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经取穴针刺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脑岛静息态功能调节作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 心绞痛 针刺 自主神经系统 脑岛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出处:《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目的本研究以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健康受试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以在中枢自主神经功能调节中具有关键作用的脑岛为切入点,探讨疾病与健康状态下脑岛自发神经活动和功能网络变化的差异,以及针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对脑岛功能的部分调节机理,为针刺的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1.纳入28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与28例性别、年龄基本匹配的健康受试者,采集所有受试者人口学资料、生命体征、情绪状态、实验室检查数据,并信息基线期fMRI扫描。根据低频振荡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 ALFF)算法的计算结果,比较两组受试者基线状态下全脑自发神经活动的差异,确定脑岛是与疾病状态相关性最高的脑区。进一步通过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度(Seed-Base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分析方法构建以双侧脑岛为核心的局部功能网络,深入挖掘心绞痛患者与健康受试者双侧脑岛功能网络组织模式的差异。2.将所有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循经取穴组(a组)和非循经取穴组(b组),每组14例。循经取穴组选取双侧内关、通里穴,非循经取穴组选取双侧阳溪、偏历穴,各给予10次针刺治疗。在针刺前后,分别采用心绞痛日记、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超声心动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患者的临床症状、生活质量、情绪状态、心功能以及心率变异性进行2次评估。治疗结束后所有患者完成第二次fMRI扫描。比较针刺前后各项评估指标改善程度与脑岛自发神经活动和功能网络变化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不同取穴方案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脑岛静息态功能活动的调节机制。结果1.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与健康受试者基线情况基本一致,但年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循经取穴组与非循经取穴组患者基线情况一致,具有可比性(P0.05)。2.基线状态下,全脑ALFF信号分析结果:心绞痛患者双侧侧脑岛激活程度显著高于健康人群,以右侧脑岛更甚;功能连接分析结果:心绞痛患者右侧脑岛与丘脑、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功能连接度显著降低,而左侧脑岛与前扣带、内侧前额叶的功能连接度显著升高。排除年龄因素后,两组受试者影像学数据分析结果基本保持稳定。3.针刺干预后,循经取穴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VAS评分和焦虑状态均有改善(P0.05),西雅心绞痛量表中心绞痛稳定状态和疾病的认知两个维度评分有显著提高(P0.05),心率变异性时域参数pnn50参数显著升高(P0.001)。非循经取穴组患者针刺后疼痛VAS评分有显著性改善(P0.05),西雅图心绞痛量表中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和治疗满意程度两个维度评分有显著提高(P0.05)。而两组患者针刺后仅有心率变异性时域参数pnn50参数存在显著性的组间差异(P=0.002)。4.循经取穴针刺后患者左侧脑岛ALFF信号升高最为显著,该区域的信号变化与心率变异性时域参数prm50变化呈正相关(r=0.750,P0.05),与心绞痛发作次数变化呈负相关(r=-0.863,P0.05);功能连接分析显示左侧前脑岛与前扣带、小脑及内侧前额叶的功能连接度较针刺前显著降低。非循经取穴针刺后患者全脑ALFF信号以左侧小脑、右侧枕上回激活和右侧额叶负激活最为显著,相关分析显示VAS评分改善与额叶信号变化呈正相关(r=0.840,P0.05),与枕叶信号变化呈负相关(r=-0.825,P0.05);功能连接度分析显示双侧脑岛与内侧前额叶的功能连接度较针刺前显著降低。结论1.针刺疗法能够改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情绪状态以及心脏自主神经活动,循经取穴针刺在改善心绞痛患者自主神经功能上相比非循经取穴具有一定程度的优势。2.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外周交感神经紧张性相对增高,在中枢以主管交感神经功能的右侧脑岛自发神经活动更为活跃。同时,患者双侧脑岛功能网络所联系的脑区及功能连接度升高/降低的趋势存在更显著的偏侧性差异。3.循经取穴针刺有效提高外周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在中枢能够靶向性针对主管副交感神经活动的左侧脑岛自发神经活动状态进行调节,并全面影响中枢自主神经功能网络的关键节点:左侧前脑岛与前扣带、小脑及内侧前额叶之间的功能网络组织模式。与非循经取穴相比,影响范围更广,调节方式更具有针对性。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白晓明;;循经取穴针刺治疗眼外肌麻痹52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3年12期
2 杨翊;杨宗云;王魁;刘智权;刘经星;唐小莉;;病灶点密集针刺与循经取穴针刺治疗髂胫束劳损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年05期
3 王巍;李记泉;孟祥宇;陈以国;韩知渊;;循经取穴针刺对心肌缺血大鼠模型心肌内向整流钾通道基因表达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3年07期
4 郭春溪;;局部取穴及循经取穴针刺地方性甲状腺肿疗效的初步分析[J];山西医学杂志;1961年02期
5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郑丽静;东贵荣;;分支透刺及循经取穴针刺治疗疼痛期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A];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下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庄艺;不同状态下嘌呤信号循经变化特征及循经取穴针刺对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心脏A_(2b)受体转导调控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兰颖;循经取穴针刺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脑岛静息态功能调节作用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赵凌;基于fMRI技术研究循经取穴针刺效应的脑功能连接网络响应特征[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于正;循经取穴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目标代谢小分子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年
5 杨旭光;循经取穴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疆;循经取穴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520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45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