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因明学视域下之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4 02:32

  本文选题:辨证论治 切入点:过失论 出处:《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目的人们接触每件事物之推理,依据已知事件比较后,并试图推测未知事件,此种能力是天生,且存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运用。中医经典如《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以至现代中医理论体系,皆已验证具有逻辑思维脉络。此说明中医学之整体组成架构当中,逻辑思维实际居于不可或缺之重要环节。在中医临床推论过程中,亦是以某些认知及逻辑思维形式进行,若未具系统化方法或思维杂乱,或有可能导致结论谬误。三大逻辑学体系为希腊逻辑、中国墨辩、印度逻辑。印度逻辑主要是因明学,又称佛教逻辑,其主要研究领域为认识论、摄类学、因类学、过失论。因明量学之认识论,对于所接触事物之认知及理解,是一门认识对象问题的学问,与中医四诊相似。因明学之摄类学,是对事物收摄及分类方法与搜集证候症状之后类比归纳相似。因明学之因类学,其推理论证,系辨真去伪方法准则,与辨证论治之类比、集合、演绎、归纳等推理逻辑方法相似。因明学之过失论,乃探讨认知事物或推理逻辑上之错误,揭露诊治过程各种形式中及环节缺失。从仲景方证理论体系来看,中医辨证论治整个推理过程,具备类比、集合、演绎、归纳等特质,此为基本也是常用逻辑解析方法,而因明学论式亦同样存在该多种逻辑特质。因此,辨证论治很适合结合因明论式之逻辑推理模式,来作论证并导出结果。因明论式是拟定一个假设结论,再回溯去证明此结论的成立正确性,此证明过程规范,是“由果溯因”形态,亦称为归证推理。方法中医辨证论治操作过程,就是一种“司外揣内”验证过程,尤以外在表征症状作为辨证,此种审证求因方式,与因明学以果溯因方式,途径完全相同。两者结合运用,藉由正确推论方法,从中医采集证候症状开始,至最后结论产生,依其推演方法及规律,整理解析归纳,探求最接近疾病本质之真相,确立病证,拟定适用治法与方药。西方逻辑仅就形式,推理出是与非之演绎断案,缺乏对内容意义讨论研究,在西方逻辑里面,演绎自演绎,归纳自归纳,各自独立,不联合一起,所以归纳时不顾及演绎,演绎时不顾及归纳。因明学论式对于经典条文内容,可作形式及性质内容类比区别,将各症状组集合归类,以实证来演绎验证问题,涵盖归纳之法,并讨论立论过失等。墨辩在推理形式结构研究最弱,由此可见,因明论式之形式结构严谨科学性超越墨辩。因明学论式推理与几种不同之逻辑系统,作横向纵向比较,说明各自特征,结合不同领域学科,针对中医传统辨证论治过程,选取仲景医学《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传统经典当中条文及后世医家临床案例,探索其中相关并比较差异。以此解析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当中,医家在面对问题的思考处理过程,如何结合应用在临床上诊断疾病,提供诊断疾病另一思考层面的科学价值。结果因明论式结合中医辨证论治推理机制,依据四诊可得内外证候症状,作为研究对象。每一证候症状皆有多种辨证分型可能性,症状组信息数据愈多,证据愈充分,推理结果更趋于事实。通过论式规律法则推演,将症状组类比、筛选、排除、归纳,以推测内部黑箱病理本质变化,结合每一个证候症状所相应病因病机演绎,进而归纳出整体病因病机、病证与治方。医家在辨证过程中从病人身上,获得几组症状信息后,凭借其临床经验初步揣测,直接推理应是某种病证或汤证。医家在诊病事前以其专业知识,知道该汤证基本症状为何。而诊病之后经由辨证过程,确立病患证候为某证,或某汤证,故以之拟定为宗支,即结论,进行审证求因过程。接着透过拟定因支的病因病机治法,将证候症状与方证之间共同关系,串连验证是否合法。结论假设病人所患病证,那么就开始推理这个病证,使用此方治法的合理正当性。即是推理使用此药方,来治疗的原因,是基于何种病机及何种治法原则,而适用于此病证。并随时依病患不同情形,对适用治方,作不同调整与修正。本研究内容中因明过失论之研究对象,主要在《伤寒论》、《金匮要略》条文中与误诊误治有关者。大致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条文本身由仲景所指出之谬误,另一类为条文疑由于传写或脱简等原因所造成之谬误,此类谬误可见于《医宗金鉴》之部分注文有所订正。此部份探讨了医者在临床诊断时,必须遵循各种思维逻辑之共同规律,否则就容易造成漏诊误诊或误治。因明学在中医学领域的应用探讨,期望通过本研究作为一个发展起点,能有更多良好阐述论点提出探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22


本文编号:16563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6563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0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