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肿瘤论文 >

转录因子FOXA2生物素标记体系构建及其互作蛋白鉴定

发布时间:2017-09-29 12:14

  本文关键词:转录因子FOXA2生物素标记体系构建及其互作蛋白鉴定


  更多相关文章: 生物素化FOXA2 生物素标签 亲和纯化 蛋白互作 FOXP2


【摘要】: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乳腺癌作为威胁女性健康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中国上升趋势明显。乳腺癌细胞的生长特性是:能无限生长、具有转化和转移能力。因此通过对乳腺癌发生、发展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肿瘤治疗方案及临床耐药提供新的靶点。生物素Avi-tag技术是指在目的蛋白的N端或C端加上由15个氨基酸(GLND IFEAQKIEWHE)组成的受体肽小标签,该小标签可被生物素连接酶BirA特异性识别,并且生物素连接酶可催化生物素转移到靶标蛋白标签上的赖氨酸残基上,导致带有标签的靶标蛋白在体内能被生物素化。该生物素化过程为酶促反应,反应条件温和,标记特异性强、专一性高,同时由于序列短小,仅仅只有15个氨基酸,对靶标蛋白的构象及活性影响极低。链霉亲和素可以特异性地与生物素结合,结合力强。因此,可在严格的洗脱条件下分离出目标蛋白及与其蛋白特异性相互作用的复合体。叉头框(Forkhead box)家族蛋白被发现大量的存在于真菌及动物体内,这个家族的主要特征是作为转录因子作用于DNA结合序列,于其DNA结合区域序列的极端保守性,并且在这类家族蛋白的尾部具有特殊的翼状螺旋结构。FOXA2是Forkhead box转录因子家族的成员之一,FOXA2参与胚胎发育,同时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转移,并在参与细胞干性维持发挥重要作用。临床上发现,在众多肿瘤样品如乳腺癌、肺癌等中发现FOXA2有较高水平的表达,FOXA2高表达或许与细胞的癌变有着密切的关联。此外,FOXA2还参与多种信号通路,包括调控致癌信号多种途径。这些都暗示转录因子FOXA2在肿瘤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蛋白互作研究是后基因组时代一个重要研究内容,也是当前非常热门研究领域。生物体内,与外界进行信号交换,都是通过配体与细胞表面的跨膜受体结合,而后通过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层层传递至细胞核中引起特定的生理生化反应。生物机体内每一个小分子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与其它物质结合协同发挥作用,从而形成一个相互交叉紧密联系的网络。控制癌症也不能只抑制单一的信号通路,肿瘤的发生与发展是由多条不同信号通路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通过以FOXA2为核心、寻找其互作蛋白,分析信号通路调节网络,对于全面认识FOXA2在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本课题构建了基于生物素Avi-tag的FOXA2真核表达载体,利用生物素与链霉亲和素的高特异性、高亲和力的结合性质对FOXA2蛋白进行纯化,将所得的蛋白复合体进行考马斯亮蓝染色,质谱分析,然后通过生物信息学进行对比分析,寻找FOXA2可能存在的互作蛋白,然后通过免疫共沉淀等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验证,我们在研究中寻找到了FOXA2的互作蛋白FOXP2,并且通过临床样品的统计分析,发现FOXA2与FOXP2表达水平具有相关联性。本研究主要包括两点:1.建立了转录因子FOXA2生物素标记体系,实现了FOXA2在乳腺癌细胞中被生物素化,同时实现了且该蛋白Western Blotting、Pull-down等实验中无需抗体的一步法应用,快速,经济,高效。2.寻找并验证转录因子FOXA2的互作蛋白FOXP2,对FOXA2调控机制与功能的理解更进一步。
【关键词】:生物素化FOXA2 生物素标签 亲和纯化 蛋白互作 FOXP2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7.9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1章 绪论12-23
  • 1.1 乳腺癌概述12
  • 1.2 生物素Avi-tag技术概述12-16
  • 1.2.1 Avi-tag简介12-14
  • 1.2.2 生物素与生物素连接酶BirA的简介14-15
  • 1.2.3 链霉亲和素简介15-16
  • 1.3 转录因子FOXA2概述16-19
  • 1.3.1 转录因子概述16
  • 1.3.2 FOX家族概述16
  • 1.3.3 转录因子FOXA2概述16-17
  • 1.3.4 转录因子FOXA2的结构与分子构象17
  • 1.3.5 转录因子FOXA2的生物学功能17-18
  • 1.3.6 转录因子FOXA2与肿瘤18-19
  • 1.4 转录因子FOXP2概述19-20
  • 1.4.1 转录因子FOXP2结构19
  • 1.4.2 转录因子FOXP2的生物学功能19-20
  • 1.5 FOXA2蛋白互作概述20-21
  • 1.6 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21
  • 1.7 本论文的工作设想21-23
  • 第2章 生物素化FOXA2真核表达体系的构建23-33
  • 2.1 前言23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23-25
  • 2.3 实验方法25-30
  • 2.3.1 生物素化FOXA2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25-30
  • 2.4 结果与分析30-31
  • 2.4.1 pcDNA3.1-Avi-FOXA2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30-31
  • 2.5 本章小结31-33
  • 第3章 生物素浓度及细胞模型的选择33-42
  • 3.1 前言33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33-35
  • 3.3 实验方法35-40
  • 3.3.1 细胞培养35-36
  • 3.3.2 质粒共转染实验36-37
  • 3.3.3 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生物素37
  • 3.3.4 Western Blotting (WB)37-40
  • 3.4 结果与讨论40-41
  • 3.4.1 生物素浓度梯度40-41
  • 3.4.2 细胞模型的确定41
  • 3.5 讨论41-42
  • 第4章 Avi-FOXA2的生物素化检测、纯化及考马斯亮蓝染色42-48
  • 4.1 前言42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42-44
  • 4.3 FOXA2及生物素的表达检测44
  • 4.3.1 细胞培养44
  • 4.3.2 细胞传代44
  • 4.3.3 质粒共转染实验44
  • 4.4 蛋白纯化与电泳44
  • 4.4.1 蛋白的纯化44
  • 4.4.2 蛋白电泳44
  • 4.5 考马斯亮蓝染色44-45
  • 4.5.1 SDS-PAGE凝胶的配制44-45
  • 4.5.2 蛋白样的制备45
  • 4.5.3 电泳45
  • 4.5.4 考马斯亮蓝染色45
  • 4.6 结果与分析45-46
  • 4.7 本章小结46-48
  • 第5章 Avi-FOXA2质谱分析及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48-53
  • 5.1 前言48
  • 5.2 实验材料和仪器48-49
  • 5.3 实验方法49-51
  • 5.3.1 质谱前样品处理,酶解49-50
  • 5.3.2 LTQ质谱分析50
  • 5.3.3 MS分析50-51
  • 5.4 结果与讨论51-53
  • 5.4.1 质谱分析及生物信息学分析51-52
  • 5.4.2 讨论52-53
  • 第6章 分子生物学FOXA2蛋白互作的验证53-62
  • 6.1 前言53-54
  •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54-56
  • 6.3 实验方法56-59
  • 6.3.1 pcDNA3.1-his-FOXP2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鉴定56-58
  • 6.3.2 质粒共转染实验58
  • 6.3.3 蛋白免疫印迹法(WB)58-59
  • 6.3.4 蛋白纯化59
  • 6.3.5 免疫共沉淀验证互作蛋白59
  • 6.4 结果与分析59-61
  • 6.4.1 pcDNA3.1-his-FOXP2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59-60
  • 6.4.2 免疫共沉淀FOXA2互作蛋白的验证60-61
  • 6.5 讨论61-62
  • 第7章 临床样本中转录因子FOXP2与FOXA2表达量具有的相关性62-65
  • 7.1 前言62
  • 7.2 实验材料与仪器62-63
  • 7.3 实验方法63-64
  • 7.3.1 临床组织样本中蛋白的提取63
  • 7.3.2 Western Blotting (WB)63
  • 7.3.3 统计分析63-64
  • 7.4 结果与讨论64-65
  • 7.4.1 乳腺癌临床样本中FOXA2与FOXP2蛋白的表达情况64
  • 7.4.2 讨论64-65
  • 总结与展望65-67
  • 1.结论65
  • 2展望65-67
  • 参考文献67-73
  • 附录A 英文缩写73-74
  • 附录B 常用缓冲液和试剂配方74-75
  • 附录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75-76
  • 致谢76-77
  • 附录D 英文缩写77-78
  • 附录E 常用缓冲液和试剂配方78-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进坤;;磷酸化作用对转录因子活性的调节[J];生命的化学(中国生物化学会通讯);1993年05期

2 刘楠;陈依军;;转录因子——新型抗肿瘤药物作用靶点[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3 张春霞;任少敏;李维才;;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转录因子的表达[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3年10期

4 林玫;刘辉国;;氧化还原敏感转录因子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J];国际呼吸杂志;2006年09期

5 金红;邱文冰;彭庚;王东明;李玉光;;睾酮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部分转录因子活性的影响[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8年03期

6 张维山,冷启新;转录因子假结合体的基因治疗作用[J];解剖科学进展;2003年01期

7 陈子兴;转录因子和造血分化调控及其意义[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3年03期

8 李德,何国祥;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相关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4年03期

9 江洪;基因表达与转录因子[J];生物学通报;1998年04期

10 李扬秋;转录因子GATA的发现及其在造血系统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秀丽;李扬秋;王震;杨力建;陈少华;张洹;朱康儿;韩忠朝;;转录因子GATA-1基因在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中的表达[A];第九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2 易可可;吴忠长;周洁;张麝龙;吴运荣;刘非燕;吴平;;植物磷饥饿调控转录因子研究[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年会暨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3 宗英;袁伯俊;陆国才;;活化转录因子4在辐射诱导的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A];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3年6月第27卷第3期)[C];2013年

4 易可可;吴忠长;周洁;吴运荣;吴平;;植物耐低磷转录因子研究[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年会暨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5 胡明辉;胡令彦;周永明;陈海琳;;Th17/Treg相关转录因子在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意义及与中医肾虚分型相关性[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岐黄论坛——血液病中医药防治分论坛论文集[C];2014年

6 何男男;王文洁;薛晓锋;魏琦超;周岩;;HD-Zip转录因子研究进展[A];河南省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王黎芳;;转录因子FBI-1的研究进展[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8 魏海明;田志刚;;转录因子对Th1/Th2分化的调控作用[A];第七届全国肿瘤生物治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吕彦霞;张海娟;张梅;余小林;;植物NAC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A];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蔬菜分会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金肆;;基于ELISA技术的转录因子检测方法[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23:新药发现——寻找维护人类健康的武器[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郭洋;植物也会“抗洪”[N];大众科技报;2011年

2 白毅;UXT蛋白可增强转录因子NF—κB活性[N];中国医药报;2007年

3 胡德荣;“转录蛋白”调控异常可激活肿瘤细胞[N];健康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赖秘;多重组学手段研究蛋白UHRF2的生物学功能及其机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6年

2 徐冬玲;转录因子MEF2A、KLF2在血管性疾病中的临床和基础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3 韩晓敏;中间锦鸡儿3个非生物胁迫相关转录因子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4 武正华;转录因子Sal-like protein 2调控p16~(INK4A)表达机制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5 郑广勇;哺乳动物转录因子及其靶基因的挖掘分析[D];复旦大学;2009年

6 刚毅;功能封闭性双链RNA在胃癌耐药相关转录因子验证中的应用[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7 李婧;小鼠bHLH转录因子家族预测及其大脑调控网络的构建[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8 田云;转录因子JERFs功能的初步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9 张洪博;ERF转录因子TSRF1的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10 王雪根;以转录因子为靶的抗肿瘤药物DECOY寡聚核苷酸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文婕;鸡转录因子GATA2影响单糖转运蛋白基因GLUT2、GLUT5和SGLT1表达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2 王昕嘉;转录因子GmbHLH30在丹波黑大豆响应铝胁迫过程中调控靶基因的作用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张永兴;水稻MYB转录因子TF865调控株高的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牛芳芳;油菜NAC103与拟南芥WSK1转录因子分别调控ROS依赖的细胞死亡与低钾应答的分子机制解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陈为峰;黄瓜转录因子CsbZIP家族基因部分成员的克隆及表达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周阳云;茉莉酸信号途径关键转录因子SmMYC2调控丹参有效成分生物合成的功能解析[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7 高秀梅;豆科植物中转录因子NSP1、NSP2和IPN2对结瘤起始基因调控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8 陈泓宇;桑树MYB转录因子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及黄酮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D];西南大学;2015年

9 高婷;基于限制性内切酶构建的荧光生物传感器用于转录因子检测[D];山东大学;2015年

10 汤旋;玉米纹枯病菌自激活转录因子的系统筛选[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419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lx/9419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4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