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冯兴华教授辨治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经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数据挖掘的冯兴华教授辨治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经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冯兴华教授 临床经验 数据挖掘 系统性红斑狼疮
【摘要】:目的:探讨导师冯兴华教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辨证思路和治疗方法等,总结并传承名老中医经验。方法:收集门诊就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患者60例,共134诊次,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病史、症状、诊断、中医证型、方剂及具体药物并存档,运用Epidata3.1软件建立电子数据库,运用WEKA3.7.5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1.经描述性统计,本研究中患者主要证素有肾阴虚107(79.9%)、脾气虚84(62.7%)、内热77(57.5%)、热毒66(49.3%)、血热66(49.3%)、血虚53(39.6%)、血瘀50(37.3%)。主要证型有:脾肾两虚71(53.0%)、阴虚内热70(52.2%)、气血亏虚46(34.3%)、热毒炽盛45(33.6%)。导师主要使用方剂有:四君子汤64(47.8%)、二至丸61(45.5%)、知柏地黄丸51(38.1%)、左归丸50(37.3%)、六味地黄丸48(35.8%)、八珍汤37(27.6%)、犀角地黄汤29(21.6%)、清营汤29(21.6%)。导师主要用药有补虚药和清热药两类,其中补虚药共使用997次(占41.51%),清热药共使用607次(占25.27%)。2.基于“支持度-置信度”的关联规则研究结果显示:脾肾两虚证与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二至丸、左归丸关系密切,置信度分别为0.80、0.65、0.49、0.48;阴虚内热证与知柏地黄丸、二至丸关系密切,置信度分别为0.71、0.54;气血亏虚证与八珍汤关系密切,置信度为0.80;热毒炽盛证与清营汤、犀角地黄汤关系密切,置信度分别为0.64、0.60。与肾阴虚关系密切的药物有山茱萸、女贞子、枸杞、旱莲草、熟地黄、山药,置信度分别为0.88、0.81、0.73、0.57、0.57、0.45;与脾气虚关系密切的药物有炒白术、茯苓、生甘草、太子参、生黄芪、山药,置信度分别为0.82、0.76、0.69、0.67、0.63、0.46:与内热关系密切的药物有黄柏、知母、丹皮,置信度分别为0.94、0.83、0.64;与热毒关系密切的药物有生甘草、连翘、白花蛇舌草、金银花、蒲公英,置信度分别为0.77、0.70、0.61、0.58、0.47;与血热关系密切的药物有丹皮、赤芍、丹参、生地黄,置信度分别为0.87、0.67、0.66、0.62:与血虚关系密切的药物有当归、白芍、枸杞、熟地黄、阿胶珠,与血虚关系密切的药物有当归、白芍、枸杞、熟地黄、阿胶珠,置信度分别为0.94、0.91、0.83、0.79、0.32;与血瘀关系密切的药物有当归、丹参、赤芍、鸡血藤,置信度分别为0.92、0.50、0.38、0.32。药物二项关联显示:旱莲草与女贞子、菟丝子与枸杞、知母与黄柏、芡实与白花蛇舌草、白芍与当归关联密切,置信度分别为1、1、0.98、0.97、0.97。结论:1.SLE的主要病机特点为肝肾阴虚为本,热毒、血瘀为标,导师临床善用补虚法、清热法、活血法。2.本病主要证型有热毒炽盛、阴虚内热、脾肾两虚、气血亏虚四型,根据证型分别施以气血两清、养阴清热、健脾补肾、补气养血治法。3.强调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不拘泥于固有思维,应根据病情灵活遣方用药。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9;R2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学恩;系统性红斑狼疮20例分析[J];山东医药;2000年16期
2 蒋明;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治疗的最新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年01期
3 尹培达;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J];新医学;2000年01期
4 谢可锋,曹建春;数病并存非真相 一元分析得确证──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长期误诊经过[J];新医学;2000年09期
5 张强,苏明,朱永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24小时尿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及临床意义[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0年06期
6 李蔚林,李东辉,孙淑萍,孟红珍,刘军,李伟玲;高原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应对方式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年08期
7 蒋天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少见表现与误诊[J];中国综合临床;2000年03期
8 张秋生,崔惠敏,叶任高;老年人系统性红斑狼疮62例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0年02期
9 蔡绥,郑敏,孙国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amm-Horsfall蛋白 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年01期
10 兰海梅,刘晓加;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丁丁;杨正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A];第八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2009年医学遗传学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2 陈勇;楼燕如;忻霞菲;王庭辉;黄华;周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FoxP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A];2009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顾越英;;系统性红斑狼疮与妊娠[A];2009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冯琴;纪超;杨波;毕志刚;;40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回顾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张剑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预防和调护[A];2009年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江必明;王静;;气溶胶生物电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综合治疗中的应用——附1例报告[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7 杨金英;李贵安;;系统性红斑狼疮五年随访[A];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8 张广中;王萍;蔡念宁;陶毅;孙丽蕴;;40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情况分析[A];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9 林冰;吴东海;王丽英;曹慧颍;张政新;刘艳秋;;不同性别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临床分析比较[A];首届全国中青年风湿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0 孙铀;张凤山;;1995-2005年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因素回顾性分析[A];第十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免疫科 薛鸾 主任医师;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预后和转归[N];上海中医药报;2010年
2 记者 王丹;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国数据”发布[N];健康报;2011年
3 仇逸;我国科学家发现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致病基因[N];北京科技报;2003年
4 解放军福州总医院风湿科 李忆农博士;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绝症吗?[N];福建科技报;2004年
5 栗占国 罗刚;系统性红斑狼疮用药要规范[N];健康报;2006年
6 孙维生;如何早期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N];潮州日报;2009年
7 陈静;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N];保健时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胡德荣;降伏红斑狼疮 “仁济”领跑[N];健康报;2010年
9 通讯员 孙国根 记者 陈青;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新疗法[N];文汇报;2011年
10 孙国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有了“新钥匙”[N];中国医药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倩;MiR-155通过调控S1pr1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李蕊;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浆microRNA表达谱筛查与验证的初步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3 王红英;超声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心血管病变的临床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陈志强;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细胞因子表达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7年
5 陈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遗传易感相关基因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8年
6 王彦博;血必净注射液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意义[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7 周康兴;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细胞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8 侯岩峰;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基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付继承;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相关性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彭武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非编码RNA组学鉴定及其表达谱分析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烨;TLR9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动脉粥样硬化小鼠中对肾脏损伤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张华梁;青少年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3 李连连;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4 汪晓平;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u樗乇泶锛捌溆隒D4~+CD25~+Foxp3~+Treg细胞相关性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5 郭颖;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6 王国芬;滋阴降火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评价及其对细胞因子IL-10、IL-18的影响[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5年
7 武敏;健脾滋肾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病变影响的临床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8 车国柱;Th1/Th2及Th17/Treg平衡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治疗前后变化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9 杨金华;CD19~+CD5~+B细胞、白细胞介素-1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其意义[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10 邸宇姿;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感染的临床分析[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398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139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