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总提物及甘草酸、甘草次酸对P
本文关键词:甘草总提物及甘草酸、甘草次酸对P-糖蛋白和药物代谢酶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陕西师范大学》 2014年
甘草总提物及甘草酸、甘草次酸对P-糖蛋白和药物代谢酶的影响
虎虓虓
【摘要】:中药甘草(Radix Glycyrrhiza)是豆科植物甘草的干燥根和根茎,依据传统中医药理论,甘草性平味甘,归十二经,为药中“国老”。其药理作用显著且广泛,如解毒、解痉、止痛、祛痰、抗癌等。由于具有“调和诸药”的功效,甘草被广泛应用于传统中药的各种复方中,以至于有了“十方九草”的说法。 已有研究表明甘草可通过调节肝脏CYP3A酶,诱导毒物代谢。同时有研究指出P-糖蛋白参与了甘草的解毒机制。P-糖蛋白作为细胞膜上的一种药物外排泵,负责将其底物主动转运出细胞,既然是主动运输,即决定了它的ATP依赖性。P-糖蛋白的外排泵转运功能若受到诱导,则有可能促进机体对于有毒物质的外排,实现保护机体的目的。而肝脏代谢是毒物在体内的清除途径之一,这是一个需要多种药物代谢酶参与催化的过程。比如肝细胞色素P450酶系(Cytochrome P450, CYP450)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 GST)即可参与催化大多数药物在机体的代谢,故可通过调节其含量及活性以达到减毒增效的效果。 因此,我们选择甘草总提物和甘草的主要活性成分甘草酸、甘草次酸作为实验药物,研究其对Caco-2细胞膜上P-糖蛋白的功能及表达,以及对HepG2细胞中CYP3A4、GSTs药物代谢酶的影响,以期探究甘草对P-糖蛋白和药物代谢酶可能存在的潜在调控机制。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 1.采用MTT比色法进行细胞毒性实验,结果显示甘草酸的浓度不大于40gM,甘草次酸的浓度不大于20μM,甘草总提物的浓度不大于10μg/mL时均对Caco-2细胞的生长抑制率≤20%,为非细胞毒性浓度;当甘草酸浓度不超过20μM,甘草次酸的浓度不超过10μM,甘草总提物的浓度不超过40μg/mL时,均对HepG2细胞的生长抑制率≤20%,因此为非细胞毒性浓度。故选取甘草酸的浓度梯度为1.6μM、8μM、40μM,甘草次酸的浓度梯度为20μM,甘草总提物的浓度梯度为0.4μg/mL、2μg/mL、10μg/mL,以进行下一步P-糖蛋白部分的研究。药物代谢酶部分的研究则选取甘草酸的浓度梯度为0.8μM、2μM、10μM甘草次酸的浓度梯度为0.4μM、2μM.10μM,甘草总提物的浓度梯度为1.6μg/mL、8μg/mL、40μg/mL 2.药物对P-糖蛋白功能的影响研究,阿霉素蓄积实验结果表明对照组Caco-2细胞中阿霉素荧光相对强度(MFI)为12.54,阳性对照组细胞内该值为19.96;而细胞经低、中、高浓度组的甘草酸处理后,胞内阿霉素MFI分别为9.85、9.06、8.84;细胞经甘草次酸处理后阿霉素MFI为9.56、9.15、8.82;浓度梯度的甘草总提物处理细胞后,胞内阿霉素MFI分别为8.61、7.88、7.52。罗丹明123蓄积实验结果表明Caco-2细胞经低、中、高浓度组的甘草酸处理后,胞内罗丹明123荧光相对强度(MFI)分别为27.99、19.89、13.6;甘草次酸组的Caco-2细胞内该值为29.02、20.68、12.29;细胞经梯度浓度的甘草总提物处理后,胞内MFI为23.55、20.75、15.35;空白对照组及阳性对照组细胞内罗丹明123MFI分别为28.9和42.68。罗丹明123外排实验的结果显示Caco-2细胞经低、中、高浓度组的甘草酸处理后,胞内罗丹明123MFI分别为19.24、15.34、13.56;甘草次酸组的Caco-2细胞内该值为18.2、15.07、12.9;细胞经梯度浓度的甘草总提物处理后,胞内MFI为17.28、13.2、10.67;空白对照组及阳性对照组细胞内罗丹明123MFI分别为18.3和36.68。这一系列数据显示甘草总提物及甘草酸、甘草次酸不仅能有效抑制Caco-2细胞中P-糖蛋白底物阿霉素和罗丹明123的蓄积,亦能显著诱导罗丹明123的外排(P0.05、P0.01或P0.001),且具有浓度效应。 3.结合半定量RT-PCR和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药物对P糖蛋白ABCB1基因的表达调控。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甘草酸、甘草次酸和甘草总提物均能上调Caco-2细胞内ABCB1基因的转录水平。对照组细胞内ABCB1灰度值/β-actin灰度值之比为7.3%,经低、中、高浓度的甘草酸处理后,比值升高为8.5%、9.7%、10.7%;细胞经甘草次酸处理后,灰度比升高为21.1%、22.9%、30.4%;经甘草总提物处理后,灰度比值为20.5%、24.4%、35.7%。实时定量PCR的结果与半定量RT-PCR结果基本一致,经药物处理后细胞内ABCB1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比未处理组显著升高(P0.05、P0.01),且甘草酸和甘草次酸的中、高浓度组及甘草总提物的低、中、高浓度组均呈现出浓度依赖性,表明实验药物对细胞内P-糖蛋白ABCB1基因的转录具有诱导效应。 4.结合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法检测药物对P-糖蛋白表达的调控,结果表明Caco-2细胞经低、中、高浓度组甘草酸处理后,细胞膜上P-糖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1.91、12.27、13.19;经梯度浓度的甘草次酸处理后,该值分别为12.12、12.49、13.48;甘草总提物组的P-糖蛋白表达量的检测结果为13.0、13.69、15.15;空白对照组的值为7.33。数据显示甘草酸、甘草次酸及甘草总提物均能够显著诱导P-糖蛋白的表达(P0.05),且具有剂量效应。 5.药物对P-gp ATPase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aco-2细胞经梯度浓度的甘草酸、甘草次酸和甘草总提物处理后,P-gp ATPase酶活分别为3.25、10.47、15.33U/mgprot;3.31、12.45、25.62U/mgprot;3.38、13.67、21.44U/mgprot;对照组P-gp ATPase酶活为3.12U/mgprot。数据显示,中、高浓度组的甘草酸、甘草次酸和甘草总提物均可诱导P-gpATPase的活性(P0.01或P0.001),提示它们可能以此促进ATP的水解,保证对P-糖蛋白的供能,从而实现甘草对其外排功能的促进。 6.通过对HepG2细胞中CYP450亚酶CYP3A4和GSTs酶活的检测,结果显示HepG2细胞经梯度浓度的甘草酸、甘草次酸和甘草总提物处理后,细胞中CYP3A4酶活分别为1.59、1.56、1.51nmol/mg. min;1.58、1.49、1.38nmol/mg· min;1.31、2.14、2.37nmol/mg·min;对照组值为1.75nmol/mg·min。而细胞中GSTs酶活分别为3.91、6.94、9.61U/mgprot;9.09、12.34、13.63U/mgprot;13.66、16.62、22.17U/mgprot;空白对照组的GSTs酶活为3.97U/mgprot。由此表明甘草酸、甘草次酸的低、中、高剂量,以及低剂量的甘草总提物均能抑制CYP3A4的酶活,且有显著性差异。而甘草总提物的中、高剂量组则能显著诱导CYP3A4活性(P0.01)。甘草酸、甘草次酸和甘草总提物均能显著上调GST酶活性(P0.05或P0.01),同时具有浓度效应。与甘草酸和甘草次酸相比,甘草总提物对GST酶活的诱导效应最为显著。 结论:甘草酸、甘草次酸和甘草提取物均可通过上调Caco-2细胞膜上P-糖蛋白ABCB1基因的转录和翻译水平,以及有效诱导P-gp ATPase酶活以保证对P-糖蛋白的能量供应,从而促进了P-糖蛋白的转运功能。因此推测甘草酸和甘草次酸可能是甘草诱导P-糖蛋白外排功能,从而促进P-pg介导的胞内毒物外排的主要成分。中、高浓度的甘草总提物能够显著增强药物代谢Ⅰ相酶CYP3A4的酶活(P0.01),而甘草酸和甘草次酸则浓度依赖性的抑制CYP3A4的活性。推测甘草酸和甘草次酸并非甘草诱导CYP3A4活性的主要成分,而甘草作为CYP3A4的诱导剂,可能与其解毒作用有关。对于药物代谢Ⅱ相酶GSTs而言,甘草酸、甘草次酸和甘草总提物均能诱导其活性。本实验的研究成果可能为甘草解毒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28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洪艳,李素文,李艳平,张鸿卿,薛绍白;抗癌药物阿霉素的荧光发射光谱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2 董晞;赵世萍;刘岩;付桂香;李克明;李平;;甘草苷对乌头碱致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年02期
3 王睿,向倩,陈騉,方翼;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基因多态性对药物代谢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4年02期
4 何生忠;;甘草的解毒作用及其毒副反应[J];甘肃中医;2007年08期
5 黄能慧,李诚秀,罗俊,李玲,李建英;甘草酸铵的抗炎作用[J];贵阳医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6 胡秀学;刘跃;杜娟;;胃癌组织GST-π基因表达检测及临床意义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年19期
7 陶晡;刘晓清;屈振刚;;甘草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科学;2009年03期
8 张宝恒,张绍苁;甘草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及免疫抑制作用[J];生理科学;1984年04期
9 郑中华;张以忠;方青;;P-gp动力学研究进展[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田圣志;赖宝林;施钧翰;杨玉涛;韩秀奇;;甘草解毒作用研究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涂江华;甘草酸对CYP450酶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谭亲友;甘草酸18H差向异构体及其水解产物对Ⅱ相解毒酶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晋贤;从巫祝用“土”到以“土”为药论——兼论马王堆医书巫祝用土[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2 白云;;沛国銍县徐氏考论[J];安徽史学;2010年02期
3 曾庆利;袁岳沙;黄江荣;;传统医学文献中的人文价值探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年05期
4 夏克平;王化猛;;论有无辨证的确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年12期
5 李炳文;张汶军;胡雪桔;;浅谈半夏炮制沿革及临床配伍应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03期
6 李德顺;周祯祥;曾祥法;;古今控制附子毒性的配伍及其机制机理探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年07期
7 刘素婷;;茄科植物古汉名考证(一)[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3期
8 刘素婷;;茄科植物古汉名考证(二)[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4期
9 白美发;;铁皮石斛专用叶面肥施用效果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6期
10 卫莹芳;李隆云;汪晓辉;杨玉国;杨月清;李学全;;干姜生长发育特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富春;;灸法的古今文献整理研究[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2 曹丽娟;;《中国医学大成》研究[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宏伟;张振凌;段卫娜;陈智钦;;葛根炮制原理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永霞;原双兴;朱明军;;桂枝甘草汤治疗心律失常[A];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学术年会暨北京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张杰;张贵君;;蒲黄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A];第一届全国中药商品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朱秀卿;阎克里;;甘草及其有效成分的基础研究现状及在肝病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A];第九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及论文集[C];2007年
7 董晞;赵世萍;刘岩;李平;;甘草苷对乌头碱导致的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A];第九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及论文集[C];2007年
8 刘怡;张留记;屠万倩;;栀子的研究进展[A];第十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何丹;刘凤琴;李焕德;;甘草解毒的研究现状[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10 仇向华;梁红云;王渊;芮建中;李金恒;;加替沙星对老年COPD患者茶碱群体药代动力学的影响[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丽莉;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宋新娟;中医传统图式符号审美及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胡荣;白芷中欧前胡素提取分离及主要药效学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郑国琦;宁夏枸杞果实结构、发育与糖分积累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王飞;3-6世纪中国北方地区的疫病与社会[D];吉林大学;2011年
6 白静;转染ALDH2基因对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刘育辰;甘草质量评价多指标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不同来源甘草药材鉴别上的应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肖红艳;《肘后方》版本定型化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曾繁花;晚清女性身体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王治平;探讨“黄芪—葛根”药对配伍规律对药效物质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晓冲;施肥和密度对三岛柴胡产量品质及氮磷钾吸收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赵德千;齐墩果酸和甘草次酸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及其抗菌和抗癌活性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谭正洋;分段开窗旷置结合切扩挂线置管引流术治疗复杂性肛瘘安全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罗育连;分段开窗旷置结合切扩挂线置管引流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有效性多中心临床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龙亮;《金匮要略》痰饮病因机证治与药伍规律探讨[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吕国光;经方治疗痹症之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张丹;除湿饮治疗湿热型湿疹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清CD4~+/CD8~+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张海丽;基于古今医案数据分析的鼓胀病证治规律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张志刚;基于古今医案数据分析的汗证证治规律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林振;先兆流产的中医证治及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慕桂娟;;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J];包头医学;2005年02期
2 高岭;张学明;姚青;曹秀琴;;甘草酸二伪麻黄碱盐解热及对大鼠心率血压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年11期
3 赵学军,李卫民,熊天琴,蔡健聪,吴方;温肾咳喘片组分的正交法优选及其主要药效学实验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4 张卫国,史雪勤,王小虎,谢国建,李胜保,吴清明;不同浓度DMSO对胃癌细胞生长的影响[J];重庆医学;2004年11期
5 傅密宁,戴富宝,郑汉臣,傅克治;高效液相法测定甘草中甘草酸的含量[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89年03期
6 郭洪波,邹飞;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10期
7 冯毅凡;郭晓玲;孟青;黄郁;蔡健聪;;温肾咳喘片中五种主要成分的同时测定[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12期
8 常文保,张柏林,慈云祥;药物免疫分析及其进展[J];分析化学;1994年11期
9 闫静;朱海光;刘志强;刘淑莹;;马钱子与甘草配伍前后生物碱成分的变化规律[J];分析化学;2007年08期
10 何琪杨,李玉梅,,李岩,池旭生,张鸿卿,薛绍白;柔红霉素在人敏感和抗三尖杉酯碱的HL-60细胞中分布和积聚变化[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1996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沈健;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雍建平;张毓洪;;18β-甘草次酸结构的量子化学计算[J];时珍国医国药;2011年04期
2 赵龙铉;张晓翠;赵春晖;沈平;杨君微;唐尧;;甘草次酸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J];大连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3 李红,郭玉,廖端芳,袁满红;甘草次酸抑制兔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角膜上皮下混浊的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4年03期
4 刘文丛;罗云清;郑友兰;张崇禧;;乙酰甘草次酸甲酯的合成与表征[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5 木合布力·阿布力孜;闵杰;郑大成;马红艳;热娜·卡斯木;;11-脱氧18α-和18β-甘草次酸类抗癌复合物的制备和结构表征[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2年05期
6 王军;胡小丽;文伟河;杨雷雷;朱玉亮;;甘草次酸3位氨基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J];应用化学;2012年08期
7 彭子模;甘草次酸及其衍生物的研究现状和展望[J];中医药学报;1998年01期
8 谢辉;18β-甘草次酸的研究进展[J];中成药;2002年09期
9 程小平,樊静维,庞捷;实验室制取甘草次酸赖氨酸盐的方法和体会[J];青海医药杂志;2004年01期
10 汤立达;王建武;雍建平;张士俊;刘利军;王玉丽;吴楠;徐为人;;新型11-脱氧甘草次酸-30-酰胺衍生物的研究[J];中草药;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祁小燕;张志雄;;甘草次酸对缺血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2 张凤云;岳保珍;贺师鹏;;甘草次酸的新生物学作用[A];中国药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暨全国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3 田秦;王秀华;王蔚;袁直;;甘草次酸修饰壳聚糖/聚乙二醇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肝靶向性研究[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30次学术年会暨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颜苗;李兰芳;李焕德;许丹华;刘艳文;;甘草次酸18位差向异构体对Caco-2细胞P-糖蛋白功能和表达的影响[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5 周能;梁逸曾;王平;陈宪;;甘草次酸与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与其药理意义[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6 张凤云;岳保珍;贺师鹏;;甘草次酸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现代生物物理技术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7 沙磊;龙文艳;张奕华;赖宜生;;新型11-脱氧甘草次酸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A];2011年全国药物化学学术会议——药物的源头创新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王志琪;曾嵘;田育望;王蓓;李鑫;陈立峰;;附子与甘草配伍前后乌头碱和甘草次酸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比较[A];全国中药药理学会联合会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9 张凤云;岳保珍;贺师鹏;;甘草次酸是AT_1受体的激动剂[A];第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2年
10 吴红金;;甘草次酸对心脏钠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胡德荣;[N];健康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彭维兵;四种新型18β-甘草次酸和齐墩果酸修饰物成药性的初步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涂江华;甘草酸对CYP450酶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何子双;甘草次酸对新生仔猪生长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4 辛秀兰;穿心莲系列化合物及甘草次酸的生物转化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静;甘草次酸及乙酰甘草次酸的制备和纯化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2 吴楠;甘草次酸衍生物药效学筛选及相关机制的探讨[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3 赵德千;齐墩果酸和甘草次酸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及其抗菌和抗癌活性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曹姗;口服甘草次酸急性毒性、体内分布及对血清离子元素含量影响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5 杜锐;生物法耦合膜技术制备甘草次酸的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08年
6 张宝喜;甘草次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大孔吸附树脂纯化补肾益寿胶囊的工艺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刘文丛;甘草酸及甘草次酸衍生物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4年
8 高苗苗;甘草次酸抗癌复合物及查尔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和抗癌活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9 马淑燕;甘草有效成分的制备及甘草次酸类肝靶向抗癌前药的合成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10 张晓翠;齐墩果酸和甘草次酸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及其抗菌活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甘草总提物及甘草酸、甘草次酸对P-糖蛋白和药物代谢酶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079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07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