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树椿老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经验初探
本文关键词:孙树椿老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经验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3年
孙树椿老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经验初探
高景华
【摘要】:孙树椿主任医师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正骨”传承人。其学术渊源主要来自上驷院绰班处的宫廷学派,文中介绍了清代上驷院绰班处宫廷正骨的起源于明末清初,绰尔济是当时最著名的蒙古医生,他将其特效医术传授给广大的满蒙八旗士兵,培养了大批的满蒙八旗骨伤科医生,满语称之为“绰班”。《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则被上驷院绰班医生视为金科玉律,它所阐述的学术思想使得上驷院绰班医生在医学理论上得到统一,也标志着上驷院满蒙绰班医生“正骨心法学派”的诞生。其学术思想的形成经历了萌芽期(这时期的代表人物是绰尔济,其学术思想主要体现了蒙古骨伤医生的接骨、外伤兼治的特点,医治方法辅以刀、锤、特效蒙医药物,依重秘方,手法、药物难分伯仲。)、形成期(代表人物是伊桑阿,他对《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正骨八法中“接”法的使用技巧颇为娴熟,他在承袭了绰尔济的学术思想后,更加注重手法的治伤作用)、成熟前期(代表人物是德寿田,强调“手巧”)、成熟期(代表人物是夏锡五,夏氏对骨折的医治方法提出了正、整、接、实的治疗思想,对筋伤治法归纳为立、盘、旋、背、合、推、摇、摆、提等,充实和发展了《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手法的内容)、成熟后期至今(代表人物是孙树椿,他还提出“筋伤辨治,气血为要”,“动静结合,主动为主”等学术观点,指出治疗筋伤讲究因势利导、轻巧柔和,法药并用)。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 arteriopathy,CSA)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由Barre和Lieou于1926年率先提出,认为颈椎病变累及椎动脉后,刺激交感神经系引起眩晕、视力模糊、耳鸣、恶心、呕吐,甚至猝倒等发作性症状,究其原因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临床称之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缺血综合征或颈性眩晕等。70多年来,许多学者从解剖学、病理学、神经学及临床多方面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已渐趋统一;但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又有了新的认识;从病因学角度分析病理基础,从而来区别诊治椎动脉型颈椎病,倍受关注,其治疗手段也日渐丰富。 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分为4段,第1段为自锁骨下动脉发出进入颈椎横突孔的部分,其后方为C7横突,C7、C8脊神经的前支,交感神经干和颈下交感神经节;第2段为C6横突孔上升至C2横突孔下口,此段动脉的内侧紧邻钩椎关节,后外侧为关节突关节,动脉周围有交感神经伴行;第3段为C2横突孔下口到枕骨大孔处,此段弯曲较多,动脉壁上有pacin小体分布,通过椎动脉血压改变反射性调节血管管径,以保证颈部血流量的正常运行;第4段即颅内段,两侧椎动脉合并为基底动脉,其上有脑桥支支配前庭神经核及支配迷路的内听动脉。由于椎动脉的解剖关系复杂,所以CSA的发病机制也是复杂多样的。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有机械压迫学说、交感神经刺激学说、颈部软组织病变学说、体液因子及微循环学说、上颈椎学说、血管性因素学说。这些学说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目前较公认的发病机制是由于椎间盘退变狭窄时,钩椎关节受挤压向外增生,使椎动脉受压或受刺激痉挛或扭曲产生症状,引起脑缺血,产生头晕、头痛等症状。其它发病机制还包括:椎关节不稳压迫或刺激椎动脉周围神经丛;椎动脉横突孔骨性狭窄或先天发育纤细;钩椎关节增生之骨赘压迫椎动脉或刺激周围神经丛:神经介质介导发病过程,由此引起椎动脉血流动力学障碍,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由于发病机理的多样性,各种学说很难加以统一,这样就给CSA的诊断上带来困难。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在近几年颈椎病会议中反复提出,但争议较大。具有权威性的诊断标准是在1993年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上拟制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1)有颈性眩晕,可有猝倒史;(2)旋颈征阳性;(3)X线片有异常所见;(4)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5)应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6)除外椎动脉Ⅰ段、Ⅲ段供血不全,神经官能症与颅内肿瘤;(7)确诊前须行椎动脉造影或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DSA)、椎动脉血流图及脑电图仅有参考价值。其中成立诊断应具备下面三原则:(1)具有颈椎病的临床表现;(2)影像学检查显示颈椎间盘或椎间关节有退行性改变;(3)影像学征象与临床表现相应,即影像学所见能解释临床表现。曾胜明强调,X线所见改变明显而无临床症状者不宜下“颈椎病”的诊断。 目前,影像学对CSA诊断没有统一的标准,尽管CSA的病因、病理复杂多样,最终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产生一系列症状。所以,综上所述,CSA在每种影像学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各有其特点和不同的侧重点,有些能发现椎动脉受刺激或压迫的原因,有些能检出椎动脉是否存在痉挛、狭窄和折曲等,有些兼而有之。所以,X线、椎动脉造影、CT、MRI、TCD和CDFI从不同角度直接或间接反映了椎动脉受累情况,为临床诊断CSA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有关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对近5年国内有关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整理了手法治疗该病的各种疗法,有普通推拿手法、旋转手法、拔伸手法、微调手法,以及综合疗法等,综合疗法有的是中医疗法的配合,如手法与针刺法、中药的配合;有的是手法与西医疗法的配合,且综合疗法较单一疗法取效快,疗效确切。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多以临床观察为主,科研设计方面缺乏严谨性,诊断标准与疗效标准不相符合,缺乏实验室诊断,多采取非对照实验,没有设立相应对照组,因而无法准确判断其疗效,严重影响了文献质量。 孙老师在诊治椎动脉型颈椎病方面有其独特的经验,总结如下:1、强调应用现代医学检查手段诊治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重要性,孙老师认为,有病就有证,辨证才能识病,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临床诊治时,既要辨病,又要辨证;只有病、证合参,才能选用适当方药,恰当的手法。这里指出的辨病包括两个方面,一为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的中医病名诊断;一个是以现代医学理论指导下的西医病名诊断。辨证则是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指导下,辨别各种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各种不同的证候。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只是临床诊治中的一个模式,我们应该立足于中医辨证论治的同时,合理利用现代医学的理论、检测手段,拓宽延长自己的诊断视野,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去分析观察疾病内在的病因、病机、演变规律。中医传统诊断疾病的方法,主要是望、闻、问、切四诊。然而一些更深层次的病理变化,单凭我们的感觉器官是不可能了解的,尤其对于骨伤科来说,这就必须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检查手段。孙老师在诊治颈椎病的过程中,就强调X线影像学对诊治颈椎病有重要的辅助作用2、寻找筋结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重要步骤,椎动脉型颈椎病常常在C3-4水平的椎旁软组织中发现筋结。“找准点,才能治好病。”这一理念是孙老师辨位施治的具体体现,筋伤疾病中“筋”的表现,文献记载有筋强、筋歪、筋断、筋走、筋粗、筋翻、筋驰、筋纵、筋离、筋转、筋缩等表现,这些表现在临床触诊时的反应点被形容为条索样筋结、米粒样颗粒、绿豆样硬物等。现代医学认为,所谓的“筋结”是筋伤以后,由于局部的出血、渗血、水肿、炎性细胞侵入,形成创伤性炎性肿胀组织,随着组织的逐渐修复,纤维组织增生而形成的。不同的组织损伤,其筋结的形态不一。筋膜或肌膜损伤,其筋结呈沙粒状;韧带损伤,筋结呈绿豆样大小;肌肉损伤,筋结呈粗细不等的囊状或条索状。3、旋扳手法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常用手法;4、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明显。 为了验证孙老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选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77例,随机分为旋提手法治疗组87例,颈椎牵引治疗组90例;男性43例,女性134例;年龄35~55岁,平均年龄47.2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1月;疗程14天,旋提手法治疗组隔日一次,共7次,颈椎牵引组每日一次,共14次。通过观察治疗前后头晕、颈椎活动度、头痛、等指标的变化,经统计学分析进行疗效评定,并对两种方法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2周后的总体疗效疗效,手法组总有效率为98.8%,牵引组总有效率为83.03%,手法组优于牵引组,旋提手法组对改善眩晕症状、颈椎活动度、头痛症状的效果优于牵引组。结论: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值得选择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249.2;R274.9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棕鹏;杨海兵;尹定国;史胡桃;;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6期
2 江振家;;正骨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年06期
3 胡纪原,韩咏竹,任明山,许圣弘,杨任民;水针百劳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2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4 俞乐;黄彦斌;吴兵;;林氏定位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72例临床观察[J];按摩与导引;2008年04期
5 于腾波,夏玉军,周秉文;颅外段椎动脉壁交感神经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J];青岛医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6 乐北治,胡建岳,章明;辨证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47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7年06期
7 袁相龙;熊爱民;詹红生;厉巧;;旋转整复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8 常时新,孔祥泉,肖学宏,于群,刘定西,彭振军,熊茵,戴文;MR相位速度图对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研究[J];放射学实践;2000年01期
9 王诗忠;陈水金;王宏;宋红梅;;颈椎间歇性拔伸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10 陈鸿儒;董炘;陈双;曾毅克;;双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附24例报告)[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玉宽;手法治疗急性骶髂关节错位65例浅析[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7年02期
2 张少祥,罗建民,戴宁,姜英,罗庆道;罗氏针灸正骨法治疗颈椎病92例临床观察[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0年03期
3 丁继荣,林永青,王献华;深度屈膝屈髋旋转按压治疗腰椎前滑脱症30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年06期
4 江振家;手法理筋正脊治疗颈性头痛50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2期
5 崔金龙;藏药独一味胶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2期
6 张彦华;按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8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2期
7 胡庆年;;多方位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6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6期
8 程棕鹏;杨海兵;尹定国;史胡桃;;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6期
9 张乾军;;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认识及其治疗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年02期
10 陶家安;;手法配合中药薰蒸治疗腰椎小关节错缝[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统海;蔡加;;颈性眩晕的中医病机、证型及康复治疗[A];江西省中医药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曹雪梅;王玲;皮敏;粟漩;巫祖强;;电针配合立体动态干扰电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A];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全国第十九届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曹雪梅;王玲;皮敏;粟漩;巫祖强;;电针配合立体动态干扰电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4 王荣国;;针刀结合骨盆矫正治疗原发性痛经3例[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5 吴坛光;李建华;袁浩;;小“T”形针刀松解术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清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及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影响[A];2011年全国第三届微创针刀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李明;徐明雄;胡建强;冯左基;;手法为主四联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A];第四次全国民间传统诊疗技术与验方整理研究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7 严振;程英武;;腰椎间盘突出症胫神经传导推拿治疗的临床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推拿学术年会暨推拿手法调治亚健康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学习班论文集[C];2011年
8 方晓明;陈志伟;卢松;;颈椎牵引摇正调整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临床观察[A];第十二次全国推拿学术年会暨推拿手法调治亚健康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学习班论文集[C];2011年
9 马友盟;吴山;郭汝松;田强;;手法松解股方肌治疗脊柱病的临床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推拿学术年会暨推拿手法调治亚健康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学习班论文集[C];2011年
10 李科琼;;中医传统疗法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观察及护理[A];第十二次全国推拿学术年会暨推拿手法调治亚健康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学习班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俊钦;基于针刺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阿是穴针法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陈牧仁;蒙医温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王冼生;颈三针加四神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邱信文;针刺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廖映烨;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正交设计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丁郁仁;加味苓桂术甘汤治疗眩晕(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白宇乾;针刀逐层弹性切刺法治疗肩周炎的入路及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杨爱国;神经根型颈椎病推拿适宜技术筛选及临床疗效评价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李晖;椎—基底动脉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及灌注多参数MR成像[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10 刘福水;针刀干预对颈椎病兔颈后伸肌细胞凋亡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鸿杰;退变性颈椎不稳中Facet关节和椎间盘的退变现象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2 欧阳峰松;超微颈椎病4号汤治疗早期脊髓型颈椎病(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李艳;龙虎交战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王健;伤湿追风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风寒湿型)的证候疗效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龙玉堂;瑞兴腰痛微丸制备工艺与质量标准的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董金芳;腰椎九穴为主进火补法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李远峰;针刀加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王晓伟;仰卧位牵引结合颈椎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王兵;牵引下微旋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梁占保;推拿配合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军,沈国权,房敏;颈源性眩晕临床研究及手法治疗进展(上)[J];按摩与导引;2003年05期
2 吴嘉容,胡军,沈国权;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质量控制标准研究[J];按摩与导引;2005年06期
3 吴连国;椎动脉型颈椎病非骨性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4 宋良文,张宁,董淑云,张连元,苏静怡,汤健,唐朝枢,刘智,张荪曦;内皮素抗血清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3年02期
5 陈艳君;鲍海萍;孙文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血液流变学分析[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6 常时新,孔祥泉,肖学宏,于群,刘定西,彭振军,熊茵,戴文;MR相位速度图对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研究[J];放射学实践;2000年01期
7 陈鸿儒;董炘;陈双;曾毅克;;双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附24例报告)[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3年01期
8 韩伟,欧阳甲,刘克,王金红,宋沛松,孔抗美;椎动脉型颈椎病研究进展[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2年01期
9 冷辉,王少波,赵吉连,徐久祥;颈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分析[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2年03期
10 耿稚江;;治疗卒中的进展[J];国外医学情报;1999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平才;;手法治疗急性腰扭伤——附145例报告[J];中医药信息;1988年01期
2 石厚平;;手法治疗肩周炎探讨[J];实用中医药杂志;1992年04期
3 刘晓俊,黄森权;正脊手法治疗脊椎病358例的临床观察[J];按摩与导引;2001年04期
4 盛新君;运用加味乌头汤配合手法治疗肩周炎[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5 沙海伟;牵伸旋转手法治疗130例颈椎病疗效观察[J];按摩与导引;2002年05期
6 李伟;手法治疗外伤性膝关节强直38例体会[J];青海医药杂志;2004年08期
7 陈会东,李秀岩,范海峰;颈椎小关节紊乱的手法治疗[J];生物磁学;2005年03期
8 蔺福辉;;针刀加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观察[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9 黄铭新;;应用推扳手法治疗农村常见肌肉酸痛[J];中国医刊;1965年10期
10 丛焕芝;;前斜角肌损伤手法治疗[J];人民军医;1983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盖大圣;;骶髂关节紊乱手法治疗之浅谈[A];中国针灸学会针推结合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针灸教育与腧穴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周承扬;;手法治疗颈性眩晕36例[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三次康复治疗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2年
3 李桂文;李克译;;手法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62例[A];跨世纪骨伤杰出人才科技成果荟萃[C];2004年
4 郭丽敏;孙相平;;手法治疗重症肩周炎临床报告[A];跨世纪骨伤杰出人才科技成果荟萃[C];2004年
5 何进阶;;中西医结合治疗踝部骨折-脱位(附93例分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第四届第二次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6 杨云刚;杨雷刚;杨秀明;;手法治疗颈源性颅外头痛[A];中国传统医学手法研究会第十六届、中港第五届骨伤手法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王学京;;手法治疗闪腰岔气经验简介[A];首届全国骨伤专科专院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吕立江;金叶道;郑如云;王鹏;;杠杆定向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A];第四届中国整脊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维佳;卢建华;马镇川;;小针刀加手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40例疗效观察[A];针刀医学论文精选[C];1999年
10 李世刚;张小华;;手法治疗颈性头痛的体会[A];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立武;[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2 禤影妍;[N];健康时报;2007年
3 王洁伟;[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4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教授 顾建文;[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5 孙树椿名医传承工作站 于栋 张淳 赵忠民;[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6 ;[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7 张 忠 王凤鸣;[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8 孙树椿名医传承工作站 罗杰 于栋 赵国东;[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9 ;[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10 孙树椿名医传承工作站 陈海云 孔畅 武震 韩磊;[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侨霖;手法治疗颈痛的系统评价[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于栋;手法松解胸锁乳突肌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观察及相关实验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3 余志勇;早期膝骨关节炎的六步手法治疗及步态分析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年
4 张淳;手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观察及大鼠颈髓慢性压迫的实验研究[D];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
5 武震;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及颈后肌群受长期应力作用的相关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6 郑朱喜;手法与温热理疗法治疗肩周炎和颈肩综合征的对比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年
7 李华东;古代推拿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年
8 秦杰;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9 王伟军;MMPs抑制剂和手法治疗对大鼠腰椎间盘组织退变影响的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9年
10 邱建忠;针刺配合手法治疗跟痛症的临床观察[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景华;孙树椿老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经验初探[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年
2 王晨曦;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法治疗研究进展[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3 刘杰;手法并功能锻炼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年
4 段邦;针刀配合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5 冯宇;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6 饶景飞;关节镜手术结合手法治疗膝关节滑膜皱襞综合征临床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7 卢永喆;针刺捻转手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8 凌云;中西医结合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王家林;推刮手法配合股四头肌功能锻练治疗髌骨软化症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年
10 郭勇;运用后伸牵引床结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孙树椿老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经验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058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05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