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激灵治疗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本文关键词:肠激灵治疗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出处:《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目的: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具有独特的优势,本课题是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规范的随机、对照、盲法的临床研究方法以及公认的临床疗效指标,来进一步的验证和评价中药复方肠激灵颗粒治疗肝郁脾虚证IBS-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双盲的设计进行。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肝郁脾虚证IBS-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肠激灵颗治疗,对照组给予安慰剂颗粒治疗。研究分为观察期、治疗期和随访期,基线观察期为2周,治疗期为4周,随访期为3个月,治疗结束后进行随访,分为两个节点,治疗后第1个月和第3个月,观察指标包括IBS-SSS量表、IBS-QOL量表、HAMA量表、HAMD量表积分改变以及排便症状日记等。结果:总共有53例患者纳入了研究,其中治疗组为27例,对照组为26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既往史、服药史及过敏史等一般资料方面无差异,在IBS-SSS总分、IBS-QOL总分及各维度、排便相关症状评分及HAMA评分、HAMD评分等基线期无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在主要疗效指标和次要疗效指标两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如下:(一)主要疗效指标1.IBS-SSS各时点积分比较治疗组IBS-SSS总积分在基线期、用药后第4周、随访第1个月、随访第3个月时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对照组IBS-SSS总积分在基线期、用药后第4周、随访第1个月时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在随访第3个月时有所上升,两组相比,由组间效应的分析结果可知,F=12.606,P=0.001,说明两组患者的IBS-SSS评分有差异,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AR应答率比较治疗组的应答率为88.9%,对照组的应答率为42.3%,两组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中症状明显减轻者明显多于对照组。(二)次要疗效指标1.IBS-QOL积分比较两组IBS-QOL积分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在IBS-QOL总分、心境恶劣、行为障碍、健康担忧、进食逃避等维度方面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2.HAM积分和HAMD积分比较两组患者的HAMA积分和HAMD积分在治疗后均有所下降,但两组之间无差异。3.排便相关症状积分比较两组在排便次数、腹痛、大便性状、粘液便、排便急迫感及排便不尽感等五个方面的积分均有所降低,但在减少排便次数、改善大便性状和粘液便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IBS-SSS等级改善比较两组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81.48%,对照组的有效率为42.3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肠激灵治疗肝郁脾虚证IBS-D患者,能够显著降低患者IBS-SSS积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其中以心境恶劣、行为障碍、健康担忧、进食逃避等维度改善更明显,并且能减少排便次数、减少稀便和粘液便,临床应用时未发现明确的不良反应。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2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玉平;王天芳;薛晓琳;刘燕玲;何跃华;杜彩凤;李雪;;肝郁脾虚证的症状特点及辨证标准的现代文献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年02期
2 李晓红;杨力强;;肝郁脾虚证本质研究进展[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3 李享;彭美哲;王思玉;李帷;汪红兵;;肝郁脾虚证研究现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年11期
4 徐木林;;浅谈肝郁[J];湖北中医杂志;1979年01期
5 李家邦,王勇华;肝郁脾虚证患者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特征[J];湖南医学院学报;1985年01期
6 陈国桢;;肝郁脾虚证的本质探讨[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年12期
7 罗国钧,罗海琳;慢性肝病肝郁脾虚证的研究进展[J];山西中医;2001年03期
8 李德锋;徐陆周;周晓虹;;白石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年08期
9 宋云娟;;肝郁脾虚证的病理机制及临床治疗探讨[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年10期
10 韩秋艳;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建立[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享;汪红兵;张吉生;;肝郁脾虚证研究现状[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2年
2 费中明;;慢乙肝肝郁脾虚证与现代研究[A];第九次浙江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杨铮;;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的肝功能特征[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赵玉秋;陈国林;陈泽奇;;肝郁脾虚证临床流行病学调查[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5 杨铮;;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的肝功能特征[A];第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柳越冬;陶弘武;;优化治疗方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A];中医药中青年科技创新与成果展示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柳越冬;陶弘武;;优化治疗方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8 唐亚平;龚超奇;黄秋粤;李爱媛;戴芳;;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的研制[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中医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李玉波;马雪玲;武志黔;张文婷;郭淑贞;王伟;;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大鼠中枢及外周5-羟色胺的变化规律研究[A];第四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专辑[C];2013年
10 吴惠君;池晓玲;萧焕明;;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的研究近况[A];2012年(第3次)广东省肝脏病学会中医药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暨国家继续教育项目《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湖北省鄂州市中医医院肝病科 饶卉明;从肝郁论治肝病失眠[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群;慢性束缚应激肝郁脾虚证大鼠海马NMDAR/CaMKⅡ/Kalirin/Rac通路的改变及逍遥散的调节作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刘燕;肝郁脾虚证小鼠前额皮质星形胶质细胞功能变化及逍遥散的调节机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马庆宇;肝郁脾虚证大鼠下丘脑nesfatin-1-POMC/OT网络的变化及逍遥散的调节作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年
4 薛飞飞;基于数据挖掘的肝郁脾虚证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5 王玉杰;疏肝—健脾—疏肝健脾方与肝郁脾虚证相关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李艳彦;肝郁脾虚证的模型复制及相关方剂作用的生物学基础[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7 孙天琳;基于ASLEC及TSST的PMS与心理应激的相关性及发病机制初探[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8 李玉波;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学基础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9 崔海珍;基于代谢组学的亚健康肝郁脾虚证的证候特征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岳利峰;逍遥散对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海马和杏仁核AMPAR的调节机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秋实;平胃胶囊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观察及其对脑肠肽的影响[D];甘肃中医药大学(原名:甘肃中医学院);2015年
2 梁斌;和解止痛方治疗偏头痛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全俊;D-IBS与FD重叠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中药干预机制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4 严志yN;肝郁脾虚证模型小鼠下丘脑Apdin/APJ受体的变化及逍遥散的调节作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5 郭丽娟;平胃胶囊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肝郁脾虚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D];甘肃中医药大学;2016年
6 杨小婷;肝郁导致衰老的性别差异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6年
7 张召;疏肝运脾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D];河南中医药大学;2016年
8 许立珊;柴黄胃溃宁对胃溃疡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血清SOD及HIF-1α、LDH-A影响的实验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7年
9 郭红;肠激宁改善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身心症状及胃肠激素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年
10 郑欢;肠激灵治疗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13527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352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