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气的开阖消长探讨经方辨治常见消化道症状的规律
本文关键词:从气的开阖消长探讨经方辨治常见消化道症状的规律
【摘要】:目的开阖消长思想实为阴阳理论的动态化及详细化。根据两个相反相成的运动及运动所产生的相应结果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以及病理现象进行划分,以期更好地看出不同生命活动乃至症状与症状之间在阶段上的关联。本论文以常见消化道症状为例,主要运用开阖消长思想分析常见消化道症状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方对常见消化道症状(呕吐、下利、腹满、心下痞)的辨治规律。方法本论文主要采用原文归纳、相应统计学方法统计、查阅后世注家注解以及相关现代医学理论互证等方法对常见消化道症状进行研究。统计学方法方面,本文对症状进行伴见症、伴见脉、所用药物的频次统计,并运用支持度与置信度分析症状与药物之间的关联度,运用SAS聚类分析法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症状进行聚类。本文重点对常见消化道症状的相关原文从开阖消长角度进行方证分析,以试图找出规律。结果通过SAS聚类分析法得出的树状图,可以看出,症状的分布确实较符合开阖消长的归类。若按照树状图聚为两大类:较符合阖与长一类,开与消一类。若聚为四大类,也较符合阖、长、开、消四类。呕吐一症以开为主旋律,根据具体情况往往处于不同的过渡期,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1)开的充分适当,机体趋于自愈。2)因长而开,但开的不充分。当助其上越之势,代表方证有栀子生姜豉汤证。3)因有郁滞而开,但非其正法。当予以疏解而使胃肠道运动恢复正常,代表方证有葛根加半夏汤证、小半夏汤证、五苓散证、大黄甘草汤证。4)未蓄势充分即开,开后再一次蓄势,循环往复而迁延。当在固本的基础上疏解郁滞,代表方证有三泻心汤证、桂枝汤证、小柴胡汤证。5)因开而消,或在此基础上形成郁滞。当补益中气并通阳散结,代表方证有大半夏汤证、吴茱萸汤证。6)开且太过而消。当回阳救逆,救其将亡之势。代表方证有四逆汤证。7)开且太过,机体难以恢复趋于死亡。下利一症亦以开为主旋律,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开的充分适当,机体趋于自愈。自愈前常表现为发烦、郁冒。2)因长形成有形实邪而开,但开的不够充分。当在固护中气的前提下助机体下之,代表方证有承气汤证、十枣汤证。3)因郁滞成热而开,病仍未得解。当清解其热,代表方证有葛根芩连汤证、白头翁汤证。4)蓄势未充分即开,循环往复。当固本解郁,代表方证有三泻心汤证、小柴胡汤证。5)开的太过,机体处于消,或在此基础上形成郁滞。当在固护根本的基础上化解已成之郁滞,代表方证有四逆汤证类、真武汤证、猪苓汤证。6)开的太过,且固本无效。当遏止其势,代表方证有赤石脂禹余粮汤证。7)下利后,阳气渐复,或适当而自愈,或过复生热。8)开的太过,无力纠正而趋于死亡。腹满一症因总不离阳气郁滞,故以长为主旋律,可分为:1)长而形成有形实邪如燥屎、痰饮等。当下之,代表方证有大承气汤证、己椒苈黄丸证。2)长而邪热壅盛,但未形成有形实邪。当清解其热,代表方证有白虎汤证、栀子厚朴汤证。3)阳气本不足,因虚致郁。当攻补兼施,代表方证有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4)因虚致郁但难以持续。治疗上当与温药,代表方证有四逆汤证。心下痞一症亦以长为主旋律,主要分为:1)阳气因郁滞而长,有形实邪停滞。当随其实而取之,代表方证有小半夏加茯苓汤证、十枣汤证、木防己汤证。2)阳气因郁滞而长,无形邪热壅盛。当导热下行,代表方证有大黄黄连泻心汤证。3)阳气因虚致郁,虽长但容易外泄,形成虚郁并见的复杂证型。当在固本的基础上疏解当下郁滞,代表方证有三泻心汤证。4)阳气虽有郁滞,但随着外泄即将走弱。当重在固护其虚弱之中气,代表方证有桂枝人参汤证。另外,通过对消化道症状常用药物的总结,我们发现症状的表现虽然迥异,但常用的针对性药物却不出生姜、半夏、大黄、黄连、枳实、厚朴、芍药、干姜、人参、附子这几味。并且,每味药用于不同症状的开阖消长阶段是相对稳定的。结论借助开阖消长,我们认识到症状的产生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且症状与症状之间并不是孤立的,除横向部位的联系外,尚存在纵向阶段的关联,可理解为气的开阖消长在不同部位的不同阶段的体现。结合张仲景的用药,我们得出张仲景非常注重引导机体当前的趋势,真正做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关键词】:经方 开阖消长 气论 消化道症状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2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10-17
- 综述一:《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症状的研究概况10-13
- 综述二:张仲景哲学思想的研究概况13-15
- 参考文献15-17
- 导言17-20
- 1 医学及其思维方式17-18
- 2 分道扬镳的中西方医学18-20
- 2.1 起初西医学的思维方式及其转变18-19
- 2.2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19-20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从气的开阖消长看经方辨治常见消化道症状的规律20-62
- 上篇 气论的重要地位及开阖消长的提出20-27
- 1 气论的重要地位20-23
- 1.1 气论的形成20-21
- 1.2 气论医学化21-22
- 1.3 张仲景原著中的气论22-23
- 2 开阖消长的提出23-27
- 2.1 从对原著中“自愈”不同描述的归纳引出“开阖消长”23-24
- 2.2 开阖消长一说的起源24
- 2.3 开阖消长思想在解释生命活动与疾病现象的应用24-27
- 下篇 从气的开阖消长看经方辨治常见消化道症状的规律27-62
- 总论—张仲景描述的症状概览及开阖消长属性归类27-32
- 1 证(症状)是张仲景医学研究的关键所在27
- 2 原著中高频症状一览27-30
- 3 常见症状开阖消长属性30-31
- 4 对症状进行聚类分析31-32
- 各论—常见消化道症状的分析32-62
- 1 呕吐33-45
- 1.1 原文考证33-35
- 1.2 分析35-44
- 1.3 小结44-45
- 2 下利45-53
- 2.1 原文考证45-47
- 2.2 分析47-52
- 2.3 小结52-53
- 3 腹满53-58
- 3.1 原文考证53-55
- 3.2 分析55-57
- 3.3 小结57-58
- 4 心下痞58-62
- 4.1 原文考证58-59
- 4.2 分析59-60
- 4.3 小结60-62
- 总结62-66
- 1 研究结论62-65
- 2 研究的不足65-66
- 参考文献66-68
- 致谢68-69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永峗;黄煌;;方证研究的基本问题[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08期
2 英洪友;张凌凌;朱邦贤;;关于方证研究的思考[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年10期
3 熊兴江;王阶;王师菡;何庆勇;汤艳莉;付莹坤;;方证对应理论研究概况[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年12期
4 刘丽梅;王瑞海;陈琳;柏冬;牛燕梅;;方证现代研究中的有关概念浅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年12期
5 张业;谢鸣;;中医方证关系研究的新思考[J];中医杂志;2011年03期
6 刘凌云;谭胜国;黄仁伦;;方证相应思想对拓展临床诊疗思维的意义探讨[J];中医药导报;2011年03期
7 杨江萍;谢鸣;;“方证关系论”辨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8 戴红;赵厚睿;;方证学研究命题的相关术语辨析[J];中医学报;2012年09期
9 管仕伟;陈雪功;董昌武;周雪梅;王建青;张红梅;;从历史文化背景探讨方证内涵演变[J];中医杂志;2013年08期
10 林坚;试论中医学方证相应观[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付;;经方药症方证[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中医方证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司富春;;方证研究的意义和方法[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中医方证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张业;;关于中医方证关系研究的思考[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届中医方证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龚新全;;结合临床谈谈方证对应[A];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方证对应的诊断学基础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聂惠民;;方证相应论系列研究——从苓桂剂方证研究论述[A];仲景医学求真(续一)——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严石林;陈为;赵琼;于宏波;鲁法庭;;方证辨证临床运用评述[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贾春华;;方证相应研究[A];仲景医学求真(续三)[C];2009年
8 秦忠;;方证对应的诊断学基础研究[A];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方证对应的诊断学基础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王阶;张兰凤;王永炎;;方证对应理论源流及临床研究[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0 王阶;熊兴江;何庆勇;王师菡;;方证对应内涵及原则探讨[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海霞;专家认为:中医方证研究应注重成果转化[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2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主任 北京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冯学功;方证对应彰显疗效[N];健康报;2013年
3 记者 海霞;加强方证研究寻找中医创新突破点[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4 贾春华 王永炎;“方证论治系统”理论框架[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5 湖北中医学院 赵厚睿;方证辨证≠方证对应[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6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熊兴江;辨方证不同于辨证[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7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张文选;辨方证是高层次的辨证方法[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8 胡希恕名家研究室 冯世纶;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9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鲍艳举 花宝金;避免误区 方证对应才能更有效[N];健康报;2013年
10 王 付;药症可变性与方证不变性[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燕清;老年性痴呆同病异证方证相应的生物学机制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年
2 窦志芳;基于五苓散“方证相应”研究的津液代谢藏象学基础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3 王师菡;病证结合方证对应模式干预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及生物学基础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年
4 孙晓伟;不稳定性心绞痛方证对应及证候动态变化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李童;痛经方证相应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林素琴;台湾医家朱木通学术思想和方证辨证临床经验整理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7 孛立甲;利用MYSQL数据库探讨相关眼底病方证沿革规律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王涛;基于医案统计分析的六味地黄丸(汤)及其类方证治分类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徐俊峰;缺血性中风证候组合规律及方证相应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亮;基于方证对应理论的《温病条辨》风温方证的量化分析初探[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2 谢得慧;从气的开阖消长探讨经方辨治常见消化道症状的规律[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朱梦龙;眩晕方证辨证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吕永峗;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现代方证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5年
5 吴依娜;祛痰法中方证关系的相关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6 韩佩玉;“症—证”关联的方证判别规则及模式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年
7 熊兴江;方证对应理论及其在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中的运用[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年
8 李认书;“方证相应”的数据挖掘方法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2年
9 朱金妹;原发性高血压方证对应的临床调查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10 邹圣容;基于方证的症状与证素关系的量化分析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863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086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