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认知功能障碍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本文选题:针刺 切入点:慢性疲劳综合征 出处:《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目的:以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Chalder疲劳量表、个人强度目录(Checklist for Individual Strength, CIS)、躯体和心理健康报告(Somatic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Report, SPHERE)和事件相关电位(ERP),研究针刺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认识功能障碍的疗效和可能机制。方法:将38例CFS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A组)和安慰针刺组(B组),其中A组17例,B组21例。A组选用百会、肝俞、肾俞、神门、足三里,采用Streitberger套针进行针刺;B组选用非经非穴,采用Streitberger安慰套针进行针刺。所有患者第一、二周每周治疗5次,第三、四周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16次。分别于基线时和治疗4周后,采用个人强度目录(Checklist for Individual Strength, CIS)、Chalder疲劳量表(Chalder fatigue scale, CFS)、躯体和心理健康报告(Somatic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Report, SPHERE)评价针刺改善CFS患者疲劳程度和认知功能的临床疗效,并在3个月后进行随访评价远期效应。对18例CFS患者及12例健康者进行事件相关电位检测,采用经典oddball模式、视觉累加试验(Paced Visual Serial Addition Test, PVSAT)诱发事件相关电位,采用PVSAT的反应时间、正确率、丢失率和错误率评价CFS患者存在的记忆、注意等认知功能损害;采用N2波幅和潜伏期、P300波幅和潜伏期等探寻CFS患者在信息加工、处理过程中损害程度;分别于基线时和治疗4周后对A、B两组患者的PVSAT诱发事件相关电位指标进行检测和对比,寻找针刺治疗CFS认知功能障碍的可能靶点。结果:1.治疗4周后,A、B两组受试者的Chalder疲劳量表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且A组下降更明显,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月随访时,两组受试者评分均有所上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4周后,A、B两组受试者的CIS量表评分、SPHERE量表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A组评分低于B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CFS患者PVSAT反应时间、正确率、错误率及丢失率较健康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FS患者F7电极N2潜伏期较健康对照明显延长(P_0.05),Cz电极N2波幅较健康对照明显增高(P0.05);各电极P300的潜伏期和波幅与健康受试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治疗4周后,A、B两组受试者反应时均有所缩短(P0.05),A组缩短时间较B组更为显著,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正确率、错误率及丢失率变化均不显著(P0.05);A组C3电极N2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B组F3、C3、C4、Fz、FC1、FC2、FCz电极N2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B组F3、FC1、FC2、FCz电极N2潜伏期较A组明显延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F3、FC2电极N2波幅减小,其余电极N2波幅均有所增大,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F3电极N2波幅减小较B组更为显著,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F4、C4、F8、Fz、Cz、 FC1、FC2电极P300潜伏期有所缩短,B组F3、F4、C4、F7、F8、Fz、Cz、FC1、 FC2、FCz电极P300潜伏期有所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z、FC2电极P300潜伏期较B组明显缩短,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F7、F8、FCz电极P300波幅有所减小(P0.05),B组所有指标的P300波幅均有所增大(P0.05),A组FCz电极P300波幅较B组明显较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同安慰针刺相比较,针刺治疗可以有效降低CFS患者的疲劳程度,包括心理疲劳和躯体疲劳;可以减少睡眠后疲倦、活动后疲劳、感觉过度疲劳、感觉沉重等躯体疲劳症状,减轻情绪变化快、不快乐或沮丧等心理疲劳;并有增强患者注意力、动机和活动的作用趋势。2.CFS患者执行认知任务时,左侧额区知觉加工速度减慢、中央区知觉过程中大脑神经资源调动不足;同安慰针刺相比较,针刺可有效加快CFS患者左侧中央区、左额区、双侧额顶区知觉加工速度,减少左额区、双侧额顶区资源的利用和工作记忆更新时大脑资源的调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师丽岩;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56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1年05期
2 王天芳 ,张翠珍,王琳;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诊断与评定[J];医学综述;2001年06期
3 戴培红 ,蒋月荣;疲劳门诊引出健康话题——警惕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侵袭[J];职业;2001年02期
4 怡悦;运动是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有效方法[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1年06期
5 ;你了解慢性疲劳综合征吗[J];劳动理论与实践;2001年09期
6 王天芳 ,王琳 ,张翠珍;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02年08期
7 王辛秋,王伟钢,陈燕;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药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学报;2002年02期
8 张晓东,罗荣敬;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J];中医研究;2002年05期
9 李文金 ,高书勤;慢性疲劳综合征[J];临床医学;2003年10期
10 李春昌,周纪平;慢性疲劳综合征专题讲座 慢性疲劳综合征[J];中国社区医师;2003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兴中;姜敏;卢苇;周铭;;舒顺颗粒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A];2009人民大会堂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高峰论坛暨首届亚健康经络调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闫莉莉;杨建宇;李彦知;吕海潮;;中医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认知[A];第三届中和亚健康论坛暨2009·亚健康产业展览会论文集[C];2009年
3 秦有;庞凤舜;蔡北源;陈经宝;张义荣;;慢性疲劳综合征定义及诊断标准的变迁[A];全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研究新进展学习班暨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医学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孟宏;图娅;;慢性疲劳综合征研究的新视角[A];2002中医药博士论坛——中医药的继承、创新与发展[C];2002年
5 张李兴;曹田梅;;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换届选举暨“‘治未病’及亚健康防治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迟伯乐;;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防治[A];第四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暨第二届亚健康经络调理学术研讨会精选论文集[C];2010年
7 毛忠南;张永军;;经络疏通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57例疗效观察[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0年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8 童晨光;;砭石疗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初探[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于娟;童晨光;;砭石疗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20例初探[A];2006全国砭石与刮痧疗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金若卓;王彩虹;;自然疗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现状及展望[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五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大学医学部 方红;也谈慢性疲劳综合征[N];中国教育报;2002年
2 罗照春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预防慢性疲劳综合征要从儿时着手[N];大众科技报;2007年
3 王青莲;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成因及保健[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4 毛嘉陵;你是否患了“慢性疲劳综合征”[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5 武汉协和医院骨科 叶哲伟 (副教授);怎样预防慢性疲劳综合征[N];家庭医生报;2009年
6 戴培红 蒋月荣;警惕慢性疲劳综合征[N];光明日报;2001年
7 上海浦东 王子扬;“慢性疲劳综合征”此刻正流行[N];上海中医药报;2013年
8 袁云;预防慢性疲劳综合征[N];保健时报;2003年
9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调养[N];保健时报;2005年
10 据新华社;日发现导致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蛋白质[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福兰;针刺结合耳穴贴压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陈金狄;通督调神法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姚韧敏;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5年
4 陈金狄(Chan Kam Tek);通督调神法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郭雅琪;针刺加耳压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6 赖岳玄;从神论治选穴针灸对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疗效的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7 曾铭毅;小建中汤治疗心脾两虚证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丁文彦;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郝燕;慢性疲劳综合征及其影响因素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及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10 张翠珍;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病因素、证候规律及疲劳特征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立锦;基于慢性疲劳综合征线虫模型的中药筛选及单体药效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王雪;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心脾两虚型)的临床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金鲁微;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取穴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刘亚光;升阳益胃汤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脾胃气虚型)的临床研究[D];河南中医学院;2015年
5 杨洋;穴位敷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脾肾阳虚)临床疗效评价[D];山西中医学院;2015年
6 武扬;缓解疲劳膏按摩配合艾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7 张扬;头针结合华佗夹脊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8 高燕春;毫针刺结合皮肤针叩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云南中医学院;2016年
9 周东彦;针灸对台湾地区慢性疲劳综合症的临床效果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10 李荣臻;针刺“调神方”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5890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589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