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患者血小板微粒功能及与细胞微粒结合体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6 01:41

  本文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患者血小板微粒功能及与细胞微粒结合体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冠心病 血瘀证 血小板微粒 膜蛋白 结合体


【摘要】:目的: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外周血血小板微粒(PMP)膜表面功能蛋白CD62p、PAC-1、CD42b及CD40L的表达水平,比较上述指标在冠心病UA不同严重程度患者中的差异;并采用显微成像流式细胞术观察UA患者外周血PMP与白细胞微粒(LMP)、内皮细胞微粒(EMP)、红细胞微粒(RMP)间形成的结合体形态,并检测结合体在冠心病UA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同时,研究PMP表面膜功能蛋白及PMP-LMP结合体、PMP-EMP结合体、PMP-RMP结合体在冠心病UA血瘀证及非血瘀证中的差异,为冠心病血瘀证的形成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5年12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10名,采用同期广安门医院南区体检中心正常志愿者20名作为对照组。将冠心病患者分为血瘀证组和非血瘀证组,并按braunwald分级分为Ⅰ级、Ⅱ级和Ⅲ级。于清晨对所有受试者空腹抽取静脉血,并由柠檬酸钠抗凝。运用梯度离心的方法制备无血小板血浆(platelet-free plasma, PFP),将PFP存于-80℃冰箱内,在2周内利用普通流式细胞仪及显微成像流式细胞仪完成检测。将检测PMP及其表面膜功能蛋白CD62p、PAC-1、CD42b、CD40L的表达,以及PMP-LMP结合体、PMP-EMP结合体、PMP-RMP结合体水平并观察其形态,分析上述指标与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冠心病血瘀证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UA患者外周血PMP及其表面CD62p、PAC-1、CD40L表达水平高于健康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冠心病UA患者PMP表面CD42b表达水平与健康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UA血瘀证患者PMP及其表面CD62p、PAC-1、CD40L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p0.05),并与血瘀证存在相关性(p0.05)。UAⅢ级患者外周血PMP水平高于UAⅠ级、Ⅱ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AⅡ级和Ⅲ级患者PMP表面PAC-1、CD40L表达水平均高于UAⅠ级患者(p0.05),UAⅢ级患者PMP表面CD62p表达水平高于UAⅠ级、Ⅱ级患者(p0.05)。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MP及其表面CD62p、PAC-1、CD40L表达水平与不稳定心绞痛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冠心病UA患者外周血PMP、LMP、EMP、RMP、PMP-LMP结合体、PMP-EMP结合体、PMP-RMP结合体水平高于健康人(p0.01);UAⅢ级患者PMP、RMP水平高于UA Ⅰ级、Ⅱ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级、Ⅲ级患者LMP、EMP、PMP-EMP结合体水平高于Ⅰ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UA血瘀证患者PMP、LMP、EMP、RMP、PMP-EMP结合体、PMP-RMP结合体水平高于非血瘀证患者(p0.05),且与血瘀证存在相关性(p0.01)。结论:1、冠心病UA患者外周血PMP及PMP表面CD62p、PAC-1、CD40L表达水平较健康人升高,且CD62p、PAC-1、CD40L表达水平与UA严重程度相关,表明PMP的黏附、聚集、促炎症反应作用参与了UA的发生发展。2、冠心病UA血瘀证患者PMP及PMP表面CD62p、PAC-1、CD40L表达水平较非血瘀证患者升高,且与血瘀证呈正相关,提示PMP的黏附、聚集、促炎症反应作用与血瘀证的形成有关。3、冠心病UA患者外周血PMP、LMP、EMP、RMP、PMP-LMP结合体、PMP-EMP结合体、PMP-RMP结合体水平高于健康人,且PMP、LMP、EMP、RMP、PMP-EMP结合体水平与UA严重程度相关。4、冠心病UA血瘀证患者PMP、LMP、EMP、RMP、PMP-EMP结合体、PMP-RMP结合体表达水平较非血瘀证患者升高,且与血瘀证呈正相关,提示PMP、LMP、EMP、 RMP、PMP-EMP结合体、PMP-RMP结合体参与了冠心病UA血瘀证的形成。
【关键词】:冠心病 血瘀证 血小板微粒 膜蛋白 结合体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59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9
  • 符号说明9-11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11-35
  • 综述一 冠心病血瘀证与凝血异常的研究进展11-17
  • 综述二 循环微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17-24
  • 参考文献24-35
  • 前言35-37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37-79
  • 实验一 冠心病UA患者外周血血小板微粒膜CD62p、PAC-1、CD42b、CD40L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研究37-51
  • 资料与方法37-40
  • 结果40-47
  • 小结47-48
  • 讨论48-51
  • 实验二 冠心病UA血瘀证患者外周血血小板微粒CD62p、PAC-1、CD42b、CD40L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研究51-57
  • 资料与方法51-52
  • 结果52-55
  • 小结55-56
  • 讨论56-57
  • 实验三 冠心病UA患者外周血PMP与PMP-LMP结合体、PMP-EMP结合体、PMP-RMP结合体水平的相关性研究及形态观察57-73
  • 资料与方法57-59
  • 结果59-65
  • 小结65-66
  • 讨论66-73
  • 实验四 冠心病UA血瘀证患者外周血PMP与PMP-LMP结合体、PMP-EMP结合体、PMP-RMP结合体水平的相关性研究73-79
  • 资料与方法73
  • 结果73-77
  • 小结77-78
  • 讨论78-79
  • 结语79-80
  • 参考文献80-93
  • 致谢93-95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95-97
  • 个人简历9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培民;血瘀Ⅲ号治疗血瘀证206例[J];福建中医药;2001年04期

2 柴向斌,王斌全;血瘀证与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关系初探[J];中医药研究;2001年04期

3 孙金芳,芦连菊,臧建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瘀证实质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05年09期

4 姚魁武;王阶;衷敬柏;朱翠玲;王恰如;;血瘀证量化诊断入选项专家咨询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6年01期

5 姚魁武;王阶;;血瘀证病证结合研究现状与思考[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6年04期

6 高克俭;;血瘀证诊断研究现状及进展[J];天津中医药;2006年05期

7 陈利国;胡小勤;;论病证结合血瘀证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年03期

8 魏星;裘华森;周济春;;血瘀证辨证对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作用[J];浙江临床医学;2007年10期

9 吴锐;熊雯雯;江一平;李国贤;;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瘀证目征的改变[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年01期

10 杜慧慧;李青梅;王磊;李莹;王俐琼;张玮;;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与肝血瘀证[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鸾;胡一敏;胡建东;施晓芬;;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中医风湿病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8年

2 姚魁武;王阶;武继涛;朱翠玲;王恰如;;不同疾病血瘀证量化诊断的比较研究[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3 姚魁武;王阶;朱翠玲;武继涛;;血瘀证患者实验室指标诊断贡献度比较研究[A];中医药中青年科技创新与成果展示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姚魁武;王阶;朱翠玲;武继涛;;血瘀证患者实验室指标诊断贡献度比较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5 魏星;裘华森;周济春;;血瘀证辨证对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作用[A];第五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医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陈利国;;血瘀证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与思考[A];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栓病分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暨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血栓病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勇;李春;郭淑贞;啜文静;王伟;;扩散编辑实验分析慢性心肌缺血血瘀证模型血清脂类代谢变化[A];第十次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学术交流会暨第二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颁奖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戴豪良;;关于血瘀证研究思路及方法的若干问题[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9 李国贤;万晓凤;王缨;鄢毅;;血瘀证诊断现代分类探讨[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10 张兰凤;王阶;;血瘀证的细胞学和分子学研究进展[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可冀 马晓昌;传统血瘀证的现代分类[N];健康报;2002年

2 史载祥;血瘀证研究现状及展望[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3 刘凌;诠释血瘀证[N];上海中医药报;2004年

4 记者 樊丹;血瘀证检测实现可视化[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5 上海中医药大学 沈施德教授;为什么说血瘀证是百病之源[N];上海中医药报;2000年

6 上海中医药大学 赵章忠教授;血瘀证可引起哪些疾病[N];上海中医药报;2000年

7 上海中医药大学 沈施德 教授;血瘀证的病因[N];云南日报;2000年

8 史载祥;血瘀证研究现状及展望[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9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殷惠军;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的基础研究[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10 上海中医药大学 赵章忠教授;血瘀证可引起哪些疾病[N];上海中医药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同德;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血瘀证回顾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2 张瑞江;血瘀证传统辩证诊断的数学模型初探[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马民;血瘀证形成的微观机理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年

4 武月萍;血瘀证的危险因素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5 李定祥;五脏血瘀证与血液高凝状态相关性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7年

6 郭力恒;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7 吕渭辉;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围手术期血瘀证诊断指标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8 李海霞;血瘀证病位分类与规范化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9 赵炜嘉(CHIU Wai Ka);血瘀证与针灸论治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10 罗静;陈可冀血瘀证辨证方法传承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岱琳;冠心病UA血瘀证患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水平及丹参多酚酸盐对其影响的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年

2 张敏;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血瘀证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李义成;肾病综合征血瘀证与肾脏病理的相关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单莎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血瘀证与其蛋白质代谢异常关系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苏晋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血瘀证与其脂代谢异常关系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6 高瑞;偏头痛血瘀证与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研究[D];河南中医学院;2015年

7 王安璐;陈可冀院士血瘀证辨治方法的临床评价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8 赵方舟;血瘀证的发展与古今诊断依据的对比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9 张长军;临床相关检验指标在血瘀证辨证分型中的应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10 任兰群;髋部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与血瘀证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0399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0399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d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