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实验设计的针刺老年人太溪穴的脑网络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新实验设计的针刺老年人太溪穴的脑网络研究
【摘要】:[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生活条件的改善、认知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的寿命在延长,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种趋势,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现象,抗衰老和老年病引起了各国政府及人民的普遍重视和关注。中国已经成为拥有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衰老常引起很多老年性疾病,如痴呆、帕金森病、骨质疏松症、骨性关节炎、癌症、心血管疾病、慢性肺气肿、肌肉萎缩、糖尿病等。不少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衰老往往伴随着大脑组织的缺失,特别是脑灰质的改变。衰老还伴随着大脑功能的改变,这会引起记忆、注意、执行等认知功能的减退,又会进一步导致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的降低。对于老年人的神经影像检测来说,脑功能的改变比脑结构的改变更早被发现。因此,对于脑功能改变的早期检测尤为重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可以即时、动态地了解大脑的活动情况,具有无创、空间分辨率高、可重复检测等优点,目前广泛应用于针刺穴位的特异性研究以及脑科学研究。fMRI一般分为任务态fMRI或静息态fMRI。任务态fMRI技术主要是研究在执行特定任务时大脑的活动状态,从而获得大脑的激活或者脑功能连接情况;而静息态fMRI是研究受试者在清醒状态下,不需执行任何特定任务或者接受特定的外来刺激时大脑的自发活动。因此非常易于被受试者接受。事实上,在静息状态下,大脑也并非完全没有进行任何活动,而是仍进行着旺盛、持久的功能活动,这种活动在某种任务状态下会改变,这为静息态数据分析提供可能。近年来,静息态fMRI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脑机制的研究中。任务态fMRI和静息态fMRI各有所长,目前将两者融合在一起的实验设计还比较少,而在针刺穴位的fMRI研究更为罕见。以往的fMRI研究分析更多地关注脑激活,而针对大脑的功能连接及脑网络的研究较少。但人的大脑是一个复杂且高效的网络系统,大脑的各个脑区是相互联系的,并且它们之间不断地进行着信息交换,负责不同功能的不同脑区按照分离和集成的原则构成了相互连接的大脑网络,从而完成对内部功能的协调,以及对外部世界的监管和响应。脑网络的研究比脑激活的研究可能更为有价值。脑区之间的网络连接表现为三种形式,分别为结构连接、功能连接以及有效连接。功能连接可以反映不同脑区之间的交互作用,而有效连接可以反映交互脑区间信息流向与强度。针对功能网络连接的常用方法是图论分析法,针对大脑的有效连接,目前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是格兰杰因果分析法(GCA)。结合功能连接以及有效连接的分析,能更好地反映脑网络机制。目前有很多关于衰老的静息态fMRI研究,结果发现年龄相关的静息态功能连接(RSFC)下降优先影响默认网络(尤其是后扣带回皮层和海马)和背侧注意网络;这些网络与注意、记忆和执行功能有很大关系。此外,也有研究发现,前扣带皮层和双侧岛叶也存在年龄相关的RSFC的下降,这些脑区与参与多种感觉信息的整合以及决策过程的凸显网络有关。基于图论分析,有研究发现老年受试者的左侧运动前区和右侧扣带回皮层运动区的RSFC降低。fMRI研究常发现老年人的RSFC下降,但也有研究发现,老化和功能连接增加也存在相关性。这可能与脑网络的功能代偿,年龄相关的脑网络变化,脑退化的影响有关。中国传统医学观点指出,衰老是指全身脏腑都发生老化,衰老主要还是归根于肾虚,人的成长是肾充实的过程,而衰老是肾亏虚的过程。因此,抗衰老的核心是治疗肾虚。中医针灸在抗衰老研究方面有其独到之处,肾经原穴太溪穴是治疗肾虚的要穴。目前太溪穴的fMRI研究,主要集中在太溪穴的穴位特异性研究。我们以前的研究也显示,针刺健康人太溪穴可以激活与听觉和认知功能有关脑区,这些脑区主要集中在右侧颞上、中、下各回以及楔前叶。以上研究结果与“肾开窍于耳”、“肾主骨生髓,通于脑”等中医学理论相吻合。有不少研究发现了以往的针刺的功能性磁共振研究多采用多组块设计,忽略了针刺后效应。后面也有实验将入针后的第一静息阶段做为基线,这也与针灸理论和临床实际不符(入针、行针、留针、出针都应有相应的效应)。因此传统的实验模式在研究穴位特异性中具有局限性。我们课题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针刺穴位研究的基线问题,提出对于针刺穴位的fMRI研究应进行新的实验设计。总之,针刺对抗衰老有一定作用,有必要探讨针刺抗衰老的脑中枢机制,而穴位是针刺治疗的载体,故需要明确穴位的特异性。而采用考虑针刺特殊性的新实验设计可能会更好地反映穴位的作用。[目的]明确不同针刺深度下针刺太溪穴对大脑激活情况及脑网络连接的不凰影响,进而探讨针刺老年人太溪穴的脑中枢机制,为针刺抗衰老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健康老年人12例。将针刺太溪穴的常规针秘12例)和浅刺(12例)的次序进行随机分配,制订随机数字表,按随机表进行相应的针刺。2实验模式本研究采用新的实验模式,将针刺任务和纯静息以及针刺后的静息扫描结合在一起。磁共振扫描共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针刺前6分钟的静息态扫描;第二阶段为针刺右侧太溪穴得气后留针1分钟;第三阶段为捻针2分钟后出针;第四阶段为出针后6分钟的静息态扫描。实验结束后,对所有受试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评定,来获得受试者的针感强度。12名老年受试者随机分别接受常规针刺或浅刺,间隔一周后再分别接受浅刺或常规针刺。3针刺方案选取右侧太溪穴,采用直径0.35 mm,长度为25 mm的银针,常规消毒后直刺,常规针刺组进针深度为1-2cm,浅刺组进针深度为1-2mm,待受试者出现酸、麻、胀等得气感后再留针1min。捻针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捻转频率为120次/分,角度60。,捻针2min。本次实验中所有的针刺操作是由一位具有多年临床经验的针灸医师独立完成。常规针刺组和浅刺组除进针深度不同以外,其它的操作均相同。4磁共振扫描序列及参数使用德国西门子3.0T磁共振扫描仪,分别进行解剖像和功能像扫描。本实验的解剖像扫描,采用3D FFE序列,T1加权像,扫描参数为:重复时间(TR)=2.1s,回波时间(TE)=4.6 ms,矩阵=256x 256,视野(FOV)=230mmx230 mm,翻转角(flip angle)=8°,层厚=1 mm。功能像扫描采集的范围是全部大脑,采用梯度回波平面成像序列,轴位,采集方位是平行于胼胝体前后联合的连线。扫描参数为:TR=2s,TE=30ms,FOV=22×22cm,翻转角=77。,Matrix=64×64,层厚=4mm,间距=1mm,30 Slice.5数据预处理数据处理前先用磁共振数据转化软件进行格式转换,最终将dicom格式转换为img文件。再采用SPM5软件对磁共振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掉前10个时间点、时间校正、头动校正、空间标准化、高斯平滑五个步骤。6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对非fMRI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定性资料采用相对比或百分比表示。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定量资料进行比较,定性资料用x2检验。氏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大脑脑激活情况。脑网络功能连接应用图论的方法进行分析。为了直接分析脑网络,单一节点被人工设置删除。为了表明我们定义的ROI的相互区域关系,图论定义图为一组节点和边。脑网络有效连接采用格兰杰因果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获得强度和方向的效应连接网络,只有显著的连接才被显示在效应网络图中(P0.05)。[结果]1常规针刺与浅刺针感的比较对针刺的十二种感觉类型的强度进行了统计。太溪穴常规针刺与浅刺相比较,酸、麻、胀、温热的感觉强度更大(P0.05)。2常规针刺与浅刺太溪穴的脑激活比较常规针刺与浅刺老年人太溪穴脑激活情况比较,出现正激活的脑区有左侧中央后回、中央前回、额中回以及右侧额内侧回。出现负激活的脑区是右侧额下回,左侧额下回、额上回、海马旁回、小脑山顶、楔前叶。3常规针刺与浅刺太溪穴的功能网络连接比较在健康老年人,功能连接明显的增加主要相关于颞叶和额叶。最大的变化主要来自于额叶、顶叶、枕叶内部核团连接的复杂度,即核团内部的连接趋于更加紧密性。4常规针刺与浅刺太溪穴的效应网络比较常规针刺和浅刺老年人太溪穴的效应网络比较,节点之间的因果关系中,海马指向尾状核之间因果影响强度最大,其次为眼眶部前额叶皮质指向海马的因果关系。此外,因果影响强度3的效应网络连接还包括:脑岛指向壳核韵信息流向、颞中回指向眼眶部前额叶皮质。3因果影响强度2的效应连接:挨叶指向楔前叶、脑岛指向壳核、丘脑指向脑岛、丘脑指向眼眶部前额叶皮质、背外侧前额叶皮质指向小脑蚓垂。2因果影响强度1的效应连接包括:初级运动皮层指向小脑蚓垂、海马指向背外侧前额叶皮质、前扣带回皮质指向海马、壳核指向脑岛、脑岛指向背外侧前额叶皮质、背外侧前额叶皮质指向颞中回。[结论]常规针刺与浅刺太溪穴相比较,常规针刺的针感强度更大。常规针刺太溪穴可以引起认知相关脑区的激活,可以更好地调节静息态脑网络连接,衰老相关的功能连接更加紧密,为针刺太溪穴的抗衰老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尚杰;朱芬;刘波;吴珊珊;冉鹏程;陈俊;石学敏;;刺激健康青年太溪穴和假穴的功能磁共振研究[J];中国康复;2009年05期
2 李泽建;窦蕊;;太溪穴的临床应用近况[J];河北中医;2012年05期
3 于国强;李晓陵;王丰;徐英杰;曹丹娜;秦玉环;徐佐宇;;针刺太溪穴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3年03期
4 王国清;欧阳怀亮;黄泳;区颖仪;唐纯志;;太溪穴临床应用概述[J];针灸临床杂志;2013年07期
5 杨书起;;太溪穴封闭治疗鸡眼[J];赤脚医生杂志;1976年08期
6 王志润;;封闭太溪穴治疗足巂疣44例疗效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1985年04期
7 陈宁;肖少卿;;太溪穴的临床应用[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5年03期
8 赵静,王默菲;太溪穴应用3则[J];针灸临床杂志;1999年07期
9 马跃东;;太溪穴止痛验案两则[J];甘肃中医;2006年02期
10 程华军;陈尚杰;朱芬;;捻转和非捻转刺激太溪穴后脑激活状态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2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崔韶阳;针刺太溪穴的脑功能成像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单;基于新实验设计的针刺老年人太溪穴的脑网络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2 乔斌;太溪穴临床应用的古代文献研究[D];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2015年
3 欧阳怀亮;针刺健康志愿者太溪穴和非穴脑区激活的fMRI比较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2049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204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