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通过访谈法提取气虚证患者自诉的气虚证症状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2-01 18:25

  本文关键词: 疗效评价 PRO 生存质量 气虚证 冠心病 心绞痛 方法学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2017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通过访谈法提取患者自诉的气虚证症状,挖掘气虚证在患者日常生活中各种实实在在的表现,为研制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提供数据基础。方法:运用深度访谈法,围绕气虚证访谈提纲,对患者进行预访谈和正式访谈以获取访谈资料,直到达到信息饱和。从访谈资料中提取患者自诉的气虚证症状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共访谈了26例患者,平均年龄(61±23)岁,患者疾病诊断涵盖冠心病心绞痛、2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肾小球肾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所有患者均口述有明显乏、累的表现;21例患者自诉没精神头儿、犯困;17例患者的自述喘气儿不舒服;11例患者口述懒得说话;11例患者发现自己容易出汗;12例患者表现出了不同程度消极情绪;且有12例患者感觉自己体质偏差,抵抗力下降。这些气虚证表现出来的身体不适,对患者日常生活最大的是:走路(16例)、上楼(12例),还影响了患者做家务(4例)、吃饭(4例)、看电视(4例),买菜(3例)、做饭(3例)、聚会(3例)等,13例患者口述需要坐着或躺着休息,8例患者口述情绪烦躁,4例患者因担心疾病造成了心理负担。结论:气虚证患者口诉的气虚证症状包括:乏力、神疲、懒言、气短、自汗、消极情绪等,并出现了易患感冒等抵抗力下降的表现。这些症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也对患者的工作、社交及家庭造成了影响。
[Abstract]:Objective: to extract the symptoms of qi deficiency syndrome by interview, and to excavate the real manifestations of qi deficiency syndrome in patients' daily life. Methods: the method of in-depth interview was used to conduct pre-interview and formal interview to obtain the interview data around the outline of Qi-deficiency syndrome interview. The symptom of qi deficiency and its influence on quality of life were extracted from the interview data. Results: 26 patients were interviewed with an average age of 61 卤23 years. The diagnosis include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gina pectoris type 2 diabetes,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glomerulonephritis,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and so on. 21 patients had no mental state and were sleepy. 17 cases of self-reported wheezing children were not comfortable; 11 patients were not allowed to speak. 11 patients found that they perspired easily. 12 patients showed different degrees of negative emotion. And there were 12 patients feel their physical deviation, resistance to decline. These qi deficiency symptoms of physical discomfort, the greatest impact on the daily life of the patients are: walking in 16 cases, upstairs 12 cases). There were also 4 cases of household chores, 4 cases of eating, 4 cases of watching TV, 3 cases of buying vegetables, 3 cases of cooking, 3 cases of gathering, etc.) 13 patients said that they needed to sit or lie down to rest. Conclusion: the symptoms of Qi deficiency in patients with Qi deficiency include: fatigue, fatigue, lazy speech, shortness of breath, self-sweating, negative emotion and so on. These symptoms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patients' daily life, as well as on their work, social and family life.
【作者单位】: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81503468)
【分类号】:R255
【正文快照】: 气虚证是中医临床最常见的一个基本证候,临床各个系统疾病均可伴有气虚证表现。随着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相关研究的开展,气虚证的客观诊断及量化评价一直是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焦点。早在上世纪80年代,沈自尹院士等就已制定了气虚证的辨证参考标准[1]。1997年,国家颁布的《中医临床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辉,李云宝;中医气虚证的量化指标初探[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年07期

2 于赫,孙力;气虚证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05年05期

3 袁涛;梁忠;;气虚证的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2007年05期

4 陈小野;;气虚证的非定位性——脾胃学说传承与应用专题系列(2)[J];中医杂志;2012年13期

5 林松冈;;湿证与气虚证案例[J];福建中医药;1988年02期

6 曹正逵;张永洁;;高原气虚证发生机理的初步研究[J];青海医药杂志;1991年03期

7 彭贵阳;125例教师声时值测定与气虚关系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1994年09期

8 陈国华;谈谈中医的气虚[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1995年05期

9 李艳,严灿,邓中炎;气虚证实质探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10 李中正;《内经》气虚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怡斐;张文高;张玲;;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前后中医辨证及其演变规律研究[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薛品贤;如何治疗气虚[N];上海中医药报;2000年

2 厦门市医药研究所 柯联才;王清任独树一帜论气虚[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3 北京世纪坛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 冯兴中;中药进补要对“证”[N];保健时报;2008年

4 记者 严少卫;心衰中医对应证候被发现[N];健康报;2008年

5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教授 陈苏宁 刘凤云 整理;补品用错 适得其反[N];健康报;2012年

6 胡品福;不识“气短” 小王气短[N];医药经济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甘慧娟;“咳嗽”的证候规范与证素特征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玉招;气虚证自评量表的初步研制及考评[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吴天石;气虚证中医疗效评价量表的研制与考评[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孟祥悦;冠心病气虚痰瘀中医证候诊断试验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4 马兰;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中医证候要素痰、瘀、气虚、阴虚的相关性[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陈彩英;慢性阻塞性肺病与晚期肺癌气虚证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6 张烈元;气虚痰瘀型AMI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与BNP等指标的相关性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7 王云超;益气降压方治疗高血压病(1级)大气虚证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杨林;参附益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气虚阳虚兼血瘀水阻证)的临床观察[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9年

9 程鹏;冠心病痰浊证气虚证的代谢组学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10 贺海霞;双黄花颗粒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风热阻肺(卫)兼气虚证的临床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825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4825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c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