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仁和教授“六对论治”消渴病肾病医案浅析
本文关键词:吕仁和教授“六对论治”消渴病肾病医案浅析
【摘要】:消渴病肾病是由消渴病引起的慢性肾脏损伤,是其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以大量蛋白尿为特征,临床表现为在消渴病病程中逐渐出现微量蛋白尿、蛋白尿及肾功能减退,近年来的流病学研究结果显示,临床透析患者中有半数左右是由本病进展而来。本病早期的病理改变以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和系膜基质增多为主,晚期则多以弥漫性或结节性肾小球硬化为主,其中K-W结节为其特异性改变。本病预后不佳,多为隐匿性起病,一旦尿液检查出现蛋白尿或病理检查发现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及系膜增殖,其病情多进行性加重,并最终进展为终末期肾病,因此早期诊断在本病的预防和治疗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医药经过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积淀,以整体观及辨证论治思维为特点,在本病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近年来学者通过对传统文献的研究整理、去芜存菁,结合临床诊疗经验的积累及证治研究,对本病的辨证论治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吕仁和教授师从施今墨、秦伯未及祝谌予等名老中医,自1962年以来从事消渴病及其并发症、肾脏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等内科疾病的临床诊疗工作50余年,在积累老一辈名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针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和慢性肾脏疾病提出了“二五八方案”、“六对论治”、“三自如意表”、肾络“微型ve瘕病理假说”等论治思路,重视从分期辨证论治的角度对消渴病肾病进行治疗,他在本病的诊疗上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有待于我们对其进一步的挖掘和学习。吕仁和教授认为消渴病及其并发症应分为脾瘅期、消渴期及消瘅期三个时期来进行辨证论治,消渴病肾病属于消渴病的并发症即消瘅期的一部分,其病因病机及治法既与消渴病有共同点又有其本身的特点。消渴病的病机可以概括为:脾瘅期,脾瘅即脾热,为“肥美之所发”,病机在于“五气之溢”;消渴期因肥令人生“内热”、甘令人生“中满”,满、热相合则“甘气上溢”发为消渴,病机在于二阳结热与甘气上溢;消瘅期甘气上溢而不除即为“陈气”,“陈气不除”、“怒气上逆”及“禀赋不足”,三者相合导致“闭塞隔绝,上下不通”即气机阻滞、血脉不行、瘀热内生,消烁脏腑、肌肉、筋骨。纵观消渴病的病机演化,郁热、湿热等“内热”错杂其中,热灼津液、伤津耗气导致的气阴两虚常伴随本病前后,特点是由实致虚。消渴病肾病的病机特点为肾络“微型ve瘕”,它是由于消渴病日久不愈、耗气伤阴,加之肾脏禀赋不足,导致肾元亏虚,“陈气”与内热相合,湿热、郁热、痰浊、瘀血各种病理因素胶结,久之病变进入肾脏络脉之中而形成。肝肾同居下焦,关系密切,肾水不足,母病及子,精不化血而导致肝木失养,肝肾气阴两虚,阴虚阳亢,封藏无权,肾气不固,因此本病早期病机以肝肾阴虚为主;继而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肾精不固、脾运不化,导致精微大量外泄及水液停滞,因此中期以脾肾阳虚、水湿内停为主;晚期肾脏劳衰、体用失司,脾肾阳虚、水湿不化、浊毒不除,水湿浊毒耗伤五脏气血,以心肺脾肾亏虚、浊毒内停为主;最终肾元亏败、五脏虚衰,三焦气机升降失畅,水湿泛滥而导致气机逆乱之关格。吕仁和教授认为消渴病肾病的防治,应该以“二五八方案”为原则:以健康和长寿为目标;监测血糖、尿糖、血脂、血压、体重及临床症状,通过宣教让患者合理饮食、科学运动、调摄心神来控制这些指标,并为此制作了“三自如意表”来帮助患者自查、自找、自调;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口服药物、注射药物、中医药、针灸、按摩等治疗措施。积极应用中医药调治本病,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达到延缓疾病进展目的。“六对论治”是在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所总结出的论治疾病的六种方法,其中分期辨证论治为论治本病的要点,本病的辨证论治以辨病和分期为前提,在诊断为消渴病肾病的前提下根据理化检查及特征性体征将本病分为三个时期来“以虚定型、以实定候”,以虚实相结合来辨证论治本病。吕仁和教授在中医药论治本病的过程当中,早期重视温肾通络、清热化瘀,以阻止“微型ve瘕”的进一步形成,延缓瘕聚最终进展为ve积的过程,常用药物有狗脊、川断、川牛膝、杜仲、丹参、赤芍、牡丹皮;中晚期重视利水解毒、化瘀散结来化解稽留的浊毒及肾络中的ve聚,以缓解症状、体征为主,常用药物有猪苓、茯苓、泽兰、泽泻、大黄、桑白皮、三棱、莪术、夏枯草、鬼箭羽等。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9;R25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淳;刘振疆;黄灿茂;;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研究进展[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6年02期
2 刘林卉;董成龙;苏东明;;二甲双胍对糖尿病肾病小鼠肾脏保护作用[J];江苏医药;2016年05期
3 马莹;孙健斌;吕游;刘艳;;吸烟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年05期
4 李自顺;黄共产;;多项指标联合检测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年04期
5 牟新;庄爱文;马国玲;刘颖慧;胡永宾;寿成珉;陈家炜;周旦阳;;237例临床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候聚类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年02期
6 张舒媛;时晓娟;徐暾海;刘铜华;;糖尿病肾病不同分期防治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6年02期
7 娄树静;席宁;于秀辰;;商宪敏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撷萃[J];现代中医临床;2016年01期
8 王世东;肖永华;刘晓峰;张帆;任廷革;孙燕;吕仁和;;吕仁和教授辨治糖尿病医案用药规律分析[J];现代中医临床;2016年01期
9 吴丹;关硕;李论;;血清胱抑素C检测在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6年02期
10 侯莉;尹秋生;刘伟;王颖琦;赵倩;;行为改变教育对糖尿病肾病病人自尊、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东;;从“脾主运化”论治糖尿病[A];2002中医药博士论坛——中医药的继承、创新与发展[C];2002年
2 程益春;;糖尿病肾病的中医治疗[A];糖尿病中医研究进展——全国第六次中医糖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3 夏晓勤;张岚;;糖尿病肾病病理分析[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病理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迟华基;;《黄帝内经》“消瘅”发微[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夏洁楠;中医虚劳理论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年
2 陈静恒(Chan Ching Hang);ve瘕历代文献及方药证治规律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3 伦中恩;糖尿病(消渴病)临床常见慢性并发症的中医文献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年
4 孙洪生;不寐病证的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5 徐丹林;补脏通络法对2型糖尿病肾组织保护机制的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6年
6 胡春宇;糖尿病与消渴病关系诠释及糖尿病辨治理念的探索[D];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黄颖;大黄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郭利莎;当代名中医辨治糖尿病肾病规律研究及临床应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3 刘美楠;清代治疗虚劳方药特点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年
4 孙华敏;基于《金匮要略》虚劳学术思想探讨辨治糖尿病肾病的思路及方法[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5 秦源;早期DN中医证候与阴阳体质相关性研究[D];贵阳中医学院;2012年
6 卓幼至;消渴病消渴期与消瘅期证候要素分布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沈玉燕;当代名中医临床辩治糖尿病肾病规律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193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219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