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观察

发布时间:2017-10-27 13:09

  本文关键词: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观察


  更多相关文章: 针药结合 醒脑开窍 中风后抑郁 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对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观察,探讨其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抑郁症状的近期及远期改善情况,同时观察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中风后抑郁症的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者在接受脑卒中神经内科基础治疗的同时,治疗组加以“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口服西药氟西汀治疗,针刺周一至周六,每天治疗1次,共4周,氟西汀参考说明书每日口服一次,服用四周;对照组患者仅口服氟西汀作为对照,用法及疗程同治疗组。治疗前后应用中国卒中量表(C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24),对两组病患的神经功能损伤度和抑郁程度进行评估。将各项量表的分值进行治疗前后的组内、组间比较,以及治疗4周后与随访3个月、6个月时两组患者抑郁症状的复发情况和各自的安全性评估。以上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前治疗组及对照组CSS评分分别为5.09+4.083和5.97±5.026,治疗4周后治疗组及对照组CSS评分分别为1.69±1.822和3.47±4.340;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CSS量表评分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神经功能修复上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75%和75.00%,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更好。说明针药结合在改善中风后患者神经功能方面疗效显著。2、治疗前治疗组及对照组HAMD-24项评分分别为18.25±7.792和17.53±6.545,治疗4周后治疗组及对照组HAMD-24项评分分别为9.19a:6.990和13.06+7.739;治疗组及对照组在治疗4周后患者的HAMD-24项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下降,两组各组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药结合能显著改善患者抑郁症状,且疗效优于单纯西药组。3、随访3个月时,治疗组及对照组的HAMD评分与治疗4周后变化不大,经t检验,其组内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在随访6个月时的HAMD评分与治疗4周后相比有明显增高,组内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组在随访6个月时的HAMD评分与治疗4周后依然无明显波动。说明在两种治疗方法干预下,治疗组的预后更好,提示针药结合在预防PSD复发方而效果显著,预后更佳。4、治疗组及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13%和18.75%(P0.0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针药结合的副作用较低、安全性更好。结论:针药结合对于中风后抑郁症患者的神经功能修复及抑郁程度的改善疗效显著,且预后更佳,稳定性好,不良反应更小。
【关键词】:针药结合 醒脑开窍 中风后抑郁 临床观察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77.7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10
  • 前言10-11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11-20
  • 1.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抑郁症的研究现状11-15
  • 1.1 PSD概念及流行病学11
  • 1.2 中风及中风后抑郁相关性研究11-13
  • 1.3 PSD发病机制及诊断方法13-14
  • 1.4 PSD的西医治疗现状14-15
  • 2. 传统医学对中风后抑郁症的认识15-18
  • 2.1 中医对中风后抑郁病因病机的认识15-16
  • 2.2 PSD的中医治疗现状16-18
  • 3. 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抑郁18-19
  • 3.1 针药结合治疗PSD现状18
  • 3.2 针药结合治疗PSD机制研究18-19
  • 4. 小结19-20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20-30
  • 1. 资料20-21
  • 1.1 病例来源20
  • 1.2 一般资料20
  • 1.3 病例选择标准20-21
  • 2. 方法21-23
  • 2.1 病例分组21-22
  • 2.2 治疗方法22
  • 2.3 评价指标22-23
  • 2.4 疗效判定标准23
  • 2.5 统计学处理23
  • 3. 结果23-27
  • 3.1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23-24
  • 3.2 抑郁程度恢复情况及疗效分析24-26
  • 3.3 两组患者抑郁远期恢复情况分析26
  • 3.4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26-27
  • 4. 讨论27-28
  • 4.1 针药结合的作用探讨27-28
  • 4.2 本次研究的疗效分析28
  • 5. 结论28
  • 6. 存在问题及前景28-30
  • 参考文献30-33
  • 附录33-38
  • 英文缩写与英汉对照33-34
  • 附表1 汉密尔顿(HAMD)抑郁量表-24项34-36
  • 附表2 中国卒中量表——CSS36-3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38-39
  • 致谢3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识别[J];上海针灸杂志;2003年11期

2 朱叶,曾屹峰,史志云;中风后抑郁症的研究概况[J];国医论坛;2004年06期

3 黄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中风后抑郁症38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年09期

4 黄宏敏;;活血疏肝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症38例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8年27期

5 俞优莲;中风后抑郁症中医辨证饮食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年23期

6 朱玉伟,孔召寅;中风后抑郁症189例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7 滕晶;中风后抑郁症发病机制探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8 丁舟,于晓刚;中风后抑郁症的中西医治疗[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年07期

9 金普放;舒郁怡情煎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临床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年10期

10 周芸,嵇强,张艳;辨证治疗中风后抑郁症46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周翠侠;;针药合用干预中风后抑郁症对综合功能的影响[A];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分会第十一届全国康复学术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2 居跃君;;平肝解郁方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临床观察[A];全国第四次中医科研方法学暨花生枝叶治疗失眠症研究成果汇报学术研讨会专家讲课和学术论文集[C];2009年

3 邱全;;中医治疗中风后抑郁症近况[A];2005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4 戴伟;;电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30例疗效观察[A];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下集)[C];2009年

5 戴伟;;电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30例疗效观察[A];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第十七届全国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华;;中医辨证治疗中风后抑郁症进展评述[A];全国中西医结合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王多德;冯春林;马砚涛;刘吉宗;银旭;唐锐天;;中风后抑郁症的中医治疗进展[A];2014年甘肃省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8 高尔鑫;;为中风后抑郁症辨证论治“设纲立目”[A];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神经病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6年

9 马婷婷;吴曦;梁繁荣;;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症方案的循证研究[A];2010年中国针灸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中国针灸学会循证针灸专业委员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董丽;中风后抑郁症有哪些表现[N];大众卫生报;2001年

2 ;中风后抑郁症的调治[N];上海中医药报;2007年

3 严凤;乐大爷为何病后情绪变[N];中国老年报;2002年

4 陈福新;中风后抑郁症的病因与诊治[N];医药经济报;2009年

5 ;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临床观察[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6 上海中医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施慧芬;中风后抑郁症的中医调治[N];上海中医药报;2006年

7 ;舒郁怡情煎治疗中风后抑郁症[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黎小慧;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系统评价[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永超;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田福玲;中风后抑郁症的中医证候学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3 岳丽丽;健脑解郁颗粒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4 沙政平;埋线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姚舜;额区腧穴行电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何小刚;中风后抑郁症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7 谌凌燕;耳压配合电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8 高向丽;理气开郁、祛风化痰通络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9 欧阳玉娟;癫狂梦醒汤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观察[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楚彩云;通窍活血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中风后抑郁症(血行瘀滞证)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036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1036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8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