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习惯和中医体质与围绝经期症状相关性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1 06:11
本文关键词:运动习惯和中医体质与围绝经期症状相关性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围绝经期 运动 中医体质 kupperman评分 流行病学调查
【摘要】: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运动习惯和中医体质类型与围绝经期症状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向研究对象发放并填写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中医体质类型、运动习惯及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的内容,将合格问卷资料录入SPSS20.0中进行分析统计。结果:1.围绝经期妇女的一般资料研究对象年龄分布在45~60岁之间,平均年龄(50.37±3.876)岁。学历初中或以下组占的44.1%;高中或中专组占31.1%;大学本科组占11.8%,大专组占13.1%。已婚者占92.3%,未婚者占2.7%,离异者占3%,分居者占1.7%,丧偶者占0.3%。个人收入1000元/月占24.5%,1000~2999元/月占31.0%,3000~4999元/月占26.4%,5000元/月占18.1%。月经仍正常来潮的占15.1%,已闭经占45.2%,月经出现异常的占39.8%。月经情况异常的人群中,周期延长占总月经异常者的50%,经量减少占41.2%,经量增多占36.8%。2.中医体质分布围绝经期人群中平和质仅占14.7%,平和质兼夹偏颇质的19.1%,偏颇体质占66.2%。偏颇体质中血瘀质的比例最高,达39.1%,其次是气滞质、气虚质、阳虚质比例均在20%以上,阴虚质及痰湿质则分别占14.0%及17.1%,湿热质及特禀质则少于10%。仅有一种偏颇体质者占27.1%,有2~3种偏颇体质者占27.8%,有超过30%的入群有4种以上(含4种)的偏颇体质。3.运动习惯选择散步、快走作为主要运动的占77.6%,选择舞蹈、跑步及各种球类运动,均占10%,此外也有部分人群选择武术、气功、登山、体操等运动,有部分人群选择多项运动,基本无运动者也有5.4%。运动频率在5次以上/周占38.8%,运动频率在3-4次/周的占22.1%,运动频率在1-2次/周的占11.0%,9.4%的人群每周运动平均不到1次,13.4%的人群每周运动频率不确定。每次运动时长在90分钟以上的占5.7%,60~90分钟占20.7%,30~60分钟的占40.5%,30分钟以下的占16.4%,不确定的有11.4%。16.1%的人群每次运动均无感觉,运动至微微发热占18.7%,微微出汗的占32.4%中等出汗的占21.2%,出大汗的占5.7%。4.改良kupperman评分与围绝经期症状严重程度围绝经期妇女中骨关节痛及失眠的发生率有81.3%及76.9%的,超过60%的人群出现情绪波动、疲乏及眩晕,约45%的人群会出现抑郁、疑心,64.2%的人群出现性欲减退,16.1%的人群会出现泌尿系感染。心悸、潮热出汗、感觉异常、头痛及皮肤蚁走感的出现比例分别是54.4%、38.5%、32.4%、29.8%、11%。87.3%的以上的人群有围绝经期症状,31.1%的人群为轻度,39.5%的人群为中度,16.7%为重度。5.各因素与改良kupperman评分不同年龄阶段、学历、收入及婚姻状况人群的改良kupperman评分进行比较,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越大、收入越高、学历越高的人群改良kupperman评分越高。各偏颇体质与非偏颇体质人群的改良kupperman评分进行比较,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1),偏颇体质人群改良kupperman评分更高,兼夹偏颇体质越多改良kupperman评分更高。不同体质类型人群易出现不同的围绝经期症状。日常有运动及无运动人群改良kupperman评分比较,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跑步、跳绳踢毽、力量练习的人群,改良kupperman评分较低,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的运动频率人群的改良kupperman评分比较,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1),每周运动5次以上的人群评分最低。不同的运动时长、运动强度人群的改良kupperman评分比较,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类型与部分体质有相关性(P0.05),球类运动、跑步、舞蹈有利于形成平和质,武术类运动不利于气虚质形成,球类运动则有利于纠正血瘀质。结论:围绝经期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学历、收入及婚姻状况有关,坚持每日运动者围绝经期症状严重程度较低,偏颇体质者围绝经期症状严重程度更高,故加强体育锻炼、对偏颇体质进行纠正,将有效降低围绝经期症状的严重程度。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71.11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海洋,张惠敏,高京宏;中医体质与证之异同[J];吉林中医药;2003年06期
2 龚海洋;略论中医体质分类[J];中医药学报;2003年06期
3 龚海洋,张惠敏,高京宏,刘保兴;中医体质与证源流考辨[J];中医药学刊;2004年02期
4 ;中医体质研究列入“973”[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年11期
5 周颖;冯磊;;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出台[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年04期
6 建宇;李杨;少谦;;我国第一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出台[J];光明中医;2009年06期
7 朱燕波;;中医体质分类判定与兼夹体质的综合评价[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年01期
8 Q晨,
本文编号:11701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17014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