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伤寒论》八纲辨证量化思维的方证解析

发布时间:2017-12-02 09:10

  本文关键词:《伤寒论》八纲辨证量化思维的方证解析


  更多相关文章: 八纲辨证 方证 量化


【摘要】:通过对《伤寒论》方证的归纳分析与整理,从脏腑表里辨病位、寒热虚实辨病性、证候演变辨病势、脉证合参辨预后,这4个方面来探析仲景辨证的量化思维,理解其所蕴含的辨证论治的精准化和规范化内涵,以期对临床实践有所启示。
【作者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基金】: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编号:YETP0789) 北京中医药大学创新团队项目(编号:2011-CXTD-04)
【分类号】:R222.2
【正文快照】: 六经辨证是基于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生理功能,动态观察病情变化,以明疾病之所在,证候之进退,邪正之盛衰等,从而厘定治则治法与遣方用药的辨治体系,其辨证必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气血等及其相互转化。临证时若能掌握六经病的证候特征及其发展演变,明辨病性、病位、病势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天星;;《伤寒论》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解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2年09期

2 邢玉瑞;;中医辨证思维之病势分析[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邢玉瑞;;中医辨证思维之病性分析[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刘渡舟;“经方”溯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5 刘渡舟;方证相对论[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树元;柴可夫;;经方临床疗效的制约因素及应对策略[J];中医杂志;2016年20期

2 曹灵修;张林;;方证关系研究思路[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年08期

3 韩旭;郑丰杰;;探讨《伤寒论》经义临证发挥[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年06期

4 卢薇;王珏;章正祥;朱红;;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促进老年缺血性中风患者胃肠蠕动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6年14期

5 杨韬;钟小雪;何庆勇;;何庆勇副教授应用薏苡附子散治疗胸痹心痛的思想初探[J];中国中医急症;2016年05期

6 司振阳;;以方证相对论指导桂枝汤类方的运用[J];中国中医急症;2016年05期

7 林树元;许家栋;柴可夫;;基于聚类分析的经方类方衍化规律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年05期

8 刁人政;;《伤寒论》脉浮辨析[J];江苏中医药;2016年02期

9 杨坤杰;黄敏;唐仕欢;;藤黄健骨片“病证-方药-效应”关联性分析[J];中医学报;2016年01期

10 郑丰杰;;从方证相应与方-证要素对应谈经方临床应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年10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建辉;《伤寒论》辨证论治重“势”[J];新疆中医药;2003年04期

2 张喜德,邢玉瑞;中医顺势治疗的临床应用[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永峗;黄煌;;方证研究的基本问题[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08期

2 英洪友;张凌凌;朱邦贤;;关于方证研究的思考[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年10期

3 熊兴江;王阶;王师菡;何庆勇;汤艳莉;付莹坤;;方证对应理论研究概况[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年12期

4 刘丽梅;王瑞海;陈琳;柏冬;牛燕梅;;方证现代研究中的有关概念浅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年12期

5 张业;谢鸣;;中医方证关系研究的新思考[J];中医杂志;2011年03期

6 刘凌云;谭胜国;黄仁伦;;方证相应思想对拓展临床诊疗思维的意义探讨[J];中医药导报;2011年03期

7 杨江萍;谢鸣;;“方证关系论”辨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8 戴红;赵厚睿;;方证学研究命题的相关术语辨析[J];中医学报;2012年09期

9 管仕伟;陈雪功;董昌武;周雪梅;王建青;张红梅;;从历史文化背景探讨方证内涵演变[J];中医杂志;2013年08期

10 林坚;试论中医学方证相应观[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付;;经方药症方证[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中医方证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司富春;;方证研究的意义和方法[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中医方证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张业;;关于中医方证关系研究的思考[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届中医方证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龚新全;;结合临床谈谈方证对应[A];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方证对应的诊断学基础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聂惠民;;方证相应论系列研究——从苓桂剂方证研究论述[A];仲景医学求真(续一)——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严石林;陈为;赵琼;于宏波;鲁法庭;;方证辨证临床运用评述[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贾春华;;方证相应研究[A];仲景医学求真(续三)[C];2009年

8 秦忠;;方证对应的诊断学基础研究[A];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方证对应的诊断学基础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王阶;张兰凤;王永炎;;方证对应理论源流及临床研究[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0 王阶;熊兴江;何庆勇;王师菡;;方证对应内涵及原则探讨[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海霞;专家认为:中医方证研究应注重成果转化[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2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主任 北京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冯学功;方证对应彰显疗效[N];健康报;2013年

3 记者 海霞;加强方证研究寻找中医创新突破点[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4 贾春华 王永炎;“方证论治系统”理论框架[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5 湖北中医学院 赵厚睿;方证辨证≠方证对应[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6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熊兴江;辨方证不同于辨证[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7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张文选;辨方证是高层次的辨证方法[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8 胡希恕名家研究室 冯世纶;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9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鲍艳举 花宝金;避免误区 方证对应才能更有效[N];健康报;2013年

10 王 付;药症可变性与方证不变性[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燕清;老年性痴呆同病异证方证相应的生物学机制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年

2 窦志芳;基于五苓散“方证相应”研究的津液代谢藏象学基础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3 王师菡;病证结合方证对应模式干预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及生物学基础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年

4 孙晓伟;不稳定性心绞痛方证对应及证候动态变化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李童;痛经方证相应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林素琴;台湾医家朱木通学术思想和方证辨证临床经验整理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7 孛立甲;利用MYSQL数据库探讨相关眼底病方证沿革规律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王涛;基于医案统计分析的六味地黄丸(汤)及其类方证治分类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徐俊峰;缺血性中风证候组合规律及方证相应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亮;基于方证对应理论的《温病条辨》风温方证的量化分析初探[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2 谢得慧;从气的开阖消长探讨经方辨治常见消化道症状的规律[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朱梦龙;眩晕方证辨证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吕永峗;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现代方证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5年

5 吴依娜;祛痰法中方证关系的相关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6 韩佩玉;“症—证”关联的方证判别规则及模式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年

7 熊兴江;方证对应理论及其在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中的运用[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年

8 李认书;“方证相应”的数据挖掘方法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2年

9 朱金妹;原发性高血压方证对应的临床调查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10 邹圣容;基于方证的症状与证素关系的量化分析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443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2443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8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