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证候特点研究分析
本文关键词: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证候特点研究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痛风性关节炎(痛风) 辨证分型 临床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人经济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性关节炎在我国的发病率也随之曰渐升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之一。现代医学对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主要以缓解急性期的疼痛及对症治疗为主,而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中医药对于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效果显著,并且价格相对较低廉,且副作用少,安全性高。但目前针对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辨证及其论治仍缺乏规范的标准。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的调查研究,收集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相关情况,主要包括其性别、年龄、发病气节等基本信息,白细胞计数、血尿酸、血沉、CRP等西医相关指标,中医四诊的相关资料等,探究其中医症状分布规律,明确其辨证分型,并在其基础上对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症候特点等进行评估和研究,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提供中医临床依据,以便于更好的服务临床。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的方法,根据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症状,设计中医证候信息采集表,并收集广东省中医院2012年至2015年住院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相关资料,完成调查表的填写。然后按统计学的要求建立信息数据库并完成数据录入及核对,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X2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证候特点进行总结。结果:1.本研究对203名患者进行分析统计,男女比例约为4.49:1。病人的年龄在23-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21±16.200岁,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1-80岁之间。患者多于冬春、春夏季节交替及严寒气候中发病。2.患者最常出现的中医临床症状分别是关节的疼痛、红肿及发热、以口干、口渴、身困倦怠、小便频数、便秘、纳食减少等,舌脉象以舌暗红,舌底络脉迂曲,苔黄腻,脉弦滑、脉滑或脉弦最为多见。3.中医证型主要分为湿热蕴结、脾虚湿瘀、瘀热阻滞、肝肾阴虚,湿热蕴结证出现的频率最高,占38.42%,为痛风的主要证型。各个证型所占比例如下:湿热蕴结脾虚湿瘀瘀热阻滞肝肾阴虚。4.在203名患者中,完善关节X线检查的患者为153例,检查结果显示符合痛风性关节炎改变的有52例,占总人数的25.62%。根据患者血尿酸均值排序可见湿热蕴结证血尿酸水平最高,其次分别为脾虚湿瘀证、瘀热阻滞证、肝肾阴虚证。湿热蕴结证的白细胞水平较其他证型高,肝肾阴虚证白细胞水平最低。在不同证型中,ESR及hs-CRP也各不相同,瘀热阻滞证中ESR及hs-CRP平均值均为最高,而在肝肾阴虚证中ESR及hs-CRP平均值均为最低。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证型白细胞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可见不同证型白细胞水平存在差异,而不同证型血尿酸、ESR、CRP之间联系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痛风患者中较常见的症状有关节疼痛、红肿及发热、以口干、口渴、身困倦怠、小便频数、便秘、纳食减少等,较常见舌脉象有舌暗红,舌底络脉迂曲,苔黄腻,脉弦滑、脉滑或脉弦。中医证型主要分为湿热蕴结、脾虚湿瘀、瘀热阻滞、肝肾阴虚,湿热蕴结证出现的频率最高,湿热蕴结证为痛风的主要证型之一,提示本病患者多以湿热为主。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证型白细胞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而不同证型血尿酸、ESR、CRP之间联系无明显差异。本研究初步明确了中医证候特点,为痛风的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了依据,但其精确性及科学性仍有待验证。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荣晓华;痛风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2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0年07期
2 房满庭,张安林;上中下通用痛风汤为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0例[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5期
3 张持;中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8例[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4 王建祥;中药内服与外洗治疗痛风性关节炎116例[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5 莫少庸;辨治慢性痛风性关节炎44例疗效观察[J];现代康复;2000年07期
6 包广勤,童经陆;针药加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63例[J];现代康复;2000年09期
7 张连增,陈振伟,许正一;秦蚕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20例[J];中医药学报;2000年03期
8 兰玛;痛风汤内服配合芦荟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6例[J];四川中医;2001年09期
9 钱轶梅,胡学文;痛风性关节炎7例误诊分析[J];西安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10 曹洪国;23例痛风性关节炎临床及误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少锋;;通滞苏润江胶囊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A];全国第八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刘晓玉;;痛风性关节炎病人86例的护理对策[A];重庆市中医药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任潞雪;张凤山;李英楠;王晓东;杨敏;;痛风性关节炎的误诊分析及治疗进展[A];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4 熊焰;徐萍;张育红;;28例痛风性关节炎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全国风湿病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3年
5 郑国伟;林奕芬;陈少如;;消痛祛风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A];第三届海峡两岸中西医结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赵爱民;栾明义;田海鑫;;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A];第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吕忠文;何颖Y,
本文编号:12671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267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