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阳通督”针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疗效观察及对fMRI影响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升阳通督”针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疗效观察及对fMRI影响的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方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改善以及静息脑功能成像变化,从而探讨“升阳通督”针法对中风的临床疗效以及针刺治疗中风的中枢机制。方法: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分为升阳通督针法组30例,醒脑开窍针法组30例和基础治疗组30例。升阳通督针法组采用基础治疗联合针刺治疗,针刺主穴取:人中,百会,风池,大椎,至阳,命门,通天,络却,天柱。配穴根据患者情况选取督脉穴位及背俞穴。醒脑开窍针法组采用基础治疗联合针刺治疗,针刺主穴取: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配穴:风池,完骨,翳风,合谷,上廉泉,金津,玉液,丘墟。基础治疗组仅给予基础治疗,未予针刺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4天后观察Barthel评定量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等疗效指标并采集治疗前后受试者f MRI(功能磁共振成像)图像,最后对观察指标进行处理分析。结果:(1)三组受试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简化Fugl-Meyer评分比较,P0.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2)升阳通督组与醒脑开窍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简化Fugl-Meyer评分变化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升阳通督组与基础治疗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简化Fugl-Meyer评分变化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醒脑开窍组与基础治疗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简化Fugl-Meyer评分变化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升阳通督组治疗前后Reho变化存在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在差异的区域如主要有屏状核、顶下小叶、顶上小叶、额上回、中央前回、额内侧回。(6)醒脑开窍组治疗前后Reho变化存在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在差异的区域主要有屏状核、壳核、顶下小叶、额上回、中央前回。(7)基础治疗组治疗前后Reho变化存在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在差异的区域主要有辅助运动区、中央前回、额下回、壳核、颞叶。结论:本研究表明针刺治疗联合基础治疗对改善中风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临床疗效优于基础治疗。“升阳通督”针法在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肢体功能方面疗效显著。研究结果显示“升阳通督”针法与“醒脑开窍”针法在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肢体功能方面疗效相当。针刺可引起屏状核、额上回、顶下小叶以及中央前回Re Ho的变化,这可能是针刺治疗中风的中枢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中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惠杰;徐寅平;顾兆一;肖丁;;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105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年05期
2 李特;万钢;;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年10期
3 周玉梅;孙佳蕾;武平;;静息态fMRI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局部一致性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4年04期
4 陈姣;杨洁;唐宏智;杨明晓;李享;梁繁荣;;关于针刺疗效持续效应的探讨[J];中国针灸;2013年10期
5 谢西梅;武平;黄琳娜;安军明;杨运宽;;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ReHo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3年07期
6 方继良;王小玲;荣培晶;朱兵;;针刺脑效应fMRI国际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3年02期
7 Seung-Yeon Cho;Mia Kim;Jong Joo Sun;Geon-Ho Jahng;Hengjun J Kim;Seong-Uk Park;Woo-Sang Jung;Chang-Nam Ko;Jung-Mi Park;;A Comparison of Brain Activity between Healthy Subjects and Stroke Patients on fMRI by Acupuncture Stimul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2013年04期
8 王永炎;谢颖桢;;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源流及发展(一)——历史源流、证候病机及临床应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3年01期
9 闫启明;张立颖;;眼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2年12期
10 徐彦龙;高靓;石磊;李晶;刘维红;杜元灏;;针刺调节脑梗死大鼠脑血管平滑肌CaP、CaD变化的实验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2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薛媛;付玮;;头电针治疗中风临床研究[A];全国针灸临床适宜技术推广研讨会暨甘肃省针灸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汤加利;;水针治疗中风中经络的临床观察[A];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3 刘波;;静息脑功能成像技术在中西医结合中的应用[A];第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与诊断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少婷(Chan Siu Ting);中医中风渊源刍议[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2 阚保红;基于脑梗死中医全程适时干预方案的实施过程评价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3 崔方圆;偏瘫肢体运动与针刺阳陵泉穴的fMRI和DTI成像在脑功能重塑中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赵雯典;静息态fMRI的图像处理与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2 曾晓清;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中枢活性的影响—局部一致性的分析[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年
3 陈华;基于fMRI数据分析的外关穴特异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4 卢晓清;针刺结合康复对缺血性中风后足踝功能改变的脑fMRI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625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262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