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缓解运动性疲劳的临床效果分析
本文关键词:艾灸缓解运动性疲劳的临床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艾灸缓解运动性疲劳的效果。方法 90例研究对象均为2015年1月-2016年6月期间治疗的运动性疲劳患者,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患者。两组研究对象均进行正常的训练,对照组不进行艾灸治疗,研究组进行艾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率、反应时、主观感觉评分、唾液p H值、CK活性、皮质醇水平。结果治疗后研究组心率、反应时、主观感觉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心率、反应时、主观感觉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唾液pH值降低,CK活性、皮质醇水平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唾液pH值高于同期对照组,CK活性低于同期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缓解运动性疲劳效果显著,能促进疲劳有效恢复,可作为一种缓解运动性疲劳的有效方法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单位】: 山东省运动康复研究中心运动医学科;
【关键词】: 运动性疲劳 艾灸 心率 反应时
【分类号】:R246.1
【正文快照】: 率、反应时、主观感觉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唾液p H值降低,CK活性、皮质醇水平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唾液p H值高于同期对照组,CK活性低于同期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缓解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玉凤,彭长锦,陆晨;中医药防治运动性疲劳的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02年04期
2 杨晓勇;;“强壮灸”结合心理疏导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的观察[J];广西中医药;2010年06期
3 李志雍,程体贵;振疲丹恢复运动性疲劳的初步观察[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4 孙建;;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发展考证[J];体育世界;2013年09期
5 白雪冰,陈祥岩;按摩在运动性疲劳恢复中的应用述评[J];中医药学刊;2005年02期
6 张蓉;李峰;骆斌;王蕾;李珩;宋月晗;;运动性疲劳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7 李增明;丁跃玲;;温扶阳气法防治运动性疲劳之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1年07期
8 黄美花;中医药防治运动性疲劳研究概况[J];广西中医药;1998年04期
9 张士伟;运动性疲劳的中医诊断与中医药恢复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2年04期
10 胡晓波;运用祖国医学预防和解除运动性疲劳的设想[J];中医研究;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政;;砭石治疗运动性疲劳机理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砭石疗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吴立红;王小平;;经皮穴电刺激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探讨[A];中国针灸学会第六届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交流暨针灸学科发展与建设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中医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研究展望[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胡友樾;不同耳穴防治运动性疲劳的对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汶希;广东凉茶及针刺穴位对运动性疲劳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以及机制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张蓉;运动性疲劳所致学习记忆能力改变的证候特点及分子生物学机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大伟;运动性疲劳的维医异常体液质分型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2 杨道林;维药抗疲劳Ⅰ号对运动性疲劳的血乳酸和血睾酮的影响[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3 许金叶;针刺治疗肝郁脾虚型运动性疲劳的相关指标及免疫学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凌家杰;运动性疲劳中医因机证治的理论研究[D];湖南中医学院;2003年
5 高永红;运动性疲劳与肝肾相关的理论与实验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2年
6 王火传;慢性运动性疲劳与肝藏象相关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王小迪;针灸防治运动性疲劳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8 陈静雅;耳穴压豆对运动员改善运动性疲劳症状及BUN、CK指标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511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051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