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头颅MRI表现与中医病证相关性初探
发布时间:2017-11-27 09:17
本文关键词:20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头颅MRI表现与中医病证相关性初探
更多相关文章: 类中风 头颅MRI 相关性 中风 证素 证型
【摘要】:研究目的:探究缺血性脑卒中头颅核磁表现与中医病证、证素之间的相关性,归纳总结出不同证候、证素在影像表现上的特点,方便指导临床在得到头颅MRI影像第一时间的中医辩证及治疗。材料与方法:研究收集2013年12月至2015年08月期间,在东直门医院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206例的临床资料和头颅核磁影像资料,依照国家科委攻关项目“85-919-02-01中风病证候学与临床诊断的研究”课题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二代标准),及王永炎院士指导修订的《类中风临床病类诊断方案》进行中医诊断及辩证。将患者人群特点、发病情况、头颅MRI (DWI序列)表现、治疗方法及出院时结局细化分组,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单样本量T检验等,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回顾性分析头颅MRI影像学表现与中医具体证候、证素之间的相关情况。结果:1.人群特点:总发病人数男性多于女性,50-79岁为发病高峰,女性的发病年龄高峰晚于男性;秋季至初冬季节急性脑梗塞发病率较低;1天之内就诊的患者占总人数的46.6%,5天之内就诊的患者达79.1%,就诊人数比例随发病时间延长而减少;同时患有3-5种基础病史的患者占58.7%,随年龄增大,多种基础病史的人数逐渐增加;半数患者有吸烟史,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但随年龄增加,女性吸烟患者比例上升,饮酒者几乎均为男性,年龄高峰位于50岁-59岁,表现为长期大量饮酒。2.中医表现:中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类中风,而中风患者中86.9%为中经络,类中风以风眩的发病率最高。中风多见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痰热腑实证,中脏腑证型最多为风痰火亢,其次为痰热腑实、气虚血瘀,中经络证型最多的是风痰瘀阻,其次为气虚血瘀、痰热腑实。五大主症中,偏瘫与言语不利的出现频率高,神志异常并不多见,多数患者同时存在2-3个主症。3.MRI表现:单发梗塞患者稍多于多发梗塞,主要梗塞灶位于后循环者28.2%,前循环者71.8%,脑干、间脑、基底节区、侧脑室旁、半卵圆中心主要表现为单发梗塞,而小脑、额叶、顶叶、枕叶、颞叶、胼胝体主要表现为多发梗塞。小脑、额叶、顶叶及枕叶以大面积梗塞患者居多,基底节区以小梗塞患者居多,脑干、间脑、侧脑室旁及半卵圆中心以腔隙性梗塞患者居多。腔隙性梗塞人群不容忽视。人数比例:单发腔隙性脑梗塞多发小梗塞多发大面积梗塞单发小梗塞多发腔隙性梗塞单发大面积梗塞。大面积梗塞灶为主的多出现在额叶、侧脑室旁、半卵圆中心,小梗塞灶为主多出现在侧脑室旁、半卵圆中心、基底节区及脑干,腔隙性梗塞为主多出现在侧脑室旁、半卵圆中心、脑干、额叶及间脑。合并梗塞内渗血者占8.7%,渗血频率随梗塞面积增大而增加,与梗塞部位无关。4.治疗及结局分布: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者占95.1%,总好转率87.4%,总死亡率2.9%,转院及结局不详者占9.7%。5.相关性分析:中脏腑以多发梗塞、大面积梗塞为主,合并有梗塞内渗血比例较高,多表现为风痰瘀阻、痰热腑实证,中经络以单发梗塞、小面积梗塞为主,多表现为风痰瘀阻、气虚血瘀证。性别、年龄与梗塞数量、部位、梗塞内渗血情况均无相关性,女性出现大面积梗塞较男性多,大面积梗塞主要分布在60-79岁,随着梗塞面积的增大,死亡率、转院治疗或介入比例升高。五大证素中“风”、“痰”、“瘀”出现频率较高,“火”、“痰”在多发梗塞中出现频率高,“风”、“火”、“痰”在大面积梗塞中出现频率高,“风”证患者在渗血比例较高。结论: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70岁以下男性多于女性,70岁以上反之,多数患者有烟酒史及3-5种基础病史:2.中风发病率高于类中风。中风以中经络为主,多见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痰热腑实证;偏瘫、言语不利症状的出现比例高;类中风以类中风眩为主要证型:3.中风与类中风的影像表现仅在梗塞部位上有差别。中风患者中,中脏腑患者以多发梗塞、大面积梗塞为主,合并有梗塞内渗血人数比例高于中经络。类中风患者的证型与梗塞部位相关,风眩患者梗塞部位多见于枕叶、侧脑室旁及半卵圆中心、小脑。4.中风患者病机以风痰瘀为基础,多发梗塞应考虑“火”“痰”因素,大面积梗塞考虑“风”“火”“痰”,渗血考虑存在“风”证。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7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明道;;类中风[J];辽宁中医;1979年02期
2 彭典典;;类中风[J];湖南中医杂志;1987年05期
3 王书法;类中风中标本转化论[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4 郭蓉娟,王永炎;类中风研究(Ⅰ)——类中风新概念的提出[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5 郭蓉娟,梁宝华,任占利,王弘午,吴燕,解庆凡,张秀娟,王永炎,王顺道;类中风研究(Ⅱ)——类中风主症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6 郭蓉娟,梁宝华,解庆凡,张秀娟,王永炎,王顺道;585例类中风临床资料分析[J];中国医药学报;1999年03期
7 郭蓉娟,王建华,解庆凡,张秀娟,王永炎,王顺道;类中风研究(Ⅲ)——类中风病类诊断方案及临床验证[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8 ,
本文编号:12313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23135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