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虫类药复方干预颈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1 09:34

  本文关键词:虫类药复方干预颈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研究 出处:《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虫类药复方 颈动脉粥样硬化 易损斑块 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虫类药复方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临床干预疗效,探讨中医药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临床效果和作用机理,为提高中医药在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的重要性提供依据,并为进一步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二级预防提供临床研究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方法,纳入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经颈动脉彩超确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病人90例,采用按患者自愿分组法,将其分为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两组,其中对照组用药为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组加用虫类药复方颗粒口服,共治疗90天,并随访180天。主要结局指标治疗90天后,颈动脉IMT、 Crouse积分和斑块面积、颈动脉易损斑块数目和血脂的变化。次要疗效结局指标为治疗和随访期间,有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结果:本研究共筛选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颈动脉易损斑块病人103例,其中9例因为联系不上而脱落,2例因为不良反应(1例出现头面部皮肤过敏,1例因为出现眼睛肿胀)而终止试验,1例因为拒绝服药而退出,1例因不符合纳入而剔除。最终90例完成研究,没有终点事件,没有死亡。1、疗效方面:A组治疗后IMT、斑块积分和斑块面积同治疗前比较有所好转,B组治疗后IMT、斑块积分和斑块面积同治疗前比较未见有好转,但是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A组在减少IMT、斑块积分和斑块面积方面均优于B组,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血脂TC、 TG、 LDL均下降,HDL均升高,其中B组治疗前后LDL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HDL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A组在降低TG方面优于对照组,有明显的差异(P0.05)。而B组在降低TC、 LDL,升高HDL方面作用则优于A组(P0.05)。2、安全性方面:两组肝功能、肾功能、心酶比较,结果提示两组安全性方面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虫类药复方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在观察周期内未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未出现心肝肾功能损害,仅有轻度过敏反应,发生率为10%。2.虫类药复方在减少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和斑块面积方面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与阿托伐他汀钙片作用机制不同。本研究为中医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可海霞;贾银明;;易损斑块标志物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2 曾秋棠;毛晓波;;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与干预[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9年05期

3 杨跃进;易损斑块的检测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预防[J];中国循环杂志;2003年04期

4 姚荣国;孙宇;;易损斑块的标志物——妊娠相关蛋白-A[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6年01期

5 韩玉龙;光雪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易损斑块检测进展[J];医学综述;2006年08期

6 孔令阁;;易损斑块的认识和检测[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年10期

7 李建平;刘厂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易损斑块检测新进展[J];社区医学杂志;2007年23期

8 朱雁洲;陈良龙;;易损斑块的诊断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8年01期

9 李苹;孙晓莉;;易损斑块的形成与干预策略[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8年04期

10 吴宗贵;;从易损斑块的研究难点看中西医结合防治之路[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运;;易损斑块检测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汇编[C];2009年

2 张文高;郑广娟;朱庆均;王显刚;张丹;张静;刘龙涛;吴敏;徐敏;李宁;;中西医结合防治易损斑块、易损血液的研究与思路[A];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3 陈曦;;冠脉易损斑块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吴同启;顾宁;陈志亮;黄成明;潘志伟;;宁心痛颗粒干预模型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机制研究[A];第十次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学术交流会暨第二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颁奖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张运;陈文强;张鹏飞;;易损斑块的研究现状[A];第八次全国动脉硬化性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胡思宁;房炎;于波;;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评价易损斑块阶段性特点[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杜廷海;;易损斑块、血栓形成的“热毒观”[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次血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8 贺芬芬;王文;;药物稳定易损斑块研究的进展[A];中国药理学会补益药药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人参及补益药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贺芬芬;王文;;药物稳定易损斑块研究的进展[A];中国成人医药教育论坛(4)[C];2011年

10 方圻;;易损斑块、易损血液、易损患者[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教授 陈韵岱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 林运 整理;易损斑块的识别与治疗[N];健康报;2008年

2 白毅;易损斑块——急性冠脉综合征研究的热点[N];中国医药报;2004年

3 刘燕玲;活血解毒有助稳定动脉易损斑块[N];健康报;2006年

4 ;易损斑块识别 冠心病研究热点[N];健康报;2011年

5 李洁尉 覃善萍;围歼“头号杀手”行动启动[N];广东科技报;2009年

6 记者 熊昌彪;中药稳定易损斑块研究获国际认同[N];中国医药报;2010年

7 泽雯;国家“973”计划立项关注影像诊断与疾病预警系统[N];中国医药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赵伟;联合测定炎症因子水平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相关性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凌博;高切高脂通过VEGF-VEGFR2信号通路调控血管新生参与动脉粥样易损斑块形成[D];重庆大学;2015年

3 李巧汶;易损斑块形成中白介素-18促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细胞凋亡的作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4 王双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易损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5 倪梅;易损斑块动物模型的构建和基因治疗稳定易损斑块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李清贤;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监测[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仲琳;应用基因和药物治疗稳定易损斑块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8 林清飞;短期大剂量他汀逆转兔易损斑块进展试验[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9 吴同启;宁心痛颗粒干预模型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荣明;虫类药复方干预颈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周慧;易损斑块血流动力学参数的CFD模拟和PIV实验[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3 王守亮;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诊断与治疗进展[D];蚌埠医学院;2015年

4 白万军;前列腺素E1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稳定作用及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刘国栋;胎盘生长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易损斑块的相关性[D];南昌大学;2009年

6 郑雪;前列腺素E1对兔易损斑块内出血和新生血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7 靳奇峰;妊娠相关蛋白-A对冠心病易损斑块预测价值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8 李志军;普罗布考治疗颈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4年

9 周小林;多源螺旋CT (MDCT)在冠脉易损斑块中的诊断价值[D];中南大学;2012年

10 齐天军;单核细胞趋化活性及趋化因子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不稳定的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155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3155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3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