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中医理论在运动人体科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8-03-19 00:05

  本文选题:力量 切入点:速度 出处:《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运动人体科学关注提高运动成绩和防范伤病的科学原理与技术体系,力量、速度、柔韧这三项基本身体素质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西医生理学是运动人体科学的主要科学基础,已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可预测、可预防、可参与、个体化等方面还存在局限性。中医本征是信息医学,与西医结构医学本征不同,能够更好地发挥对上述新发展方向的支撑作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阴阳五行""五运六气""九宫八风"范畴提供了对人体功能、时间结构、空间环境的说明框架,"气化""运化""疏泄"范畴提供了对生命运动机制的阐述框架,并与"力量""速度""柔韧"三项基础身体素质密切联系,"虚"、"瘀"、"毒"范畴则对机体异常状态提供了概括框架,可作为调整干预机体状态,使之恢复正常或挖掘机能潜力的理论基础。
[Abstract]:The scientific principle and technical system of improving sports achievement and preventing injury, strength, speed and flexibility are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sports human body science. Western medicine physiology is the main scientific foundation of sports human body science.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but there are still limitations in predictability, prevention, participation, individualization, and so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information medicine,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structural medicine in Western medicine. It can play a better role in supporting the new development direction mentioned above. The categories of "Yin and Yang, five elements, five Transport and six Qi" and "Nine Palace and eight Wind" i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ovide the function and time structure for the human body. The descriptive framework of the space environment, the category of "gasification", "transportation" and "catharsis" provides a framework for the elabora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life movement. The category of "deficiency", "stasis" and "poison" provides a general framework for the abnormal state of the body, which can be used as an adjustment to interfere with the state of the body,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hree basic physical qualities of "strength" and "speed" and "flexibility".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restoring it to normal or for the potential of excavators.
【作者单位】: 北京知春里中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分类号】:R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光明;曹钧;;近十年我国运动人体科学发展概述[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2 韩立民;辛赣海;漆艳春;黄爱民;;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3 刘宏骞;赵金良;;“举例”教学形式在运动人体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1年02期

4 ;第三届全国运动人体科学教学研讨会在广东东莞举行[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1年11期

5 刘海平;郑兆云;;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探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6 冯炜权;;加强运动人体科学研究,适应国际最新发展[J];体育与科学;2013年01期

7 张晓英;;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基于社会中心课程模式视野下的探讨[J];搏击(体育论坛);2012年11期

8 钟华;葛雪珍;;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J];成功(教育);2011年16期

9 陈士强;;运动人体科学在竞技体育中的作用[J];临沂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10 谢奇;;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日辉;;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生生理学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和教法研究[A];中国生理学会第九届全国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姚鸿恩;;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发展现状[A];第六次全国运动疗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齐家玉;刘瑞峰;夏云建;;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措施研究[A];2009全国运动生理学发展与学科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张日辉;张肃;吴翊馨;于洋;赵平;郭峰;张新安;高海宁;;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生理科学》系列实验课分类指导改革教学实践[A];中国生理学会第十届全国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5 张日辉;;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电生理技术》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A];中国生理学会第八届全国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徐玉明;;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的重塑与整合[A];2009全国运动生理学发展与学科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陆爱云;;培养模式、培养质量与创新能力——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博士生的培养与思考[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8 刘哲;张大超;;2000~2010年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基本状况分析[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3)[C];2011年

9 张路萍;宋相川;;高校《运动人体科学》教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理论研究[A];2009全国运动生理学发展与学科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张日辉;;体育院校生理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A];中国生理学会第八届全国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赵雪;运动人体学人才为何择业难[N];科技日报;2010年

2 刘先永;产学研联盟呼之欲出[N];中国体育报;2009年

3 孙庆 王宏伟;服务2005 助推2008[N];新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铁;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理性选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士松;运动人体科学网站建设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哈尔滨体育学院;2010年

2 金佳;PowerLab LabTutor系统在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初探[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3年

3 李艳霞;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方案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沙宪锋;多元化视角下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山东体育学院;2014年



本文编号:16319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6319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5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