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流行性出血热探讨周仲瑛辨治外感热病的学术特点
本文关键词:基于流行性出血热探讨周仲瑛辨治外感热病的学术特点
更多相关文章: 外感热病 流行性出血热 疫斑热 名医经验 周仲瑛
【摘要】:基于周仲瑛对流行性出血热(疫斑热)的认识,总结其对外感热病的学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重视病理因素、注重病势演变、主张理论复合和学术革新、探索特异性治法、临证一法多用和多法并举。从对疫斑热的认识可以看出,周仲瑛既有对传统认识的继承,又有对理论的创新;既有全面把握,又有重点认知;既保持了对中医理论的严格把握,在特定疾病上又不失灵活对待。对其辨治疫斑热的学术特点进行分析,可为提高中医外感热病的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作者单位】: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周仲瑛传承工作室;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急难症研究所;
【关键词】: 外感热病 流行性出血热 疫斑热 名医经验 周仲瑛
【分类号】:R249;R254
【正文快照】: 周仲瑛(1928—),男,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医大师。全国第一、三、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诊法”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从事中医内科医、教、研工作70余年,擅长诊治急症、疑难病症及外感热病,临证精于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桐茂;李丹;唐方;;外感热病辨治特点辑要[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2 杨进;;外感热病辨证的“三维观”[J];陕西中医;1988年11期
3 黄梅林;;统一外感热病辨证纲领探索[J];中医药研究;1989年05期
4 李民健;自拟“外感方”治疗外感热病[J];吉林中医药;1994年05期
5 刘凤英;中药治疗小儿外感热病50例[J];编辑之友;1996年06期
6 赵坚;小儿外感热病的辨治体会[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0年04期
7 程磐基;南北朝前外感热病学理论和治法概论[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8 张京安,苗青;外感热病初起辨治的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年06期
9 王庆胜,权东烈;外感热病表里辨识[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10 李燕;小儿外感热病后期的中医调治[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东义;王生茂;郭双庚;王振瑞;王丽;朱胜君;王焱;杜省乾;刘桂缺;;外感热病学说的滥觞[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萃[C];2006年
2 刘兰林;;构建外感热病三维辨证[A];中医药理论与应用研究——安徽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庄壮锋;;对岭南外感热病的粗浅认识[A];201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王志祥;叶勇;李云华;罗庆文;陈乔林;;陈乔林外感热病辨治心得介绍[A];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5 杨进;刘兰林;;构建外感热病辨证体系的探讨[A];中医药学术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5年
6 赵兰才;;论内外相因疾病观在外感热病辩证中的作用[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兰林;王灿晖;杨进;;外感热病“三维辨证观”构建基础及完善措施[A];全国中医药研究生专辑[C];2005年
8 李同宪;李月彩;;中医外感热病学对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认识[A];2001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李群林;向中一;;外感热病昏谵病机证治探析[A];2007’纪念温病学家吴鞠通诞辰250周年高层学术论坛资料汇编[C];2007年
10 黄家诏;;探析热病与六经辨证[A];仲景医学求真(续三)[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继昌;外感热病的瘥后治疗[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2 曹东义、王生茂、郭双庚、王振瑞、王丽;外感热病分类浅析[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3 曹东义 王生茂 郭双庚 王振瑞 王丽;外感热病传变规律考[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4 曹东义、王生茂、郭双庚、王振瑞、王丽;中医外感热病治疗溯源(一)[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5 曹东义、王生茂、郭双庚、王振瑞、王丽;中医外感热病治疗溯源(三)[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6 曹东义、王生茂、郭双庚、王振瑞、王丽;中医外感热病治疗溯源(四)[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7 李学铭;病机19条解读[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8 周国琪 上海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热论(节选)[N];上海中医药报;2006年
9 曹东义、王生茂、郭双庚、王振瑞、王丽;外感热病治则考[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10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曹东义;以模式转化带动中医学术创新[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梁永林;贾斌教授开阖枢学术思想及其在外感热病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6年
2 鲁美君;基于古今医案数据分析的外感热病证治规律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年
3 李鸿涛;肺肠相关理论在外感热病中的应用及其内涵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颜志诚;台北地区外感热病证治特点与湿热体质人群调查分析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5 孔茜岚;外感热病的外治法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刘柳;清代中期至民国前期寒温融合派代表医家的辨证特点[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燕星;基于信息挖掘技术的蒲辅周外感热病辨治规律及传承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年
2 何嘉文;由发病过程与用药看外感热病的寒温统一[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3 梁月豪;马来西亚气候变化特点与外感热病证型的关系[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4 袁志国;《黄帝内经》外感热病病名及其演变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孙丽娜;仲景六经辨证论治外感热病思想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杨小军;叶天士辨体质论治外感热病的学术思想探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年
7 徐永红;李学麟导师外感热病学术经验总结[D];福建中医学院;2005年
8 刘美秀;丁甘仁治疗外感热病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9 马可迅;外感热病“气营传变”影响因素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10 王巧玲;外感热病(流行性感冒)中医临床证候学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180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118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