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精神疾病的情志归因及人性化治疗

发布时间:2018-03-23 00:15

  本文选题:精神疾病 切入点:情志归因 出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目前,关于精神疾病的病因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生化、细胞分子、神经免疫、神经内分泌、神经影像、遗传/基因学研究等,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确切的病因病机依然尚未清晰。与此同时,以强调"阴阳和合"、"天人合一"思想的中医学理论——情志学说在这些疾病的防治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并逐渐开始显现其独特魅力、日益为中、西医学界所重视;因而精神疾病的情志归因及其"因人因时因地"的人性化治疗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另一方面,精神疾病的情志归因与人性化治疗,相比生物医学模式下离解身心一元的背离求索,很显然它将精神疾病归因于情志因素避免了"精神病化"的标签暗示,并且加以针对性的辨证、个性治疗使其心理、社会功能重新恢复,这是更为合乎人性关怀的、更为注重医学伦理以人为本位,更好体现医学目的与追求的科学探索,也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本文通过文献及对比研究的方法,从中西医学各自对精神疾病的认识、释义角度出发,回顾了二者对精神疾病认识发展的简约历史及对比了两种医学理论指导下精神疾病归因的殊异。在精神疾病病因尚未明确、疾病致残致死率呈逐年上升的当前态势下,文章试图阐明传统中医学在帮助人类走出当下精神疾病诊治所面临的重重困境与应对疾病严峻挑战方面相比西医学所具有的天然优越性和中医学对精神疾病做出情志归因这一理论本身相比西医学机械论、还原论方法所具有的伦理优势与人性化意蕴。当前,针对精神疾病的临床诊治西医学仍然在延续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做法,将视角专注于疾病发生的局部脏器或单个环节,忽视罹患疾病本身的人的因素,将整体不断细分、拆解为各个小的单元试图在细胞、分子甚至基因水平上找到对应并运用还原的方法将其修补、替换以期达到治疗的效果。诚然,这种机械论、还原论的方法在过去几十年间带给医学本身的革新是成绩卓著的,但显然在今天我们所讨论的精神疾病领域其显现的弊病也是有目共睹的。对精神疾病可能的致病因素研究目前已经深入到细胞及分子水平,神经生化、细胞分子、神经免疫、神经内分泌、遗传、心理社会等等各类不尽相同的可能性假说被不断提出,对应地出现应用于临床的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等,但直至今天我们面对精神疾病的有效诊治及可控程度仍然不确定、不稳定,相比之下这种不确定性同时带给患者严重的药物副作用、标签效应及额外负担,使得罹患精神疾病本身的同时患者又被差别化、被拒之于大众及正常之外了,较之疾病本身而恰恰这才是更可怕的。精神疾病的情志归因,比较而言首先将患者接纳于人性关怀的视域以内,避免了精神病的标签化、差异化,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不肢解、不剥离个体本身在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统一性,以情志论个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正常与否显然更加科学合理也尤其高明。文章通过对中医情志理论的系统阐述与西医学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中医学对精神疾病情志归因及对应人性化治疗中所蕴藏的伦理关怀这一核心亮点,启示传统中医学在历经几千年文明发展过后在今天对人类健康保障方面仍然存在不可估量的价值,在解决人类疑难疾病方面仍然是一个不竭的宝库、值得后人发掘!此外,需要加以说明的是,"精神疾病的情志归因及人性化治疗"这一论题,当中精神疾病是文章关注的焦点所在,而针对精神疾病中医学所提出的情志归因和人性化治疗两部分则是本论文研究的核心所在。文章对第一部分内容——情志归因,从中医学情志理论方面作了比较详尽的论述;而对第二部分一—人性化治疗,则主要从伦理的角度的展开,这主要是限于人性化这一论题范围过于宽泛,包含内容详实繁杂及自身所学、精力有限,无法做到详尽论述,因而择取其中较为核心的要素与体现——伦理——加以论述,一方面与本身所学专业及研究方向契合,一方面亦消释本人对不懂之学问胡言乱语、信口开河的惶恐与紧张。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277.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禄颖;吴莹;鲁艺;翟双庆;;《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情学说特点分析[J];吉林中医药;2013年08期

2 刘斯文;;结合经典论著浅谈中医情志疾病[J];继续医学教育;2012年10期

3 李强;刘凌云;;历代医家对“怒”的认识[J];山东中医杂志;2012年03期

4 闫少校;郎俊莲;;中医“情志相胜”心理治疗的优势、弊端与改进对策探讨[J];中医杂志;2012年04期

5 张丽萍;武丽;张曼;夏猛;;不同年龄段情志病证患者体质类型分布规律分析[J];天津中医药;2011年02期

6 郝志;姜桂宁;;朱丹溪情志理论分析与比较[J];山东中医杂志;2011年01期

7 申力;;制“怒”情志疗法理论探析[J];浙江中医杂志;2010年08期

8 张光霁;张燕;;中医七情病因概念的源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年08期

9 张丽萍;;情志病证的中医药研究现状与展望[J];环球中医药;2010年03期

10 师曼;;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诠释“七情”的合理性[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巧芳;《内经》情志致病理论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510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6510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2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