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职称评审 > 评审政策 >

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代表作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2 00:30

  本文关键词: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代表作制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校教师 职称评审 代表作制度 制度安排


【摘要】: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知识的分化,知识不断细化的过程中,致力于专门知识生产的大学通常需要了解生产者的资历、知识水平以及专业技能掌握的程度,以便对不同层次的人员有效地实施管理。职称评审正是在知识专门化的基础上对专业领域从业者的学识水平和技术掌握的高低进行评定,通过赋予高校教师以资格标记,从而为教师与不同岗位的配对提供便利,高校人事管理藉此实现规范化,并得以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对教师的评定、识别通过对其教学、科研成果的评价来实现。目前对于全国多数高校而言,以数字指标为核心的考评体系己成为学术管理的重要手段。这些考核与学术研究者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导致大量论文发表,但经典之作寥寥无几,与此同时“虚假学术”、“泡沫学术”的泛滥极大地损害了学术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削弱了高校应有的学术信仰。 数量繁荣,质量平庸,其症结在于没有一个合理的方式来评价学者的学术水准和学术贡献。单纯地追求操作上的便利正是当前职称评审制上的一大缺陷。 学术活动的复杂性使得对高深学问的价值评估只能由掌握了相关专门知识的人来承担。没有人能够代替学术共同体内部同行之间的相互评价,尤其是对研究的质量进行高端、精细的评价,同行的专业知识和理性判断是更有说服力的尺度。尽管在评价制度不完善、“同行”自律不严等情况下,同行评价也会引发一些“流弊”,但总体而言,同行评价仍不失为学术评价的最主要的方法。但基于专家知识的评价显然需要制度上的优化设计,包括评审材料的简化、评审程序的合理化等。 本文针对当前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的弊端,基于目前国内少数高校的实践,提出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代表作制度的构想。 论文共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阐述了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的基本问题,介绍了教师职称评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以及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第三部分论述了科研评价方式的演变,从而推导出基于专家评价的综合模型成为学术评价的发展趋势;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其中第四部分介绍了职称评审代表作制度的内涵及适用性问题;第五部分着重设计了代表作评审的一般流程及相应的制度安排;第六部分则着重探讨了教师职称评审代表作制度得以实施的保障条件。 评价本质上是一种引导,通过实行基于代表作的职称评价制度,在原有僵化、刚性规定中加入柔性元素,用制度来接纳没有数量却有含金量的另类科研行为,如此可望倡导一种心无旁骛、潜心学术的风气。
【关键词】:高校教师 职称评审 代表作制度 制度安排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645.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一、绪论12-20
  • (一) 研究的背景与方法12-14
  • 1. 研究背景12-13
  • 2. 研究方法13-14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7
  • 1. 关于评审的技术与方法14-15
  • 2. 关于评审制度15-16
  • 3. 关于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国际比较研究16-17
  • (三) 基本概念界定17-20
  • 1. 职称17
  • 2. 制度17-18
  • 3. 代表作制度18-20
  • 二、当前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基本问题20-25
  • (一)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20-21
  • (二) 学术成果数量与质量的关系21-23
  • (三) 质量时代与科研评价的价值取向23-25
  • 三、职称评审中学术评价方式与评价要件的演变25-34
  • (一) 职称评审中学术评价方式的演变25-31
  • 1. 基于专家知识的定性评价25-27
  • 2. 基于文献计量的定量评价27-29
  • 3. 基于系统模型的综合评价29-31
  • (二) 我国职称评审中科研评价要件的变化31-34
  • 四、职称评审代表作制度的理论研究34-41
  • (一) 职称评审代表作制度的内涵34-35
  • (二) 职称评审代表作制度的适用范围35-41
  • 1. 代表作制度适用的职称级别35-37
  • 2. 代表作制度适用的科学领域37-41
  • 五、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代表作制度的设计41-57
  • (一) 代表作评审的程序设计41-48
  • 1. 代表作申报41-42
  • 2. 科研审查42-43
  • 3. 代表作送审43-44
  • 4. 专家评价44-46
  • 5. 评审结果及处理46-48
  • (二) 代表作评审过程设计应处理好的若干关系48-52
  • 1. 统一标准与弹性标准的关系48-49
  • 2. 校内同行与校外同行的关系49-50
  • 3. 代表作评审与教师考核的关系50-52
  • (三) 代表作评审的制度安排52-57
  • 1. 信息适度公开制度52-53
  • 2. 关联专家回避制度53-54
  • 3. 约束监督制度54-55
  • 4. 申诉救济制度55-57
  • 六、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代表作制度的保障条件57-63
  • (一) 专家的遴选与专家库的建设57-58
  • (二) 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58-60
  • 1. 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59
  • 2. “价值——内容——形式”三级层次的指标体系59-60
  • (三) 职称去中心化与教师激励机制的优化60-63
  • 结语63-64
  • 参考文献64-67
  • 附录67-68
  • 致谢68-6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光才;;学术共同体内外的权力博弈与同行评议制度[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01期

2 马颖,蒲十周;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异同[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廖萍;;科研成果质量评价模糊综合评判的探讨[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董云川;职称评审公正论[J];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03期

5 潘懋元;职称回归学衔 提高学术权力[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3期

6 梁林梅;;国外关于本科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探析[J];江苏高教;2010年03期

7 蔡曙山;代表性学术成果作为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评价指标的意义——兼论CSSCI的科学评价功能及其发展方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8 郭红梅;谢娟;金晶;何钦成;;学术论文评价指标的发展过程[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09期

9 梁威;;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方法在科研项目立项评审中的应用[J];科技与管理;2009年06期

10 刘明;同行评议刍议[J];科学学研究;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佳洱;[N];人民日报;2006年

2 易中天;[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余望;[N];人民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敬全;科研评价方法与实证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魏嵘;基于学术生产力的我国高校教师奖励制度再设计[D];浙江大学;2006年

2 王华华;h指数的多因素分析模型及其在不同数据库中的差异分析及改进[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753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ichenpingshen/xiangguanzhengce/7753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7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