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化痰通腑法对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患者证候演变及皮质醇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2-04 16:14

  本文关键词:化痰通腑法对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患者证候演变及皮质醇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化痰通腑法 急性缺血性中风 皮质醇 痰热腑实证


【摘要】:背景:中医在治疗中风病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病因分析和分期辨证施治方面有独到见解。王永炎院士在临床观察中发现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的普遍存在性,总结出以星蒌承气汤为代表方的化痰通腑特色治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良好的近远期疗效。目的:以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星蒌承气汤或西医通便干预治疗。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相关量表评分探讨以星萎承气汤为代表方的化痰通腑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证候演变规律和疗效特点,通过对比分析实验室指标血清皮质醇的水平变化,试探究该法在改善急性缺血性中风神经内分泌紊乱方面的疗效机制。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患者48例,根据随机对照表以2:1的比例分为2组,治疗组33例,对照组15例。治疗组给予星篓承气汤口服,对照组给予开塞露灌肠或杜密克口服处理;疗程以腑气通下为度,为5±2天。治疗期间根据病情给予抗血小板、降脂稳斑、神经保护、改善循环等常规治疗及基础疾病的规范处理。治疗期间每日观察病情变化,记录症状、体征变化。入组当天及腑气通下后分别记录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中风病类诊断积分、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积分、痰热腑实证积分及血清皮质醇水平,并对安全性指标进行检测。采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量表评分方面,两组患者的《中风病痰热腑实证候评价量表》积分、NIHSS积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中风病类诊断积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而量表评分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证候要素演变方面,对照组内火、血瘀证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治疗组内风、内火、痰湿、血瘀、气虚、阴虚证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前后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在改善“痰湿”证方面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其余证候要素组间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组的总体有效率为75.8%,对照组的总体有效率为73.3%,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对治疗前后皮质醇水平进行组内比较和组间比较,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仅有3例患者的皮质醇水平超过正常值上限,经过治疗后均恢复正常,NIHSS积分也相应下降。治疗前有1例患者皮质醇水平正常,经治疗后皮质醇水平高于正常值上限,其中风病类诊断积分也上升。治疗组中,治疗前皮质醇偏低的14例患者在治疗后出现皮质醇水平上升,逐渐靠近或恢复正常值范围,并伴随着NIHSS积分或中风病类诊断积分的改善,在对照组中有7例患者出现了上述情况。并未见到治疗前皮质醇水平与证候要素、NIHSS积分、痰热腑实证积分的直线关系。结论:(1)化痰通腑法能有效改善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候、缓解中风病情、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2)化痰通腑法能明显改善中风急性期内风、内火、痰湿、血瘀等实证证候要素和气虚、阴虚等虚证证候要素,能起到以通为补的双重功效。化痰通腑法改善痰湿证的疗效明显优于西医常规通便疗法。(3)化痰通腑法治疗后,治疗组中14例患者的皮质醇水平接近或恢复正常值范围,据此推测化痰通腑法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皮质醇紊乱状态可能存在调控作用,使偏离正常范围的皮质醇水平趋于正常,此假说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验证。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5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丽娟;中西两法治疗中风[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3年14期

2 卢明;杜宝新;陈红霞;杜侃;欧爱华;黄培新;黄燕;;出血中风急性期阳类证与阴类证动态变化分析[J];江苏中医药;2008年08期

3 曲晓燕;;谨防中风[J];世界博览;1994年05期

4 马会杰,吕峙贤;中风并发癫痫的观察与护理[J];黑龙江护理杂志;2000年05期

5 楚海波,樊荣华,李铁伟;浅谈目前中风康复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2年01期

6 黄绍宽,林俩宏,张琦;老年人中风急性期体温、血压的变化与康复效果的关系[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年04期

7 薛必贞;中风急性期证治要点[J];山西中医;2004年01期

8 祝玉清,钱爱云,杨俊红;大黄在中风急性期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年08期

9 李继英;中风急性期治疗体会[J];江苏中医药;2004年10期

10 郭效梅,胡雪梅;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急性期4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4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培新;杜宝新;黄燕;杜侃;卢明;;出血中风急性期阳类证、阴类证证候动态变化分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神经病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6年

2 徐健众;;中风诊治禁忌浅谈[A];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组;黄培新;黄燕;杜宝新;卢明;;出血中风急性期综合救治方案建立的思路与方法[A];2005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4 邵忠球;;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A];中国中医药学会建会20周年学术年会专辑(下)[C];1999年

5 黄培新;黄燕;卢明;杜宝新;刘茂才;;605例出血中风发病时阴阳类证辨证属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6 杨丽霞;丁红云;;硝黄颗粒剂灌肠治疗中风急性期便秘及护理[A];河南省第三届护理学术年会暨护士长管理培训班论文集[C];2008年

7 徐华;施海红;宋娟;;中风急性期的中医康复循证护理研究[A];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社区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8 陈汝兴;;中风急性期临床观察要点及其对病情评估的意义[A];2000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9 刘臣;李延华;韩盾;李风仙;高鹏翔;;中风并发口干23例证治[A];全国中医药科研与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张志钧;张刚;;以虫类药为主治疗中风及其后遗症的应用与研究[A];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卫;“中风”正向年轻人走来[N];中国矿业报;2002年

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主任医师 吴永全;房颤中风风险您打几分?[N];健康时报;2014年

3 朱明;中风用药原则[N];医药经济报;2003年

4 文广;引发中风因素是什么?[N];医药经济报;2002年

5 湖北省襄樊市中医医院 李丽;中风康复在于早[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6 魏茫茫;中风急性期的辨证施护[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7 黄培新邋黄燕 梁伟雄 卢明 杜宝新 杜侃 指导:刘茂才 广东省中医院神经一科;出血中风急性期病机探讨[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8 梅禹;中风用药“三兼顾”[N];中国医药报;2003年

9 黎晓溪;配合医生助急性中风者度过危险[N];保健时报;2004年

10 杨六香;康复训练不是体育锻炼[N];中国医药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杜侃;出血中风急性期阳类证、阴类证辨证标准的初步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2 朱兴宝;pcDNA-NGIs免疫促进缺血性中风康复[D];昆明医学院;2005年

3 熊丽辉;基于系统科学理论的王永炎学术团队治疗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医案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振杰;涤痰通腑法治疗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王文婷;化痰通腑法对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患者证候演变及皮质醇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段素英;中风急性期血糖升高的中医证候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4 王昀;凉血通瘀方对中风急性期瘀热阻窍证的热象炎症相关指标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康滔;自拟四路开窍方合醒脑静治疗出血中风急性期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6 李开梅;中风急性期应用通络法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7 刘莹莹;通腑泄浊法在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的临床应用疗效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孙娟;头、体针联合治疗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叶华韵;电针结合Kegel运动治疗中风急性期排便障碍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孙亚男;“毒损脑络”证候变化及与白细胞血小板聚集在中风急性期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2515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2515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3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