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中医证型复发脑梗死的眼底血管特征分析及预测模型的建立
本文关键词: 眼底血管 复发脑梗死 中医证型 风险预测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复发脑梗死的眼底血管特征参数,建立不同中医证型复发脑梗死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196例在本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初发脑梗死137例,复发脑梗死59例。采集所有患者视网膜图像后用自动化的视网膜图像分析系统进行眼底血管特征分析,建立不同中医证型脑梗死复发风险预警模型,评估该模型的预测价值,分析复发脑梗死的眼底血管影响因素。结果: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建模,对测试集样本预测,气虚血瘀型和风痰阻络型复发脑梗死模型预测正确率分别为86.3%和87.0%。结论: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可以预测不同中医证型脑梗死复发的风险;多种眼底血管特征与脑梗死复发相关。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ocular fundus vessels affecting recurrent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to establish a predictive model of recurrent cerebral infarction with different TCM syndrome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96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in undergraduate course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re were 137 cases of primary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59 cases of recurrent cerebral infarction. The retinal images of all the patient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by automatic retinal image analysis system. To establish the early warning model of recurrence risk of cerebral infarction of different TCM syndromes, to evaluate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the model, an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ocular fundus vessels of recurrent cerebral infarction. Results: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was used to model the model. Sample prediction for test set. The correct prediction rates of recurrent cerebral infarction models of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type and wind-phlegm blocking collaterals type were 86.3% and 87.0, respectively. The risk of cerebral infarction recurrence in different TCM syndromes can be predicted b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Multiple fundus vascular features are associated with recurrenc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作者单位】: 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香港中文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统计学;
【基金】:2014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JCYJ20140408152909288)
【分类号】:R277.7
【正文快照】: 我国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实了脑卒中一直是国内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1-3]。而在脑卒中分类构成比中,脑梗死的比例最高[4],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近年来脑梗死的复发率呈上升趋势,复发性脑梗死的病死率、致残率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张润华;刘改芬;潘岳松;姜勇;冀瑞俊;周筠;王伊龙;赵性泉;王拥军;;世界卒中流行趋势概况[J];中国卒中杂志;2014年09期
2 李永红;王小兵;;老年缺血性中风复发与辨证分型、性别关系的临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2年17期
3 梁志琼;梁巧楣;李洁;梁海丽;;深圳市南山区2008-2010年脑卒中住院病例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12年08期
4 曹克刚;於X;高颖;;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预后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J];天津中医药;2007年06期
5 黄行强;邹戈;李铁军;;2型糖尿病并初发、再发脑梗塞危险因素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年09期
6 王爽,徐亮,李建军;视网膜微血管异常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2005年03期
7 田笑虹,李忠秀;老年糖尿病再发脑梗塞38例分析[J];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2003年02期
8 ;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泽;陈静;包大鹏;王玉琳;李兆贤;;电针治疗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30例临床观察[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7年03期
2 周城林;徐秀梅;;热敏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30例[J];亚太传统医药;2017年11期
3 赵性泉;王新高;周德生;杨晓苏;;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疗效观察和评价[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年06期
4 黎丽娴;谭景光;黄斯琪;钟楚锋;;黄芪桂枝五物汤配合中药热封包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7年06期
5 曹盼盼;吴明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40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7年06期
6 王磊;;自拟化痰通络汤联合针刺治疗风痰瘀阻型中风病临床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7年10期
7 徐宁;王玉宇;徐志良;董卫华;王渭芳;;补阳还五汤配合镜像疗法对气虚血瘀证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年03期
8 姬乐;陈晓锋;石丽华;;fMRI指导腹针治疗对中风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年10期
9 石强;陈新;罗琴;陈杨;;依达拉奉联合辛温开窍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浆血小板膜蛋白140和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7年05期
10 许小侔;宋秋云;鲍含敏;;通络化瘀汤联合针刺对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损伤的临床效果[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7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悦;尹琳;殷卓琳;刘志强;;青年脑卒中268例病因分析[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1年02期
2 张伟;苏伟;何俐;;成都市社区脑卒中流行病学调查[J];华西医学;2011年01期
3 韩冬;林君;孙莉达;;我院2004~2009年脑梗死病例统计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0年01期
4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年02期
5 李云鹏;柳胜生;苏旭燕;安娜;;上海市松江区2001—2008年脑卒中流行病学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10年01期
6 李云鹏;柳胜生;;上海市松江区2001—2007年脑卒中病例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8年08期
7 李丽娟;李巧薇;谭少华;;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TOAST病因分型及预后分析[J];广东医学;2008年06期
8 魏江磊;中风先兆症候的性别年龄及证型特征考辨[J];中医药学刊;2004年09期
9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年06期
10 李光伟;潘孝仁;Stephen Lillioja;Peter H. Bennett;;检测人群胰岛素敏感性的一项新指数[J];中华内科杂志;1993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蔚,来丽群,王小奇;不同中医证型肝硬化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变化的意义[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4年02期
2 张臣,邢之华,刘卫平,谭海彦,蔡昌龙;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血浆ET和血清NO的变化[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年06期
3 王师菡;王阶;李霁;何庆勇;;代谢综合征不同中医证型中胰岛素抵抗的比较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年10期
4 龚乃鹃;李青;顾琛琛;陈婕;;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结构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2010年05期
5 齐锡友;董致郅;谢春荣;孙三峰;;不同中医证型中风病人早期肢体康复治疗效果的临床评估[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年10期
6 张春盈;姚玉川;王琰;赵小永;;肺心病急性期不同中医证型心律失常患者动态心电图与时间节律的关系[J];中医杂志;1999年12期
7 周双男;刘士敬;张敏;杨慧银;;慢性乙型肝炎不同中医证型淋巴细胞亚群的特点[J];中国社区医师;2006年24期
8 王小奇;叶蔚;张洁;;不同中医证型肝硬化患者T细胞亚群NK细胞及补体系统检测的意义[J];中医药学刊;2006年02期
9 刘瑛;王萌;薛洁;;不同中医证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特征分析[J];新疆中医药;2007年01期
10 李岚;张亦哲;吴艳春;;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与颈动脉超声的相关性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雪松;石光煜;;代谢综合征患者胰岛素抵抗与不同中医证型及颈动脉IMT相关性的研究[A];庆祝中国超声诊断50年暨第十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2 张雪松;石光煜;;代谢综合征患者胰岛素抵抗与不同中医证型及颈动脉IMT相关性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杨继兵;谢东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不同中医证型患者呼吸功能的研究[A];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4 叶蔚;姚嘉明;刘彬彬;刘庆生;王小奇;;反流性食管炎不同中医证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A];2012年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博士学术研究分会学术年会暨“中医药临床科研方法学培训班”论文集[C];2012年
5 叶蔚;姚嘉明;刘彬彬;刘庆生;王小奇;;反流性食管炎不同中医证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A];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第二届“之江中医药论坛”暨2012年学术年会文集[C];2012年
6 邢之华;肖艳平;徐采云;崔寒尽;;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型与血清NO及血浆ET的相关性研究[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叶蔚;刘庆生;张洁;叶彬;王小奇;;不同中医证型反流性食管炎与食管黏膜内镜分级的关系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三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叶蔚;姚嘉明;刘彬彬;刘庆生;王小奇;;反流性食管炎不同中医证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2年
9 邢之华;徐采云;肖艳平;崔寒尽;;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型与血浆纤维蛋白原的相关性研究[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吴玮;卢传坚;胡坤华;晏卉;伍慧媚;姚丹霓;李挺滨;;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不同中医证型的寻常型银屑病血浆的相关蛋白[A];2014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党万太;原发性痛风不同中医证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LRP3炎性体基因转录剪接体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李贞玉;不同中医证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脂质及炎性因子水平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温鑫洋;不同中医证型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评价及其相关因素分析[D];甘肃中医药大学(原名:甘肃中医学院);2015年
2 王峥;不同中医证型黄褐斑的皮损颜色皮肤镜及MASI差异[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3 郑慧君;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同中医证型与中华生存质量量表的相关性研究(附病例962例)[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李艳秋;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同中医证型的临床特征分析[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5 刘志军;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时域参数特征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D];甘肃中医药大学;2016年
6 梁红霞;东乡族居民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睡眠质量相关性研究[D];甘肃中医药大学;2016年
7 曹强;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特征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甘肃中医药大学;2016年
8 赵圣艳;女性高血压病(更年期)不同中医证型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的临床观察[D];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
9 任疏桐;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患者运动后血压变化的临床观察[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6年
10 陈茂明;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不同中医证型影像表现分析[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4868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486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