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通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痰瘀阻络证的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
本文选题: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痰瘀阻络证 切入点:化痰通络汤 出处:《医药论坛杂志》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分析化痰通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痰瘀阻络证的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开封市祥符区中医院2013年5月—2016年8月收治的76例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痰瘀阻络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38),两组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加用化痰通络汤治疗,治疗4周后统计两组总有效率,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47%,高于对照组68.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67,P0.05);两组治疗4周后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痰通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痰瘀阻络证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疗效显著。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Huatan Tongluo decoction on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of ischemic apoplexy in convalescent stage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degree of nerve function defect. Methods 76 cases of TCM Hospital in Xiangfu District of Kaifeng City from May 2013 to August 2016 were selected. The patients with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of ischemic apoplexy in convalescence perio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random digital table method: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Both groups were given routin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Huatan Tongluo decoction. After 4 weeks of treat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unted. After 4 weeks of treat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89.47,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68.42%, P 0.05).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蠂 2 + 5.067% P 0.05); treatment 4 weeks later,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89.47 7%,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68.42%, P 0.05) (蠂 ~ 2, P < 0.05). The NIHSS scores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Conclusion Huatan Tongluo decoction can improve the nerve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ischemic apoplexy in convalescent stage.
【作者单位】: 开封市祥符区中医院内科;
【分类号】:R277.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丽;曹晓岚;刘清;;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综合治疗的理论及现实意义[J];中国中医急症;2008年12期
2 宋会都,宋宜菊,李迎新,王学宽,毛东风;中风口服液系列治疗缺血性中风病100例[J];山东中医杂志;1997年12期
3 刘益;刘旺兴;;36例缺血性中风病患者的疗效观察[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刁殿军;张增瑞;;缺血性中风病机探析[J];天津中医药;2012年04期
5 郭可红,宫洪涛,秦润笋;补肾活血化痰法在缺血性中风病中的应用[J];山西中医;2004年02期
6 王淼;裴丽;耿晓娟;朱亚萍;董梅;李良军;许颖智;张军平;;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病机演变初探[J];天津中医药;2009年03期
7 梁婷;杨志波;林亚明;;缺血性中风病痰瘀阻络证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年01期
8 许爱丽;黄立武;;符合中医学特点的缺血性中风病临床科研设计与评价[J];环球中医药;2013年02期
9 杨永鹏,王海燕;自拟救瘫灵治疗缺血性中风病100例小结[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10 孟繁丽;侯思怡;袁东超;杨关林;;缺血性中风病辨证分型的现代文献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杨关林;张哲;张会永;吕美君;齐文诚;裴宇鹏;马原;袁东超;卢玉娟;张帆;夏伟;刘北石;李国信;赵建军;杨东东;闵连秋;刘国庆;侯立军;齐向华;额尔敦朝鲁;孟智宏;单晓晶;;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病临床药效评价的随机平行对照临床研究[A];第七届中医/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方法研讨会会议材料[C];2013年
2 孟繁丽;侯思怡;袁东超;杨关林;;缺血性中风病辨证分类的现代文献研究[A];第七届中医/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方法研讨会会议材料[C];2013年
3 康广盛;李冀;毕明刚;;利用方剂文献资料库研制治疗风痰瘀血型缺血性中风病的方剂[A];全国中医药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5年
4 张文生;刘振权;;缺血性中风病分子机制及中药干预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5 祝美珍;;缺血性中风病证本质的客观化研究与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成立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谌剑飞;马雅玲;丁萍;李创鹏;关少侠;蔡绍华;;糖尿病缺血性中风病因与内皮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及高凝状态的关系探讨[A];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1年
7 孙塑伦;范吉平;;清开灵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研究[A];全国急症学术大会论文专辑[C];1996年
8 "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中医综合治疗方案规范化研究"课题组;曹晓岚;;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山东)(临床推广稿)[A];山东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曹晓岚;赵世珂;胡浩;田立;王白玲;陶素爱;陈建强;付巍;王金桥;李东晓;;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疗效及卫生经济学评价[A];山东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魏戌;中医药干预缺血性中风病3年随访结局研究与风险模型的构建[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年
2 周凤龙;缺血性中风病常见症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变化关系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3 喻杉;缺血性中风病中医全程干预方案的临床评价及社区转化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周峻伟;清开灵有效组份对缺血性中风病“毒伤脑神”证的理论及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5 马进;缺血性中风病证候诊断量表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郑志新;缺血性中风病证候要素的提取及分布演变过程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泽希;刘氏菖郁汤治疗风痰阻络型缺血性中风病的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田华;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薛彦霞;通腑逐瘀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任丽;溶栓颗粒对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脑保护作用[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年
5 杨志波;缺血性中风病一分为三辨证方法的临床再研究[D];云南中医学院;2013年
6 岳丹;缺血性中风病辨证分型规律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孟繁丽;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辨证规范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4年
8 卢薇;缺血性中风病中医证候特征和演变规律[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年
9 肖雪;安宫牛黄丸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疗效及安全性观察[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2年
10 李岩;144例缺血性中风病证候分布情况与演变规律的调查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851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585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