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清热化痰法临床研究
本文关键词: 高利教授 临床研究 清热化痰 学术思想 出处:《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导师高利教授,主任医师,硕士、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西医神经内科学科带头人。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学术成就在中西医神经病学专颇有影响。1.研究目的1.1系统整理导师高利教授的学术渊源、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1.2运用文献整理方式及跟师临床方式研究高利教授中风病学术思想,分析高利教授基于脾胃理论作为中风的发病原因、治疗手段的学术思想;1.3通过临床对照观察中药对无症状脑血管狭窄患者全脑血管造影后中医火热证候的变化研究,探讨痰、毒、热在全脑脑血管造影术后减轻火热证候、改善血管内皮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效果。从而为脑血管狭窄中痰、毒、热的理论提供临床支持。2.研究方法:2.1本研究通过对高利教授学习背景、学习工作经历和临床实践经历的整理,结合中医学中风病近代理论发展及临床实践,分析导师学术思想形成渊源。2.2以脾胃与中风理论及中风非“风”着手,探讨导师对于中风病的理论治疗思维模式,以脾胃与中风联系整理导师中风病学术思想。2.3基于病证结合、中西医结合的学术思想整理导师临床学术经验及用药特色。2.4临床研究以导师以痰、瘀、毒、热观点诊治脑血管狭窄,以无症状脑血管狭窄全脑血管造影术后火热证候的变化研究中医药治疗脑血管狭窄的切入点,以中医火热证候的变化探讨全脑血管造影术后的神经反应治疗的效果。并通过190例患者的随机分组治疗,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其临床疗效。3.研究结果3.1高利教授学术思想治疗提倡中风病个体化治疗方案。临床实践中认识到中风病发病的原因与脾胃功能受损存在相关性,在中风病的发病理论中,高利教授结合社会时代特点、环境因素、饮食结构、体质因素等特点,认识到脾胃受损与中风发病的关系:年龄及衰老、情志损伤、饮食失调是导致脾胃损伤的原因;脾胃受损,运化失司,痰浊内生,流注经脉,阻于脑络;脾胃居于中焦,中焦淤滞,脾胃升降失调,气机升降逆乱,气血运行失常,可使痰邪挟风、挟瘀、挟火、挟毒流窜经络,痹阻血脉发为中风。认为中风病的病因病机与痰、毒、瘀、火、虚有关。其中“毒”、“瘀”、“痰”最为重要。临床治疗提倡“脑胃同治”。将中风病分为三期:急性损伤、损伤与修复并存、修复期。结合三期辨证制定相应方剂治疗。临床诊疗注重望诊应用,强调面诊、舌诊在诊治疾病中的重要性。通过面诊判断胃肠疾患与中风的关联,通过舌诊判断中风病变时期、神经损伤部位及病情预后的属性。中风病治疗中擅长应用“下”法,认为中风急性期气血逆乱,邪阻胃肠,形成便秘、腹胀的腹实证,泻下法可以降逆解毒、调畅气机,下法应用要掌握好时机。脑出血急性期倡导活血化瘀治疗脑出血,便于临床应用提出以非热证和热证作为基本分型治疗。脑血管狭窄认为痰、瘀、毒是脑血管狭窄的致病因素,痰阻血瘀、瘀毒内阻导致脉道狭窄,气血瘀滞,治疗中提出涤痰逐瘀法治疗脑血管狭窄。针对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报道,高利教授认为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中药寒热温凉属性兼具现代药理作用应用,反对不遵循辨证根据说明书使用。临床工作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倡导中西医结合的诊治疾病模式,强调中西医结合要做到理论的结合并创新,形成最佳的治疗方案,目的是达到“最好的疗效,最小的副作用和最佳的卫生经济学指标”。3.2高利教授的临床治疗经验在对高利教授擅长治疗的缺血性中风、脑出血、脑血管狭窄、脑心综合症和SARS的治疗经验进行总结。中风治疗中辨神、辨气血、辨痰、瘀、湿。中风治疗三期治法:急性炎症期与痰火毒相关,损伤修复并存期与痰浊、气虚相关,修复期与肾精亏损相关,并分列治疗方法。脑出血遵循“离经之血便是瘀血”原则,提倡活血化瘀治疗脑出血。在辨别脑出血的病因基础上,以寒热辨证,早期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出血。脑血管狭窄主要病机为脏腑虚损,痰瘀毒阻滞血脉,阻滞气血运行,本虚是脏腑功能减退、脏腑功能失调;标实是痰浊、瘀血、气机郁滞。有形的痰浊沉积于血脉,与血相结,形成痰瘀结聚有形之物阻塞脉道,导致血液运行缓慢,治疗提倡涤痰逐瘀法治疗脑血管狭窄。心悸(脑心综合症)治疗中高利教授认为心悸是由本虚标实,本虚为年老体弱,精血亏虚;标实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治法方法以补虚和泻实为法。属于痰浊、瘀血阻滞,治疗与活血化痰,属于心气亏虚,脑神失养,治疗予益气养心,回阳救逆。在SARS病的治疗中,高利教授认为该病为病毒外袭,风火之邪灼肺伤络,湿浊内生,湿困脾土,水湿不运,与邪热相合,湿热夹杂,粘滞不爽,导致风、火、湿、毒伤肺,发病严重,传变快。辨证使用中药取得较好效果。3.3高利教授应用清热化痰法对无症状脑血管狭窄全脑血管造影术后火热证候的临床研究,探讨毒、热、痰在脑血管狭窄中的发病机制,及清热化痰法治疗DSA后火热证候效果,研究显示:入组患者190例,完成临床研究。3.3.1.DSA术后中医火热证候影响:DSA术对患者可以诱发及加重中医火热证候,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痰火方可以改善DSA术后中医火热证候(P0.05)。3.3.2.DSA术后CRP影响:DSA术患者检查前后血CRP变化有增高趋势,具有计学意义(P0.05);痰火方组CRP变化统计学差异不显著(P0.05)。3.3.3.DSA术后fib影响:对照组和痰火方治疗组患者fib均有升高趋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差异性不显著(P0.05)。3.3.4.DSA术后pAgT影响:对照组术前后pAgT有增高趋势,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痰火方组pAgT有下降趋势,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3.3.5.以年龄分组研究患者基线患者中医火热证候积分、FIB、CRP、pAgT,统计学分析个年龄组患者中医火热证候积分、FIB、CRP、pAgT差异性不显著,说明不同年龄组中中医火热证候积分、FIB、CRP、pAgT各组差异性不显著。4.结论高利教授学术精深,对疾病认识独特,思维活跃,衷中参西,勤求古训,成就卓然。他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开拓,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坚持“病证结合”,提出中西医结合的“三个最”的标准具有重要的方法学意义。本文系统地总结了高利教授学术思想、临床思路、辨证要点,并应用高利教授“痰”、“热”、“毒”理论于临床治疗。本文总结的高利教授临床经验不免偏颇,对于名老中医学术思想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并继承创新,持续多角度完善名老中医的学术内涵并理论化、系统化。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9;R2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茂成;中风病从肝脾论治[J];福建中医药;2000年02期
2 潘桂荣 ,刘晶瑶;护士中风知识评估量表的改进[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1年01期
3 王德润;26例中风病无效原因分析[J];国医论坛;2001年03期
4 周峻;中风病的预防与调护[J];湖北中医杂志;2001年06期
5 谌洁;从487例中风病探讨中风发病与风寒气候的关系[J];山东中医杂志;2002年05期
6 王康锋,张洪斌;中风病与体质关系刍议[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7 杨光钦,文晖,杨权生;中风回春丸治疗中风病120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年01期
8 黄琦,全洪明;中风防治方治疗中风病130例[J];现代医药卫生;2003年09期
9 刘阳军 ,温奕超;浅议肝、脑与中风病的关系[J];新疆中医药;2005年02期
10 郑国庆;;中风病简化辨证的哲学思考[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雨生;;浅谈中风类症病辨证与论治[A];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创新优秀论文集[C];2002年
2 沈承玲;赵海滨;;中风病之内生热毒内涵演变及特性分析[A];2002中医药博士论坛——中医药的继承、创新与发展[C];2002年
3 杨云芳;白雪;;中风病的中医药防治优势[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邱莉;;地坛牌清开灵注射液治疗中风33例疗效观察[A];心脑病药物临床评价专家谈[C];1998年
5 高颖;曹克刚;孙塑伦;;中医药防治中风病研究30年的回顾与分析[A];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重点研究室建设研讨会暨中风病科研成果推广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焦树德;;中风病的诊治和预防[A];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7 王永炎;黄启福;刘金民;;关于提高中风病疗效难点的思考[A];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8 邹忆怀;;中风病康复研究若干问题的探讨[A];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9 王永炎;刘炳林;;中风病研究进展述评[A];全国急症学术大会论文专辑[C];1996年
10 徐立;;金元以前有关中风危险因素认识的探讨[A];全国急症学术大会论文专辑[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郁文静;鲜为人知的中风诱因[N];民族医药报;2007年
2 记者 谭欣;中风病协作联盟成立[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3 商报记者 夏姗姗;中医治中风有独到之处[N];北京商报;2012年
4 上海曙光医院宝山分院 孙成力;中风放血救命法[N];上海中医药报;2013年
5 肖燕 《国医年鉴》副主编;从赤脚医生到中风病防治专家[N];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
6 韩绍安 (主任医师);中风的六个怪脾气[N];上海中医药报;2003年
7 孟庆云;稽古鉴今论中风[N];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马晓林 通讯员 吴清明;高温下中风风险高[N];大众卫生报;2006年
9 徐丹;对中风的种种误解[N];民族医药报;2006年
10 李柱;中风防治的误区[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红香;基于中医文献的中风病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孟ng生;高利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清热化痰法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孙冬梅;从心论治中风病的理论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4 孙知焕;中风病的中医治疗特点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马斌;中风病不同时点临床评价指标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6 李艳丽;中风病发病状态临床表征关联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7 陈少婷(Chan Siu Ting);中医中风渊源刍议[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8 刘向哲;禀赋概念的现代诠释及与中风发病相关性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年
9 辛喜艳;中风病虚实证候演变及脑电特征与预后的关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10 孙西庆;脑血辨证脑病证候对中风病的适用性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路玉良;中风病痰热证病因模型的构建与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孙翔;子午流注结合辨证取穴疗法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疗效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王荣华;小续命汤加减治疗中风病痉挛性偏瘫阳虚证临床疗效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李晶;中风病重症急性期脑功能监测与预后的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09年
5 梁莺莺;中风病痰热证多因素复合分析与临床调研[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年
6 林荣利;中风病病证结合临床评价方法研究概况与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刘刚;高春华教授治疗中风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初探[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老膺荣;建立中风病恢复期疗效评价标准的初步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1年
9 曹峰;中风病痰热证病因病机理论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年
10 韩群英;中风病偏瘫中医康复八法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5207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520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