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肾功能生化指标与预后及中医证候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肾功能生化指标与预后及中医证候的关系
更多相关文章: 慢性心力衰竭 肾功能 心肾综合征 预后 中医证候要素
【摘要】:背景慢性心力衰竭(CHF, chronic heart failure)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各种心脏疾病发生都有可能向此病证转归并导致死亡。尽管本病复杂多变,但是总的归为各种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最终影响心室充盈和射血能力。目前,心肾综合征的研究有一定成果,2型心肾综合征正是由慢性心脏病导致肾功能损伤。因此,我们通过回顾性研究,使用计算机数据库及统计软件,对既往符合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病人的资料进行数据分析。目的探讨肾功能生指标对慢性心衰患者的预后的价值及同中医证素的关系。方法选取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病案资料378例,均明确诊断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时间区间2006年1月至2014年6月。收集患者住院病历资料,使用Excel将患者资料制作数据库。并进行长期的门诊或电话随访,获取终点事件。将Excel数据库导入SPSS软件中,进行ROC曲线求取切值,Kaplan-meier生存曲线,Spearman相关性分析等统计工作。结果1.经ROC曲线获取切值,分组进行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1)血清肌酐结果显示,血清肌酐与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05,P=0.0010.01,做散点图,取最合适的两点,分三组,第一、二组曲线明显高于第三组曲线,Log-rank=13.337,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eGFR的ROC曲线面积为0.4620.05,eGFR与预后之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3)血清尿素氮结果显示,血清尿素氮与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78,P0.01,第一组曲线明显高于第二组曲线,Log-rank=33.160, 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血清尿酸结果显示,血清尿酸与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568,P=0.033,第一组曲线明显高于第二组曲线,Log-rank=13.369, 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Spearman相关结果(1)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血清尿酸与预后相关结果1)血清肌酐与死亡的相关系数是0.164,P=0.0010.01,具有统计学意义;2)血清尿素氮与死亡的相关系数是0.277,p=0.00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3)血尿酸与死亡的相关系数是0.120,p=0.0210.05,具有统计学意义;4) eGFR与纳入患者预后无显著相关性。(2)肾功能生化指标与心功能指标相关结果1)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血清尿酸与N-proBNP呈正相关血清肌酐与死亡的相关系数是0.195,P=0.001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清尿素氮与死亡的相关系数是0.430,p=0.00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血尿酸与死亡的相关系数是0.289,p=0.000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 eGFR与N-proBNP无显著相关性。3)血清尿素氮、血清尿酸、eGFR与LVEF呈负相关血清尿素氮与LVEF相关系数是-0.134,p=0.010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清尿酸与LVEF相关系数是-0.183,p=0.00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eGFR与LVEF相关系数是-0.143,p=0.0060.01,具有统计学意义。(3)肾功能生活指标与中医证素相关结果1)单证素分析与预后结果,气虚或阳虚与死亡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73,P=0.001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血清尿酸与阳虚证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37,P=0.011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 eGFR与气虚证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10,P=0.0320.05,具有统计学意义;4)血清肌酐、血清尿酸与气虚或阳虚证呈正相关,血清肌酐的相关系数分为0.135,P=0.0090.01,血清尿酸的相关系数为0.148,P=0.0040.01,具有统计学意义。eGFR与气虚或阳虚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33,P=0.009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HF患者肾功能水平对于预后具有一定影响,在常用肾功能评价指标中,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血清尿酸对于预后影响更显著,可以作为临床评价CRS状态的指标。气虚证与不良预后正相关,血清尿酸与阳虚证正相关,eGFR与气虚(或阳虚)负相关,血清肌酐、血清尿酸与气虚或阳虚证呈正相关,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小野;王左原;邹世洁;;中医证候体系形式的重新建构[J];医学与哲学;1993年04期
2 胥桂生;试论中医证候命名规范化的标准[J];甘肃中医;2000年02期
3 胥桂生;试论中医证候命名规范化的标准[J];中医文献杂志;2000年02期
4 朱泉;中医证候机理研究思路的反思[J];现代医药卫生;2005年20期
5 王志强,谢桂权,刘建博,李文英;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医证候标准化研究现状[J];中医药通报;2005年01期
6 臧敏;庾慧;;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证候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年03期
7 刘家强;江津河;;中医证候与基因组整体[J];中医药学刊;2006年05期
8 龚燕冰;倪青;王永炎;;中医证候研究的现代方法学述评(二)——中医证候的量化及数理统计方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9 杨小波;梁兆晖;罗云坚;陈玲;;支持向量机算法在中医证候信息分类中的应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年01期
10 吴秀艳;王天芳;赵燕;于春光;李志更;王庆国;;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的几个关键环节[J];中医杂志;2007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刚;赵静;林凌;;浅谈中医证候定量化[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素云;王明航;李建生;赵焕东;余学庆;;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A];睡眠研究:传统与现代——第四届全国中医睡眠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罗翌;严夏;李际强;李俊;方志坚;华荣;;250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者中医证候分析[A];中医药优秀论文选(下)[C];2009年
4 梁逸强;王佑华;周端;;心脑血管相关疾病中医证候与基因多态性相关性的研究进展[A];第十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暨第五次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郭健;徐国兴;;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证候规律研究[A];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会议暨第五届海峡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仝小林;赵东;段军;张志远;华传金;张斌;周水平;陈晓光;黄力;杜金行;李海聪;赵天豫;李爱国;;肺毒疫临床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初探[A];中医药防治SARS学术交流专辑[C];2003年
7 李建生;余学庆;李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与中医证候的关系[A];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呼吸病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一)[C];2004年
8 林宇;王侃;胡佳心;林冬群;陈晓伟;阮新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中医证候定量化研究初探[A];全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研究新进展学习班暨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医学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过建春;方兴刚;李春青;王宇芳;石伟珍;;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医证候及证素分布规律研究[A];全国第4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10 李梢;;中医证候与分子网络调节机制的可能关联[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山东滨州医学院中医证候研究中心 孙喜灵;利用现代数学模型破解中医证候[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2 湖南中医药大学 何清湖 周兴;应做到“三统一”[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3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中医证候现代研究简述[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4 罗 翌 严 夏 李际强 李 俊 方志坚 华 荣;2502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者中医证候分析[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5 刘书云;流行性感冒常见中医证候类型[N];中国医药报;2010年
6 罗翌 严夏 李际强 李俊 方志坚 华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者[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7 董昌武 高尔鑫;易感基因多态性与EH中医证候实质[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8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田金洲;中医治疗老年性痴呆展望[N];上海中医药报;2001年
9 李天舒;艾滋病中西医“参照字典”一目了然[N];健康报;2008年
10 罗佳波 贺丰 殷平善;中药传统技术的现代研究与保护[N];中国医药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学忠;艾滋病中医证候的统计建模研究[D];郑州大学;2008年
2 张万方;艾滋病中医证候及生存质量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余学庆;基于智能计算的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诊断方法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4 孙贵香;冠心病中医证候数据库系统的构建及其BP神经网络模型的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8年
5 潘毅;心理应激人群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常见证型计量诊断的初步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6 刘进娜;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中医证候演变及中药干预的方证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7 王娟;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生物学诊断模式及代谢组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冯丽;血液病患者社会心理特征与中医证候的相关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9 史琦;基于数据挖掘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候识别规律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10 林士毅;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候规律及与微观指标相关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明慧;卒中相关性肺炎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分析[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居睿;毒品成瘾中医证候PRO量表的条目筛选和考核[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李茜;中晚期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候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王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TOAST分型与中医证候关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5 黄巍;慢性心力衰竭肾功能生化指标与预后及中医证候的关系[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6 樊然然;IgA肾病牛津病理分型与中医证候及辨证论治关联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7 詹广浩;BMI与IgA肾病中医证候及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8 石金艳;Leber视神经萎缩(LHON)视力预后随访及中医证候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9 付冬梅;丹红注射液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血瘀证)患者在中医证候方面的临床疗效[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10 孟丽红;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候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相关性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2943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294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