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脑fMRI评价平衡针灸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镇痛效应
本文关键词:基于脑fMRI评价平衡针灸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镇痛效应
更多相关文章: 无先兆偏头痛 功能磁共振 疗效评价 平衡针 针刺 随机对照
【摘要】:背景:偏头痛作为多首发于青春期、对生活质量影响很大的临床常见慢性疾患,其女性年患病率为3.3%~32.6%,男性为0.7%~16.1%[1],并与脑卒中、冠心病的发作有关,还可与抑郁、焦虑、癫痫等疾病共患,但其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释清楚。目前治疗手段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其中药物主要有曲坦类、非甾体类及镇静剂等,具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针灸作为一种对痛症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的非药物干预手段,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平衡针灸学是一门有别于传统针灸学的现代针灸学,结合了传统医学的心神调控学说及现代医学神经调控学说的精髓,主要是通过针刺刺激人体神经这一信息通路,实现对机体能量物质分配、再调整,突出人体的自我调节平衡作用,目前对多种疾病的治疗疗效上得到了临床实践的证明,特别是痛症方面。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作为一种新型技术,与任务相关功能磁共振成像相比,更适合对复杂脑功能的分析。因此,本研究将评估平衡针灸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同时客观地揭示平衡针灸疗效发挥的科学实质,进而为探讨该疗法的中枢机制提供基础。目的:本研究通过平衡针灸分别针刺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头痛穴及相应的假穴位,评估平衡针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并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技术,观察平衡针效应在无先兆偏头痛患者中的脑功能改变,为平衡针治疗痛症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采用盲法、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共纳入无先兆偏头痛患者40例,首先进行4周的基线观察,之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20例,治疗组干预措施是平衡针灸针刺患者头痛穴,对照组则采用针刺假穴位治疗;同时对受试者、资料采集者、数据处理者三方面实施盲法,分别在干预前、4周治疗结束时及结束治疗4周后这3个时间点,对受试者的疼痛程度、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在针刺干预前、针刺即刻以及4周的针刺干预后,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并采用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 ReHo)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视觉模拟疼痛评分(Pain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干预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4周干预期和4周随访期的VAS评分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Migraine-specific Questionnaire, MSQ)评分针刺无先兆偏头痛受试者,干预期和随访期中治疗组的MSQ功能受限领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SQ功能障碍领域方面,治疗组评分在干预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期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MSQ情绪领域方面,治疗组在干预期和随访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1)治疗组fMRI数据分析显示,针刺干预即刻与针刺干预前对比,ReHo值增高的脑区有右前扣带回、额内侧回、额上回、小脑山顶、脑岛、腹后内侧核,左小脑扁桃体;ReHo值减低的脑区有右脑桥、后扣带回,左中央前回、额上回、腹后外侧核、海马。(2)治疗组fMRI数据分析显示,针刺干预4周后与针刺干预前对比,ReHo值增高的脑区有前扣带回、中央前回、眶额上回、腹外侧核、脑岛、腹后内侧核、顶下小叶,左前扣带回、脑桥、小脑扁桃体、眶额下回;ReHo值减低的脑区有右脑桥、中央后回、腹后外侧核、后扣带回,左中央前回、后扣带回、海马。(3)对照组fMRI数据分析显示,针刺干预即刻与针刺干预前对比,ReHo值增高的脑区有右颞下回、颞中回、前扣带回、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左前扣带回、楔前叶、角回;ReHo值减低的脑区有右腹后内侧核、腹外侧核,左枕下回、豆状核。(4)对照组fMRI数据分析显示,针刺干预4周后与针刺干预前对比,ReHo值增高的脑区有右舌回,左楔前叶、前扣带回、枕下回;ReHo值减低的脑区有左腹后外侧核。结论:1.结合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组间比较,本研究初步证实了平衡针对治疗无先兆偏头痛具有一定的镇痛效果。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本研究提示平衡针灸在改善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功能受限和功能障碍方面具有一定效果,未发现在改善情绪方面的作用。综上,平衡针灸对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具有明显效果,特别是减轻疼痛方面,结合其本身安全、简便、廉价的特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2.平衡针灸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中枢作用过程中,痛觉的外侧传导系统和内侧传导系统参与其中,以边缘系统为主的多个脑功能区互相作用;同时,平衡针灸的镇痛作用具有累积效应。由于研究的局限性和中枢系统的复杂性,仅能从中对平衡针灸镇痛效应可能的中枢作用机制做出大胆推论。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玉华;孟凡欣;;平衡针灸治疗失眠症106例[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2 卞新颜;孟凡欣;王淑丽;柳波;;平衡针灸治疗疝气49例[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3 张艳梅;;平衡针灸治疗痛症576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0年04期
4 谢平畅;梁蕴瑜;覃小兰;;平衡针灸治疗眩晕200例疗效总结[J];临床医学工程;2011年08期
5 吴世通;;平衡针灸治疗前列腺炎36例[J];工企医刊;2012年04期
6 周江波;;9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平衡针灸治疗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年25期
7 李晓强;王玉萍;张银川;;平衡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儿童遗尿21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3年01期
8 王文远;马忠立;郑欣杰;毛效军;张利芳;宋玉华;覃小兰;;平衡针灸对2型糖尿病血脂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年02期
9 苗同贺;;平衡针灸配合推拿治疗肩周炎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年02期
10 吴晓娟;杨丽;;平衡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5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银川;杨双娥;马红;;平衡针灸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0年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黄彬城;陈秀华;奎瑜;;平衡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5例的临床疗效观察[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宋玉华;宋艾云;孟凡欣;卞新颖;王文远;;平衡针灸快速镇痛626例临床疗效观察[A];中国针灸学会第八届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张利芳;毛效军;王文远;;平衡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腰腿痛160例[A];中国针灸学会第八届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焦彦超;王文远;;平衡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0例临床观察[A];中国针灸学会第八届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王文远;马忠立;郑欣杰;毛效军;张利芳;宋玉华;;平衡针灸治疗Ⅱ型糖尿病血糖尿糖血脂指标观察[A];第四次全国民间传统诊疗技术与验方整理研究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7 黄彬城;陈秀华;奎瑜;;平衡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5例的临床疗效观察[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全国脑卒中及脊柱相关性疾病非药物诊疗技术培训班论文集[C];2011年
8 韩庚华;王文远;;平衡针灸治疗颈椎病42例[A];中国针灸学会第八届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马忠立;高林豫;温瑰隽;万凤伟;马巍;安英;王文远;;平衡针灸治疗复合性老年病[A];第四次全国民间传统诊疗技术与验方整理研究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张淑琴;侯亚俊;王文远;;平衡针灸为主治疗膝骨关节病120例[A];中国针灸学会第八届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谢文源;基于脑fMRI评价平衡针灸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镇痛效应[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欧阳孔权;平衡针灸治疗输尿管支架管置入术后腰痛的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3 林书洲;平衡针灸治疗血液透析过程中高血压的短期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贺文彦;平衡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周宜静;平衡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925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292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