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伤寒论》太阳病篇发热辨治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1 08:00

  本文关键词:《伤寒论》太阳病篇发热辨治规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发热 伤寒论 太阳病篇 治疗规律


【摘要】:目的《伤寒论》中发热证治内容甚为丰富,本文重点在于分析后作出比较联系,在方证上延伸,通过证候鉴别去理解病机,讨论不同病位所表达人身气血失常情况;从方中用药加减及异同尝试讨论仲景所用方剂如何对应病机,分析张仲景用方目的。仲景博采众方为用,但古方亦为人创,不同后世或今人临证时组合,虽然法度严谨,却非度身定造,所以仲景用时有“主之”、“宜”、“可与”、“与”等字眼,说明仲景虽用是方,但在其心目中并非法法完善,所以后人应透过经方方证背后病机变化,学习应用仲景类方及加减背后道理,用而知其所以然。基于太阳病篇已包含张仲景辨治发热多数原则,本文探讨篇中有关发热辨治条文,尝试联系独立方证所表达的理法方药内容,去讨论证与证及方与方之间差异,尝试从辨治整体过程,理解仲景辨证时如何认识人身,用药时如何变法加减,理解张仲景如何用药不多却能准确针对病机作调整,掌握张仲景治不同发热方药之主轴如何确定、旁枝如何加减。方法本文先简述临床上发热定义及与外感病关系,发热除自觉以外,亦可为外人触之见热,即使查体温正常,病者亦可觉发热。外感病因于外,发热由于正邪相争,乃标志正气水平重要一环。试探张仲景认识发热,应从主观感觉作描述,并且根据病位分别其独特性。通过梳理太阳病篇中有关发热条文,篇中主要发热多属三阳,以血脉不利为主因。主要发热形式包括:发热恶寒、潮热(不恶寒)、往来寒热、身热不去(烦热)、热不甚而渴及无大热,其中证治即使未深入剖析,亦可见有大概用方规律。方证部份以主要类方划分,并按病机相关及条文中证候相似者顺序讨论,包括:在表属太阳病之桂枝类方、麻黄类方;在表肌腠热盛之白虎汤及白虎加人参汤;热见于表但属阳虚之四逆汤及干姜附子汤:小汗法三方及小青龙汤;热入于里之调胃承气汤、大陷胸汤(丸)、十枣汤、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丸);枢机不利之柴胡类方;有所郁阻之栀子类方、瓜蒂散及五苓散等。并对上述方证提及到的主要治法禁忌略探,以加深认识仲景治热原则。结果篇中发热辨治规律,在辨证上,发热形式很大程度反映病势发展,而局部证候存在及其发展先后可鉴别病因,补充病机完整性。治法上,,把握发热形式即病势为前题,般以苦味为主法,并随三焦、表里于大法下加减。病在太阳以苦通辛散;在阳明以大黄芒硝随邪结配伍不同攻邪药物;在少阳以柴胡、黄芩随枢机不利原因配伍不同药物以推动气机。另外白虎汤证、栀子类方证、五苓散证、瓜蒂散证皆属气机壅阻各随证宣通,而与三阳主方之法略异,简略而言体现仲景对外感杂病与气血关系之异同。结论篇中发热可为主证或为兼证,虽有病位、病性之别,但临床始终以四诊合参,详守病机为前题,治法规律应于整体病机下作为局部指导理解。
【关键词】:发热 伤寒论 太阳病篇 治疗规律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22.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10-15
  • 1《伤寒论》中描述"发热"意义10-11
  • 2《伤寒论》中发热型式归纳11-12
  • 3《伤寒论》中发热的治法归纳12-13
  • 4 目前《伤寒论》发热辨治研究得失13-14
  • 参考文献14-15
  • 前言15-16
  • 第二部分 理论探讨16-58
  • 1 概述16-17
  • 1.1 发热定义16
  • 1.2 发热意义16
  • 1.3 《伤寒论》“发热”界定16-17
  • 2 太阳病篇发热概述17-23
  • 2.1 条文梳理17-19
  • 2.2 证治概要19-23
  • 2.2.1 发热机理19-20
  • 2.2.2 发热恶寒20-21
  • 2.2.3 潮热21
  • 2.2.4 往来寒热21-22
  • 2.2.5 身热不去、烦热22
  • 2.2.6 热轻渴重22-23
  • 2.2.7 头痛发热23
  • 2.2.8 无大热23
  • 3 方证探讨23-52
  • 3.1 桂枝汤证24-26
  • 3.2 小汗法三方26-28
  • 3.3 白虎汤证(并白虎加人参汤证)28-29
  • 3.4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29-30
  • 3.5 调胃承气汤证30-31
  • 3.6 四逆汤证31
  • 3.7 葛根汤证31-32
  • 3.8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32-33
  • 3.9 麻黄汤证33-34
  • 3.10 小柴胡汤证34-37
  • 3.11 大青龙汤证37-38
  • 3.12 小青龙汤证38-39
  • 3.13 干姜附子汤证39
  • 3.14 麻杏甘石汤证39-40
  • 3.15 五苓散证40-41
  • 3.16 栀子类方证41-43
  • 3.16.1 栀子豉汤证42
  • 3.16.2 栀子厚朴汤证42-43
  • 3.16.3 栀子干姜汤证43
  • 3.17 真武汤证43
  • 3.18 大柴胡汤证43-44
  • 3.19 桃核承气汤证44-46
  • 3.20 抵当汤(丸)证46-47
  • 3.21 大陷胸丸证47
  • 3.22 大陷胸汤证47-48
  • 3.23 柴胡桂枝汤证48-49
  • 3.24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49-50
  • 3.25 十枣汤证50-51
  • 3.26 瓜蒂散证51-52
  • 3.27 黄芩汤证52
  • 4 治禁探析52-54
  • 4.1 顾护津液盈亏(太阳温病)52-53
  • 4.2 保持气机通利(热入血室)53
  • 4.3 注意表气出入(白虎汤证)53
  • 4.4 中病即止53-54
  • 5 规律讨论54-58
  • 5.1 辨证54-55
  • 5.1.1 病位明确54
  • 5.1.2 重视局部证54
  • 5.1.3 审视病势发展54-55
  • 5.1.4 重视津液流通55
  • 5.2 治法55-58
  • 5.2.1 苦辛合用55-56
  • 5.2.2 三焦为辅56-58
  • 结语58-60
  • 参考文献60-63
  • 致谢63-64
  • 个人简历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付;太阳病辨证特色与临床研究[J];中医药学报;2001年04期

2 余昭秀 ,王德;论太阳病[J];海南医学;2003年07期

3 王春生;太阳病解析[J];天津中医药;2003年01期

4 孔繁鑫;对太阳病篇第17条的理解[J];中医文献杂志;2003年04期

5 何道清;太阳病病位解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年08期

6 周银香;刘锦灿;;浅谈太阳病篇之“汗”[J];光明中医;2009年03期

7 刘宏伟;;浅述太阳病机理[J];光明中医;2010年12期

8 黄国平;冯鹏;;初探太阳病[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年24期

9 陈亦人;;太阳病篇平议[J];河南中医;1982年06期

10 王伯章;;太阳与太阳病的本质初探[J];江苏中医杂志;1985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旭虹;;学习《伤寒论.太阳病篇》心得[A];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2009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集[C];2009年

2 黄贵华;纪云西;蒋历;韦义展;刘熙荣;;《伤寒论》太阳病篇脾胃思想述要[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三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健喜堂;坏病[N];医药经济报;2009年

2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 毛进军;用中药就要遵循中医思维[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3 洪文旭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伤寒论》头痛证治辨析[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4 胡希恕名家研究室 冯世纶;经方解表识未了(上)[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萧至健;《伤寒论》太阳病篇发热辨治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1259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1259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b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