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脾“中央土以灌四傍”理论诊疗意义的数据挖掘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2 05:30
本文关键词:关于脾“中央土以灌四傍”理论诊疗意义的数据挖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灌四傍 脾胃 数据挖掘 五脏 诊疗意义 中央土
【摘要】:目的:基于脾“中央土以灌四傍”理论,建立国家级名老中医尉中民教授五大优势病种(眩晕,心悸,咳嗽,胃脘痛和痛经)数据库,对组方方药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并比较找出五种疾病对应五脏,治疗皆重脾胃的依据,并探讨中医理论中脾“中央土以灌四傍”理论诊疗意义,完善脾胃学说,为诊疗相关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数据库医案来源:尉中民教授名老中医工作室收集整理的眩晕,心悸,咳嗽,胃脘痛和痛经医案,随机抽取每个疾病病案100例,共500例。2、在Win7操作系统平台上,运用excel,将医案涉及方药进行数据库录入,建立数据库,再将数据导出,应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21.0和Clementine12.0中关联规则Apriori和复杂系统熵聚类对数据库进行挖掘,以求找出五大疾病皆重脾胃依据。结果:此次共随机抽取医案500个,其中眩晕,心悸,咳嗽,胃脘痛和痛经医案各100个。1、频数分析:眩晕疾病中,使用频数较前的有天麻(70)、白术(64)、菊花(58)、茯苓(48)、钩藤(35)、葛根(32)、怀牛膝(32)、当归(31)、羚羊角粉(31)、白芍(30)、党参(29)、黄芪(28)。心悸疾病中,使用频数居前有甘草(76)、茯苓(70)、麦冬(64)、白术(63)、龙骨(53)、牡蛎(51)、五味子(51)、太子参(51)、柏子仁(44)、桂枝(43)、党参(40)。咳嗽疾病中频数较前药物有,枇杷叶(72)、白术(58)、甘草(58)、茯苓(50)、牛蒡子(50)、半夏(48)、杏仁(48)、百部(40)、紫苑(40)、荆芥(36)、菊花(36)、鱼腥草(34)、芦根(34)。胃脘痛疾病中频数居前的药物有白术(81)、茯苓(76)、甘草(75)、党参(73)、半夏(48)、生姜(43)、黄芪(40)、陈皮(39)、厚朴(38)、炒麦芽(38)、黄连(36)、炒谷芽(35)、浙贝母(30)、木香(29)、柴胡(28)。痛经疾病中平素前15的药物有当归(89)、川芎(74)、熟地(67)、白术(63)、白芍(59)、黄芪(55)、香附(53)、阿胶(45)、党参(42)、吴茱萸(42)、茯苓(38)、炒小茴(34)、五灵脂(33)、元胡(32)、蒲黄(31)。2、聚类分析:眩晕疾病,二、三、四味药物组合时,频数居前的为天麻、菊花、白术、茯苓、钩藤、羚羊粉等。心悸疾病,二、三、四味药物组合时居前的有生龙骨,生牡蛎,党参,甘草,大枣,太子参,葛根,合欢皮,夜交藤,瓜蒌,半夏,薤白。咳嗽疾病,二、三、四味药物组合时,居前的有枇杷叶,半夏,陈皮,甘草,黄芪,牛蒡子,百部,紫苑和杏仁。胃脘痛疾病,二、三、四味药物组合时,药物居前的有茯苓,白术,党参,甘草,桂枝,黄芪,吴茱萸,黄连等。痛经疾病,二、三、四味药物组合时,居前的有当归,川芎,熟地,白芍,党参,白术,苍术,五灵脂,蒲黄等。3、关联分析:眩晕疾病,当药味频数为20时,涉及药物为泽泻,怀牛膝,川芎,天麻,半夏,党参,白芍,白蒺藜,黄芪,羚羊角粉,茯苓,菊花,葛根,钩藤等14味药,当药味频数升为40时,只有茯苓,白术,菊花,天麻等4味药。心悸疾病,当药味频数为20时,涉及药物为桂枝,柏子仁,当归,太子参,半夏,党参,五味子,甘草,牡蛎,白术,茯苓,葛根,远志、陈皮,麦冬和黄芪等16味药,当药味频数升为40时,只有桂枝,甘草,牡蛎,白术,茯苓,麦冬、五味子和太子参等8味药。咳嗽疾病,药物频数为20时,可见枇杷叶,半夏,党参,黄芪,麦冬,鱼腥草,陈皮,金银花,菊花,茯苓,苏叶,芦根,紫苑,百部,白术,甘草,牛蒡子,沙参和桔梗等19味药,当药物频数上升至40时,只剩下枇杷叶,半夏,牛蒡子,甘草,茯苓和白术六味药,恰为四君子汤和二陈汤加减。胃脘痛疾病,药味频数为20时,有炒麦芽,浙贝母,桂枝,木香,大枣,吴茱萸,半夏,党参,黄连,鸡内金,香附,陈皮,茯苓,苍术,砂仁,白豆蔻,白芍和生姜等18味药,药味频数为40时,只剩下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药,恰为四君子汤组成。痛经疾病,药味频数为20时,可见,熟地,炒小茴,桃仁,柴胡,当归,川断,吴茱萸,半夏,党参等药,当药味频数为40时,可见图中只有当归,熟地,白芍,党参,黄芪,香附和阿胶等7味药。结论:1、脾“中央土以灌四傍”理论研究结论土有长养万物之能,脾有安和脏腑之德,取脾味甘配土,其性相合。脾者,土也,治中央,谷气通于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饮入于胃,必待脾为转化而达于川海。夫脾胃旺,则谷易消,而津液行,以荣养周身,而温肌肉,暖脏腑,以灌溉于肝心肺肾之四脏也。2、脾“中央土以灌四傍”数据挖掘研究结论文中所探讨五大疾病分别为眩晕,心悸,咳嗽,胃脘痛和痛经,病位在肝,心,肺,脾胃,肾五大脏腑,且病位位在上中下三焦,百病皆由上中下三者,而论形气两虚者,不及天地之邪,乃知脾胃不足,为百病之始。根据上述数据挖掘,可以得出,疾病治疗均围绕脾胃论治,眩晕病症,多用羚角钩藤汤、天麻钩藤饮,泽泻汤加减,同时兼顾脾土,可知眩晕疾病以补脾胃为本,兼以疏肝为要。心悸病症,多用苓桂术甘汤、生脉饮,酸枣仁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以及四君子汤,或镇惊安神,或化痰定悸,或补益心阴,仍应健脾化饮,利湿定悸为本。咳嗽病症,辨证分型表里虚实均有,唯脾胃为要,多用桑菊饮、银翘散以散表邪,麻杏甘石汤以清里热,补肺阿胶汤养肺阴、润肺燥,而用党参、黄芪、白术和甘草之品,培土生金,补母实子。胃脘痛疾病,多用四君子汤,左金丸,黄芪建中汤之类,补益脾胃为治本,兼以和营卫,散寒邪,理肝气。痛经病症,多用四物汤为基础方,同时顾护脾胃,或用桃仁、红花活血,或用桂枝、吴茱萸温经,或用阿胶养血,气行则血亦行。本课题以脾“中央土溉四傍”学说为理论依据,通过对名老中医尉中民教授五大疾病-----眩晕,心悸,咳嗽,胃脘痛和痛经的数据挖掘揭示脾“中央土以灌四傍”学说理论意义,希望促进临床应用,以资同道。
【关键词】:灌四傍 脾胃 数据挖掘 五脏 诊疗意义 中央土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2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2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脾统五脏相关理论文献研究概况12-31
- 1 肝脾相关理论研究12-16
- 2 心脾相关理论研究16-20
- 3 肺脾相关理论研究20-23
- 4 肾脾相关理论研究23-27
- 5 脾统五脏相关理论总结---脾居中央,以溉五脏27-28
- 参考文献28-31
- 前言31-33
- 第二部分 脾“中央土以灌四傍”理论研究33-41
- 1 中央土33-35
- 1.1 脾的解剖特点---其色缟黄,与胃相连33
- 1.2 脾的生理特性---以升为健,喜燥恶湿33-34
- 1.3 脾的生理功能---运化水谷,统摄血液34-35
- 1.4 经络循行---自下而上,沟通内外35
- 2 灌四傍35-41
- 2.1 肝脾相关理论35-36
- 2.2 心脾相关理论36-37
- 2.3 肺脾相关理论37-38
- 2.4 肾脾相关理论38-41
- 第三部分 脾“中央土以灌四傍”数据挖掘研究41-89
- 1 眩晕疾病方药数据挖掘结果与分析41-50
- 1.1 研究方法41-43
- 1.2 眩晕疾病方药数据挖掘结果43-49
- 1.3 小结49-50
- 2 心悸疾病方药数据挖掘结果与分析50-59
- 2.1 研究方法50-51
- 2.2 心悸疾病方药数据挖掘结果51-57
- 2.3 小结57-59
- 3 咳嗽疾病方药数据挖掘结果与分析59-69
- 3.1 研究方法59-60
- 3.2 咳嗽疾病方药数据挖掘结果60-67
- 3.3 小结67-69
- 4 胃脘痛疾病方药数据挖掘结果与分析69-78
- 4.1 研究方法69-70
- 4.2 胃脘痛疾病方药数据挖掘结果70-76
- 4.3 小结76-78
- 5 痛经疾病方药数据挖掘结果与分析78-89
- 5.1 研究方法78-79
- 5.2 痛经疾病方药数据挖掘结果79-86
- 5.3 小结86-89
- 结论89-92
- 1 脾“中央土以灌四傍”理论研究结论89
- 1.1 中央土89
- 1.2 灌四傍89
- 2 脾“中央土以灌四傍”数据挖掘研究结论89-91
- 2.1 五种疾病虽治法各异,但均与脾胃相关89-90
- 2.2 五种疾病虽与五脏相关,但均可从脾胃选方用药90-91
- 3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91-92
- 3.1 创新点91
- 3.2 不足91-92
- 参考文献92-94
- 致谢94-95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95-97
- 个人简历97-98
- 附录98-100
【相似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雅;关于脾“中央土以灌四傍”理论诊疗意义的数据挖掘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0169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01691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