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李东垣“胃气升发”论析疑

发布时间:2018-02-03 04:05

  本文关键词: 胃气升发 临证析疑 李东垣 出处:《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今观夫后世学者多简单援用"胃气通降""脾升胃降"等理论对李东垣脾胃学说进行演绎推导,恐有先入为主之见和主观臆测之嫌,而对于诸多理论亦难以诠释精当,故我们遍考其李东垣著述提出"胃气升发"说。基于李东垣的观点我们溯源经典,指出"胃气升发"一说肇始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生理方面,胃气平而上行以游溢精气、化生气血、充实经隧,为五脏六腑之本;病理上胃虚而不能转运升发则诸窍不利、五脏气皆乱矣。故从经络走行、阴阳升降、脏腑关系、处方用药、脾胃调护等5个方面对胃气升发论进行阐发,试对李东垣的"胃气升发"说机理及其临证运用予以总结,以期丰富其脾胃学说。
[Abstract]:The scholars of the present and later generations have simply used the theories of "stomach, gas, gas, spleen, and stomach" to deduce Li Dongyuan's theory of spleen and stomach, which may have preconceived views and subjective guesses. But for many theories also difficult to explain the fine, therefore we examine its Li Dongyuan to put forward the "stomach gas rises hair" theory. Based on Li Dongyuan's viewpoint we trace the source classic.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theory of "stomach Qi rises and hair" originated from the "Huangdi Internal Classic"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Inner Classic"). Physiologically, the stomach Qi is leveled up to overflow the vital qi, to generate qi and blood, and to enrich the channel tunnel, which is the root of the five viscera and six Fu organs. Pathology of stomach deficiency and can not transport hair is unfavorable to all resuscitation, five viscera qi are chaotic. Therefore, from the meridian line, Yin and Yang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scera, prescription medication, spleen and stomach regulation of nursing, such as five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tomach Qi and hair to elucidate. This paper summarizes Li Dongyuan's theory of "stomach qi rising hair"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in order to enrich his theory of spleen and stomach.
【作者单位】: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基金】: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科研专项课题(JDZX2012017)-基于尿蛋白质组学技术探讨“真实世界”的辨证论治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临床研究 福建省中医药科研项目计划(wzsb201305)-中医辨证论治对慢性肾脏病4期患者蛋白质能量消耗影响的临床研究;福建省中医药科研项目计划(wzsb201312)-运用“五运六气”理论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疗效观察与分析
【分类号】:R221
【正文快照】: 李东垣著述中多有“胃者行清气而上”“胃气平而上行也”“胃虚不能上行”“升发胃气”[1]等胃气升发之论。而在研究其脾胃学说的著述中,诸多学者却常避之不谈而多言“脾升胃降”[2-3],并将李东垣所制“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等方归于力补脾阳一端[4-5],何故?是其不识医理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梅子英;;对“东垣国一说之质疑”[J];河北中医;1988年04期

2 唐卫华;李东垣治疗头痛探析[J];光明中医;2000年04期

3 赵岩;;李东垣四时与升降的学术思想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8年02期

4 吴元洁;王正;;论李东垣治腑病的“通法”特色[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5 杨景柱;李东垣籍贯考[J];四川中医;1989年07期

6 来雅庭;;东垣眼科名方归正[J];福建中医药;1990年03期

7 陆矾;李东垣针灸学术思想浅探[J];针灸临床杂志;1997年06期

8 郭永洁;李东垣针灸疗法拾遗[J];针灸临床杂志;1997年Z1期

9 朱振生;东垣泻火药应用浅识[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年01期

10 叶柏,陈静,徐丹华;东垣润肠方治疗特发性便秘30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邱添;钦丹萍;;李东垣升阳散火法研究近况[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吕光耀;周铭心;;李东垣风药应用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宁;;李东垣“降胃气”浅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届中医方证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容范;;新儒学与李东垣的内伤学说[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内经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12年

5 李佃贵;王彦刚;王丽;;浅谈李东垣五脏之脾胃病理论在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张永华;;仲景与东垣调治脾胃方药之异同浅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马玉琛;;对李东垣脾胃病的理解[A];第二十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8 吴兵;张声生;;李东垣治未病学术思想[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彭纪临;胡娜;张光奇;;李东垣升阳法及其应用概述[A];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2005年消化系及肝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李继圣;蒋学花;;李东垣“益气升阳,甘温除热”临床论治[A];全国中医药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高建忠;李东垣笔下的热中[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2 湖北鄂州市中医医院 朱祥麟;论李东垣胆气春升说[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3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高建忠;李东垣笔下的藏气法时与升降浮沉[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4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高建忠;李东垣笔下的龙胆泻肝汤[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5 山东中医药大学 高金金 泥虎林;李东垣甘温除热思想浅析[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6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东垣与景岳脉法当互参[N];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

7 山东中医药大学 泥虎林 杨金萍;李东垣升清阳理论与风药的运用[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8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高建忠;另辟蹊径创新说[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9 上海谢建群名中医工作室 费晓燕;李东垣《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浅析(下)[N];上海中医药报;2012年

10 上海谢建群名中医工作室 费晓燕;李东垣《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浅析(上)[N];上海中医药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卫向龙;李东垣组方配伍规律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李菲;李东垣脾胃内伤热病的理论基础[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宝燕;李东垣用药加减规律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2 余小波;李东垣调脾胃治未病的理论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3 丁刚;东垣治脾胃病基本理论和脾胃方组方特点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863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4863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b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