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系统中粒样髓源抑制细胞(G-MDSC)通过抑制抗肿瘤免疫反应促进肿瘤转移
本文关键词:循环系统中粒样髓源抑制细胞(G-MDSC)通过抑制抗肿瘤免疫反应促进肿瘤转移
更多相关文章: 肿瘤转移 粒细胞样髓源抑制细胞 流式细胞术 抗肿瘤免疫反应
【摘要】:肿瘤的转移并非是单一的过程,主要包括原发肿瘤细胞发生局部浸润,然后渗入血管,经循环系统到达远端组织,之后移出血管,在远端组织中进一步增殖并形成转移灶等多个过程。以上步骤都在肿瘤细胞的成功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成功转移的另一关键前提是:肿瘤细胞在转移的每一个步骤中,都能成功逃避机体对其进行的免疫杀伤。正常生理状态下,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存在极强的杀伤作用,但是在一些病理性环境下,比如感染,外损伤,癌症等,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的正常分化受到干扰,转而形成一些具有免疫抑制活性的细胞——髓源抑制细胞(MDSCs)。MDSCs是一种高异质性细胞群,根据其形态学差异以及细胞表面分子标志差异将MDSCs分为2个亚群,即具有类似于中性粒细胞形态的粒样MDSC(G-MDSC)和类似于单核细胞形态的单核样MDSC(M-MDSC)。MDSCs的功能特性是能够抑制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在肿瘤病理状态下,机体外周血中伴随有MDSCs细胞群的大量扩增。相较于M-MDSC,随着肿瘤的病理性演进,G-MDSC水平有更显著的升高。本文的目的就是探讨循环系统中的G-MDSC是否能够促进肿瘤转移的过程。我们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到荷瘤小鼠外周血中G-MDSC显著增多,并且发现这些G-MDSC细胞群能够促进肿瘤的转移。进一步检测人体血液中白细胞的变化发现,癌症患者血液中G-MDSC的细胞比例与健康人相比显著上升,并且根据肿瘤恶化程度不同,G-MDSC细胞比例也存在显著差异。转录水平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中性粒细胞相比,循环G-MDSC内免疫抑制相关基因Arg1、i NOS的表达水平显著上升。在与肿瘤细胞体外共培养的过程中,循环G-MDSC细胞群能够抑制白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肿瘤病理条件下外周血中显著增多的G-MDSC能够通过抑制机体的抗肿瘤免疫促进肿瘤的转移。
【关键词】:肿瘤转移 粒细胞样髓源抑制细胞 流式细胞术 抗肿瘤免疫反应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0.3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7
- 引言7-16
- 一、研究背景7-8
- 二、MDSCs的起源和表型8-9
- 三、MDSCs的活化与免疫抑制机制9-12
- 四、MDSCs与肿瘤进展12-13
- 五、G-MDSC相关研究进展13-15
- 六、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15-16
- 材料和方法16-24
- 一、实验材料16-19
- (一)细胞培养试剂16
- (二)小鼠16
- (三)抗体16-17
- (四)引物17
- (五)试剂17
- (六)主要溶液及配制方法17-18
- (七)主要仪器及设备18-19
- 二、实验方法19-24
- (一)细胞培养19
- (二)小鼠肿瘤模型19-20
- (三)人血液样本处理20
- (四)外周血粒细胞的分离20
- (五)反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20-21
- (六)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 PCR)21-22
- (七)流式细胞分析22
- (八)体外G-MDSC、白细胞、肿瘤细胞共培养22
- (九)肿瘤细胞凋亡检测22-23
- (十)统计分析23-24
- 结果与分析24-33
- 一、荷瘤小鼠外周血中G-MDSC随肿瘤演进增多24-25
- 二、癌症患者血液中G-MDSC比例与肿瘤恶性程度相关25-27
- 三、外周血中G-MDSC能够促进肿瘤的转移27-29
- 四、外周血中G-MDSC能够促进肿瘤细胞的存活29-31
- 五、外周血中G-MDSC免疫抑制相关基因表达升高31-33
- 讨论33-35
- 结论35-36
- 参考文献36-40
- 致谢4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国民;;T抑制细胞及其活性的测定[J];重庆医学院学报;1982年02期
2 吴安然;红斑狼疮病人和正常人不同组分的血细胞对植物有丝分裂素的反应:存有单核抑制细胞的证据[J];北京医学;1980年01期
3 ;抑制细胞和移植耐受性—总的看法[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专辑);1980年01期
4 廖运掌;抑制细胞诱导因子[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1986年01期
5 高乃庄;;正常孕期短寿命抑制细胞的活性[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91年03期
6 陈璋;朱立平;;感染与抑制细胞的出现[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79年05期
7 周延平;免疫抑制细胞和胎儿的存活[J];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分册);1991年04期
8 范子文;;烧伤后淋巴细胞活性的变化——抑制细胞的作用[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80年01期
9 刘德斌 ,白春荣;原发性肾小球病的抑制细胞功能[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83年01期
10 朱道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中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治疗[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198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纪卫东;陈家X;蒋义国;吕嘉春;吴中亮;冯苏妹;;叶绿酸抑制细胞恶性转化的蛋白表达差异分析[A];第五届广东省环境诱变剂学会暨第三届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李永青;王跃群;袁婺洲;朱传炳;吴秀山;;广泛表达的人类基因WDR24抑制细胞内AP-1、SRE和ELK1的转录活性[A];湖南省生理科学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乔玄;循环系统中粒样髓源抑制细胞(G-MDSC)通过抑制抗肿瘤免疫反应促进肿瘤转移[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伍浩;香菇多糖组分诱导髓样抑制细胞分化研究[D];新乡医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9105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910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