏诊,根除幽门螺杆菌等治疗可改变“ABC法”的分组结果,筛查的低危组患者中如有既往幽门螺杆菌根除和胃癌家族史等情况,仍需考虑进一步胃镜检查。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 萎缩性胃炎肠化 胃癌胃蛋白酶 原促胃液素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5.2
【目录】:
  • 英文缩略词表6-7
  • 摘要7-10
  • ABSTRACT10-15
  • 第一节 慢性胃炎胃镜表现与胃癌前病变检出能力分析15-23
  • 1 前言15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15-16
  • 2.1 入组标准15
  • 2.2 胃镜检查15-16
  • 2.3 病理诊断16
  • 2.4 统计学处理16
  • 3 结果16-19
  • 3.1 基本资料16-17
  • 3.2 胃镜表现与病理结果比较17-18
  • 3.3 各胃镜表现诊断胃癌前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18
  • 3.4 联合胃镜表现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18-19
  • 4 讨论19-21
  • 5 结论21
  • 参考文献21-23
  • 第二节 血清胃蛋白酶原、促胃液素-17 和幽门螺杆菌抗体对胃癌前病变临床筛查能力的评价23-45
  • 1 引言23-24
  • 2 对象与方法24-28
  • 2.1 研究对象24-25
  • 2.2 基本信息采集25
  • 2.3 血清学检测25
  • 2.4 胃镜检查及活检25-26
  • 2.5 幽门螺杆菌检测26
  • 2.6 病理诊断26-27
  • 2.6.1 胃黏膜病变分级依据26
  • 2.6.1.1 黏膜活动性26
  • 2.6.1.2 黏膜萎缩26
  • 2.6.1.3 黏膜肠化26
  • 2.6.2 OLGA分级和OLGIM分级系统26
  • 2.6.3“ABC法”分组方法26-27
  • 2.7 治疗及随访方案27-28
  • 2.7.1 治疗药物27-28
  • 2.7.2 随访方案28
  • 2.8 统计学处理28
  • 3 结果28-37
  • 3.1 一般情况28
  • 3.2 比较不同病理诊断患者的血清学结果28-31
  • 3.2.1 比较胃黏膜萎缩与无萎缩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及促胃液素-17 水平28-29
  • 3.2.2 比较不同范围的萎缩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及促胃液素-17 水平29
  • 3.2.3 比较肠化与无肠化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及促胃液素-17 水平29-30
  • 3.2.4 比较不同范围的肠化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及促胃液素-17 水平30
  • 3.2.5 比较上皮内瘤变患者的血清胃蛋白酶原及促胃液素-17 水平30-31
  • 3.3 比较不同严重程度胃黏膜病变的血清胃蛋白酶原及促胃液素-17 水平31-32
  • 3.3.1 比较不同OLGA分期患者的血清胃蛋白酶原及促胃液素-17 水平31-32
  • 3.3.2 比较不同OLGIM分期患者的血清胃蛋白酶原及促胃液素-17 水平32
  • 3.4 应用“ABC法”的筛查结果32-34
  • 3.4.1 比较“ABC法”各组的胃癌前病变情况32-33
  • 3.4.2 比较A组中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高危因素的关系33
  • 3.4.3 比较A组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与胃癌高危因素的关系33-34
  • 3.5 随访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学指标和病理学改变34-37
  • 3.5.1 一般情况34
  • 3.5.2 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病理诊断的变化34-35
  • 3.5.3 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胃蛋白酶原及促胃液素-17 水平35-36
  • 3.5.4 比较患者治疗前后“ABC法”分组的变化36-37
  • 4 讨论37-42
  • 5 结论42
  • 参考文献42-45
  • 附录45-47
  • 致谢47-48
  • 综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血清学筛查指标及其意义48-55
  • 摘要48
  • 1 促胃液素-1748-49
  • 2 胃蛋白酶原49-50
  • 3 壁细胞抗体50-51
  • 4 内因子抗体51
  • 5 胃促生长素51-52
  • 6 联合血清学检测52-53
  • 7 结论及展望53
  • 参考文献53-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龙;魏晓平;;血清胃蛋白酶原测定对胃肠疾病诊断的意义[J];内科;2007年02期

2 曾滨;杨雷;金鑫;胡秀蕊;高海龙;赵正道;丁霖颖;;天津地区居民血清胃蛋白酶原含量水平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年08期

3 刘佳;;80例男性查体者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3年03期

4 张晖;江枫;;南通地区不同人群血清胃蛋白酶原含量检测分析[J];交通医学;2013年02期

5 宫桂华,王孟薇;血清胃蛋白酶原及其临床意义[J];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1990年02期

6 徐瑞龙,祝福春,胡轶,胡少龙;血清胃蛋白酶原亚群测定对胃部疾病的诊断意义[J];江西医学检验;2005年05期

7 三木一正 ,韩少良;血清胃蛋白酶原[J];日本医学介绍;2005年02期

8 孙丽萍;宫月华;王兰;董明;袁媛;;辽宁庄河地区居民血清胃蛋白酶原含量检测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2006年10期

9 刘燕;厉永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血清胃蛋白酶原的表达[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4期

10 赵水娣;李彬;贾宁人;;血清胃蛋白酶原临床检测中的稳定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顾志冬;瞿晨芸;冯晓静;樊绮诗;;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及其比值在胃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孙荣同;辛晓文;孙耀辉;苏磊;;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对十二指肠疾病的诊断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3 刘卫东;赵永富;王建玺;张兰福;郭超;李毅;王学范;陈立军;韩忠祥;马峻岭;张联;游伟程;;血清胃蛋白酶原及胃镜检查对胃癌早诊筛查的研究[A];全国肿瘤流行病学和肿瘤病因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付丽;雷旦生;;血清胃蛋白酶原的检测在胃癌的早期诊断及术后复发监测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代峰;;血清胃蛋白酶原、糖蛋白抗原72-4对胃癌诊断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6 曹兴建;谢玮;郭新荣;葛熙;;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测定血清胃蛋白酶原及其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7 于秀艳;汪杰;高海燕;;血清胃蛋白酶原(PGl)测定对胃癌及其它胃部疾病诊断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8 孙丽萍;宫月华;王兰;宫伟;袁媛;;辽宁庄河胃癌高危人群血清胃蛋白酶原含量动态检测及其意义[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教育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秦宁;心情好胃口就好[N];广东科技报;2000年

2 王丹;甘于寂寞 勤于耕耘[N];健康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宋健;基于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胃癌前病变不同证候类型的癌变风险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任建松;林县幽门螺杆菌、血清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与胃癌和食管癌风险的前瞻性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楠;胃镜表现及血清胃蛋白酶原和促胃液素-17对胃癌前病变临床筛查能力的评价[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2 马亚楠;慢性胃部病变与血清胃蛋白酶原变化的临床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3 孙丽萍;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4 郎金飞;辨证治疗疣状胃炎的疗效观察及其对血清胃蛋白酶原、前列腺素E_2的影响[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5 魏印梅;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胃泌素-17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关系[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6 梁宏洁;血清胃蛋白酶原含量、胃液胃蛋白酶含量测定及胃粘膜幽门螺杆菌检测与胃癌的关系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3年

7 汪畅;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和幽门螺杆菌IgG抗体在萎缩性胃炎和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价值[D];蚌埠医学院;2013年


  本文关键词:胃镜表现及血清胃蛋白酶原和促胃液素-17对胃癌前病变临床筛查能力的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89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4189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5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