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判断直肠癌侵袭性及预后的价值
本文关键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判断直肠癌侵袭性及预后的价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背景与目的:直肠癌是胃肠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于发现及诊断直肠癌具有较大的优势。本研究探讨DWI及其量化指标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与直肠癌分化程度及影响直肠癌预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影像学依据。材料与方法:2014年3月至2014年12月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直肠肿瘤共32例,均进行MRI常规序列、DWI序列及动态增强检查,b值=0,800s/mm2。其中恶性病变28例,良性病变4例。对肿瘤及直肠系膜筋膜内所有可见淋巴结的形态、大小进行描述,测量肿瘤及淋巴结的ADC值。结果:直肠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378±0.098×10-3mm2/s和0.938±0.151×10-3mm2/s,P0.01。直肠腺癌高、中、低分化组平均ADC值分别为1.153±0.077×10-3mm2/s、0.966±0.09×10-3mm2/s、0.774±0.038×10-3mm2/s,P0.01。DWI判断环周切缘CRM侵犯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9%、80%、78.5%、76.9%和80%。CRM(+)患者平均ADC值为0.876±0.112×10-3mm2/s,CRM(-)患者平均ADC值为0.992±0.163×10-3mm2/s,P=0.042。非转移性淋巴结平均短径(6.0±1.6mm,范围:3-8mm)小于转移性淋巴结平均短径(6.2±2.9mm,范围4-17mm),P=0.711。AUC为0.535,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7.9%、78.5%、55.6%、18%和63%。非转移性与转移性淋巴结平均ADC值分别为1.04±1.86×10-3mm2/s和0.919±0.142×10-3mm2/s,P=0.014。AUC为0.705,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1.7%、66.7%、69%、42.3%和84%。结论:DWI与ADC值可以帮助直肠癌T、N分期判断,评估环周切缘浸润情况,对于预测患者预后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直肠癌 磁共振 弥散加权成像 ADC值 T、N分期 环周切缘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445.2;R735.3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中英文缩略词8-9
- 1.前言9-12
- 2.材料与方法12-14
- 2.1 材料12
- 2.1.1 病例资料12
- 2.1.2 检查仪器12
- 2.2 检查序列及方法12-13
- 2.3 数据收集与分析13
- 2.4 统计学分析13-14
- 3.结果14-28
- 3.1 直肠良、恶性肿瘤ADC值差异14-16
- 3.2 不同分化程度直肠癌的ADC值差异16-18
- 3.3 DWI对于CRM侵犯判断的应用价值18-19
- 3.4 直肠癌CRM是否浸润的ADC值差异19-22
- 3.5 淋巴结大小诊断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的效能22-23
- 3.6 淋巴结ADC值诊断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的效能23-28
- 4.讨论28-32
- 4.1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直肠良、恶性肿瘤及不同分化程度直肠癌中的应用价值28-29
- 4.2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判断直肠癌环周切缘CRM浸润中的应用价值29-30
- 4.3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直肠癌N分期中的应用价值30-32
- 5.结论32-33
- 6.参考文献33-3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37-38
- 综述38-51
- 参考文献47-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弥散加权成像有助于判断复苏后者预后[J];河南医学研究;2007年04期
2 张新娟;武乐斌;王光彬;曲蕾;魏煜龙;;弥散加权成像在儿童病毒性脑炎中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年05期
3 黄华乔;滕华英;;弥散加权成像诊断急性腔隙性脑梗死[J];临床医学;2008年06期
4 吴伟峰;张建军;刘铁;葛焕祥;丁辉;;背景抑制弥散加权成像在体部淋巴结成像中的初步应用[J];肿瘤学杂志;2008年09期
5 韩博;杨广夫;何滨;王斌;姚晓群;闫新成;李金柱;刘晖;杨小军;富宪民;张文奎;张保其;;膝关节骨髓弥散加权成像的b值选择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年11期
6 李华兵;肖恩华;;背景信号抑制弥散加权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年11期
7 ;《全身弥散加权成像肿瘤学应用图谱》已出版[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年04期
8 焦志云;李澄;陈文娟;;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9年03期
9 吴旭;马常英;赵霞;;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进展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9年04期
10 魏来;管永靖;陈克敏;;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临床应用及前景[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明丽;胡军武;甘新莲;王承缘;夏黎明;;弥散加权成像在乳腺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2 杨帆;杨太珠;罗红;;能量多普勒和弥散加权成像在妇科中的相关性[A];2013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3 闵庆华;杨军;翟渌澜;杨华;;弥散加权成像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马超;陈士跃;王鹤;刘敬禹;陆建平;;小视野胰腺高分辨弥散加权成像[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李志伟;夏黎明;;心肌磁共振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的初步探讨[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6 罗柏宁;李立;;肝型和脑型肝豆变性的脑氢质子波谱及弥散加权成像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7 张红霞;隋淑华;刘洋;张修石;;背景抑制弥散加权成像(DWIBS)在子宫颈癌诊断中的价值[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娄路馨;彰俊杰;时高峰;;MR弥散加权成像对乳腺良恶性疾病的应用研究[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沈健;祝跃明;钱海锋;李凤琪;姚丽娣;李海良;;ROC曲线评价弥散加权成像对直结肠癌肝转移灶的检出价值[A];2012年浙江省放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林檬;谭玉钏;;MRI弥散加权成像在乳腺成像中的应用[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曾强;一种新的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后处理模型[D];浙江大学;2016年
2 张刚;弥散加权成像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应用[D];四川大学;2005年
3 任翠;弥散加权成像(DWI)在宫颈癌术前评估及放化疗疗效监测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4 徐贤;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初步临床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喉癌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5年
2 贺帅;3.0T磁共振动态增强与弥散加权成像对宫颈癌的诊断及其相关性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3 罗森(Roshan Kumar Aumeer);三阴性孔腺癌与三种不同亚型非三阴性乳腺癌在动态增强磁共振及弥散加权成像的对比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4 吴俊铠;高分辨率磁共振及弥散加权成像在原发性直肠癌术前分期中的临床应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5 王纪鹏;分段读出平面回波弥散加权成像对涎腺肿瘤的诊断价值[D];滨州医学院;2015年
6 康英杰;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判断直肠癌侵袭性及预后的价值[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7 雷正勇;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在正常人脑中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刘洪超;弥散加权成像鉴别炎性和转移性淋巴结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9 崔航;背景抑制弥散加权成像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D];吉林大学;2012年
10 邓义;磁共振背景信号抑制全身弥散加权成像临床应用初步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判断直肠癌侵袭性及预后的价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106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510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