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存津液”理论在治疗干燥综合征中的应用
本文关键词:《伤寒杂病论》“存津液”理论在治疗干燥综合征中的应用
【摘要】:《伤寒杂病论》"存津液"的理论体现在据证识津伤程度、祛邪需防伤阴津、配伍用药以生津、煎服方法需护阴4个方面。干燥综合征治疗过程中,存津液的方法可概括为:泻热育阴法治阴虚火旺型"三干"症、酸甘化阴法治久亏之阴虚者、滋阴润肺法治伴见皮肤损害者、滋阴润肠法治伴见便秘者、益气生津法治伴见肺气虚损者、养血布津法治伴见雷诺现象者、和调枢机法治伴见神经官能症者、温阳化气法治津液不布之干燥者、祛瘀存津法治伴见瘿瘤结块干血痨者等9个方面。
【作者单位】: 山东中医药大学;
【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齐鲁伤寒流派工作室建设项目(编号:LPGZS 2012-34)
【分类号】:R222.2
【正文快照】: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侵犯唾液腺、泪腺等外分泌腺为主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临床除有唾液腺和泪腺受损功能下降出现口干、眼干外,约有2/3患者出现其他外分泌腺及腺体外其他器官受累的系统损害症状。患者同时还可出现乏力、低热等全身症状。目前西医无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特效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付;应重视《伤寒杂病论》“字”“词”“句”研究[J];中医药通报;2005年05期
2 张龙江;;《伤寒杂病论》“肠鸣”辨析[J];光明中医;2006年02期
3 程先宽;韩振蕴;范吉平;陈志刚;;《伤寒杂病论》用量不规范药物继承应用刍议[J];浙江中医杂志;2006年03期
4 徐一慧;张维波;黄涛;韩彬;王广军;王瑞红;;汉末思想嬗变对《伤寒杂病论》的影响[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年06期
5 张虹玺;王莉;王波;;运用《伤寒杂病论》理论指导便秘治疗的临床体会[J];辽宁中医杂志;2009年05期
6 贾海忠;;《伤寒杂病论》“将息”解惑[J];中医杂志;2011年18期
7 孙磊;王兴华;;《伤寒杂病论》之“因时制宜”[J];辽宁中医杂志;2012年02期
8 刘世恩;毛绍芳;;《伤寒杂病论》不同传本考略[J];国医论坛;2012年01期
9 吴雪梅;田新刚;刘建新;徐扬;;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学术价值探讨[J];中医学报;2012年08期
10 姜明煤;;《伤寒杂病论》的形成及其主要成就[J];中医药学报;198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炜;徐胜兰;;民国以来发现的《伤寒杂病论》古版本[A];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庞洪涛;;试述《伤寒杂病论》的瘀血症状表现[A];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陈东跃;;《伤寒杂病论》中的治法在中医内科急诊中的应用[A];中医药学术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5年
4 姜德友;陈强;;论《伤寒杂病论》之理论渊源[A];仲景医学求真(续一)——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吕志杰;;我学习、研究《伤寒杂病论》的经历[A];仲景医学求真(续一)——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宗柱;;浅谈《伤寒杂病论》体现的“中和”文化观[A];仲景医学求真(续三)[C];2009年
7 闫妍;贾建伟;赵洁;;仲景《伤寒杂病论》与疫病[A];全国第2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1届传染病协作组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8 陈萍;张海;;浅谈《伤寒杂病论》对临床急症学的影响[A];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张建林;;儒医典范 万世共仰 重读仲圣《伤寒杂病论·序》[A];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张林;傅延龄;;《伤寒杂病论》中“烦疼”、“疼烦”解[A];仲景医学求真(续一)——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湖南省邵阳正骨医院 刘绪银;《伤寒杂病论》是温疫防治论[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2 冯世纶;《伤寒杂病论》再溯源[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3 余瀛鳌;《伤寒杂病论》——永世的丰碑[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4 曹东义;也谈《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撰成的[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5 冯世纶;《伤寒杂病论》再溯源[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6 石应轩;两个“六经”莫混淆[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7 河南省南阳市中医院 张炜;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有助仲景学说澄源[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8 湖北中医学院 赵厚睿;有是证 用是方[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9 安徽省潜山县中医院 汪济;浅说中医序文[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10 冯世纶;《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撰成的[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国书;基于《伤寒杂病论》预防原则与方法的辨证思维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年
2 武紫晖;仲景辨治肺病特色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赵鲲鹏;《伤寒杂病论》唯象医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4 孙磊;《伤寒杂病论》治则探析[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李晶晶;《伤寒杂病论》病证通用药的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4年
6 杨佃会;宋以前《伤寒杂病论》的流布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1年
7 王洪蓓;《伤寒杂病论》寒与寒证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8 胡承军;“八法”在《伤寒杂病论》中的运用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李东明;基于《伤寒杂病论》胃肠病证证治理论的IBS辩证规律和特点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10 张林;张仲景辨治疼痛的方法及其特点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露婧;黄元御《伤寒杂病论》学术思想及在心系病中应用[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年
2 王朝阳;《伤寒杂病论》中白术临床运用及证治规律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刘倩倩;阴性症状在《伤寒杂病论》中的诊疗应用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成晓玉;黄竹斋《伤寒杂病论会通》的文献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5 孙泠风;《伤寒杂病论》中活血化瘀学术思想及特色虫类方药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6 刘定承;《伤寒杂病论》下利证治规律探析[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7 王怀茂;张仲景以温性方药辨治发热的规律探讨[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8 黄亭;《伤寒杂病论》血证辨治规律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6年
9 范春香;《伤寒杂病论》心悸证治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10 罗振冈;《伤寒杂病论》毒性药物炮制与应用规律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915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191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