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解郁方治疗失眠(痰热上扰)的临床研究
本文选题:化痰解郁方 切入点:失眠 出处:《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目的:评价化痰解郁方治疗痰热上扰型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进行临床试验。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65例,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32例,对照组33例。试验组口服化痰解郁方,每次1袋,每日3次。对照组予艾司唑仑片(1mg/片,江苏常州制药生产,国药准字H32020699),1片/次,每晚睡前半小时口服。连续观察3个疗程(1周为一疗程)。治疗前、治疗第1周、第2周及第3周分别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治疗前及治疗总疗程结束后分别进行一般检查项目(血压、心率及呼吸),治疗期间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评价化痰解郁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①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f1-3]比较:治疗后第1周对照组患者的睡眠情况改善(P0.05)优于试验组;第2周及第3周两组患者的睡眠改善情况等效(P0.05);②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3个疗程后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其中试验组(P=0.00)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4),两组间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试验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③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后睡眠情况均较前有所改善,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0%)临床疗效等效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3%)。经检验,P=0.09,两组患者的睡眠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较前均有改善,经检验,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中医证候改善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7%);⑤不良反应:治疗总疗程结束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6.7%)高于试验组(6.7%)。结论:化痰解郁方可以明显改善痰热上扰型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及中医证候,不良反应较小,疗效显著。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Huatan Jieyu recipe in treating insomnia with phlegm-heat upsetting. Methods: a randomized an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was conducted. 65 patients who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n = 32), and the control group (n = 32). 33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Huatan Jieyu decoction, 1 bag per day, 3 times a day.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1 mg / tablet of eszolam tablets, 1 tablet of Jiangsu Changzhou Pharmaceutical production, 1 tablet of H32020699GX per time. Take orally half an hour before sleep every night. Observe 3 courses of treatment for 1 week as a course of treatment. Before treatment, the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 and TCM Syndrome scale (TCM Syndrome scale) were scored in the 1st, 2nd and 3rd week of treatment, respectively. General examination items (blood pressure, heart rate and respiration) were performed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patients were observed during the treatment. Results the score of PSQI (1: 1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t the first week after treatment. Comparison of the score of TCM Syndrome scale of the two groups at week 2 and week 3: after three courses of treatment, the scores of TCM syndromes in the tri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all improved. The improvement of P0. 00) in the tes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 04),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 (P 0. 01). The improvement of TCM syndromes in the test group wa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rial group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0.0) was equivalent to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3.30.The difference of sleep improve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1). The improvement of TCM syndromes in the test group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3.33%)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56.7%). Conclusion: Huatan Jieyu prescription can obviously improve the sleep quality and TCM syndrome of insomnia patients with phlegm and heat disturbance, the adverse reaction is small and the curative effect is remarkable.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56.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小野;王左原;邹世洁;;中医证候体系形式的重新建构[J];医学与哲学;1993年04期
2 胥桂生;试论中医证候命名规范化的标准[J];甘肃中医;2000年02期
3 胥桂生;试论中医证候命名规范化的标准[J];中医文献杂志;2000年02期
4 朱泉;中医证候机理研究思路的反思[J];现代医药卫生;2005年20期
5 王志强,谢桂权,刘建博,李文英;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医证候标准化研究现状[J];中医药通报;2005年01期
6 臧敏;庾慧;;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证候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年03期
7 刘家强;江津河;;中医证候与基因组整体[J];中医药学刊;2006年05期
8 龚燕冰;倪青;王永炎;;中医证候研究的现代方法学述评(二)——中医证候的量化及数理统计方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9 杨小波;梁兆晖;罗云坚;陈玲;;支持向量机算法在中医证候信息分类中的应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年01期
10 吴秀艳;王天芳;赵燕;于春光;李志更;王庆国;;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的几个关键环节[J];中医杂志;2007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刚;赵静;林凌;;浅谈中医证候定量化[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素云;王明航;李建生;赵焕东;余学庆;;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A];睡眠研究:传统与现代——第四届全国中医睡眠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罗翌;严夏;李际强;李俊;方志坚;华荣;;250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者中医证候分析[A];中医药优秀论文选(下)[C];2009年
4 梁逸强;王佑华;周端;;心脑血管相关疾病中医证候与基因多态性相关性的研究进展[A];第十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暨第五次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郭健;徐国兴;;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证候规律研究[A];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会议暨第五届海峡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仝小林;赵东;段军;张志远;华传金;张斌;周水平;陈晓光;黄力;杜金行;李海聪;赵天豫;李爱国;;肺毒疫临床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初探[A];中医药防治SARS学术交流专辑[C];2003年
7 李建生;余学庆;李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与中医证候的关系[A];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呼吸病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一)[C];2004年
8 林宇;王侃;胡佳心;林冬群;陈晓伟;阮新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中医证候定量化研究初探[A];全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研究新进展学习班暨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医学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过建春;方兴刚;李春青;王宇芳;石伟珍;;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医证候及证素分布规律研究[A];全国第4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10 李梢;;中医证候与分子网络调节机制的可能关联[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山东滨州医学院中医证候研究中心 孙喜灵;利用现代数学模型破解中医证候[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2 湖南中医药大学 何清湖 周兴;应做到“三统一”[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3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中医证候现代研究简述[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4 罗 翌 严 夏 李际强 李 俊 方志坚 华 荣;2502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者中医证候分析[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5 刘书云;流行性感冒常见中医证候类型[N];中国医药报;2010年
6 罗翌 严夏 李际强 李俊 方志坚 华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者[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7 董昌武 高尔鑫;易感基因多态性与EH中医证候实质[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8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田金洲;中医治疗老年性痴呆展望[N];上海中医药报;2001年
9 李天舒;艾滋病中西医“参照字典”一目了然[N];健康报;2008年
10 罗佳波 贺丰 殷平善;中药传统技术的现代研究与保护[N];中国医药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冉川莲;中医药多维评价疗效分析方法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施学忠;艾滋病中医证候的统计建模研究[D];郑州大学;2008年
3 张万方;艾滋病中医证候及生存质量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余学庆;基于智能计算的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诊断方法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5 孙贵香;冠心病中医证候数据库系统的构建及其BP神经网络模型的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8年
6 潘毅;心理应激人群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常见证型计量诊断的初步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7 刘进娜;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中医证候演变及中药干预的方证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8 王娟;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生物学诊断模式及代谢组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9 冯丽;血液病患者社会心理特征与中医证候的相关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10 史琦;基于数据挖掘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候识别规律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明慧;卒中相关性肺炎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分析[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居睿;毒品成瘾中医证候PRO量表的条目筛选和考核[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汪莉;RAS关键基因多态性及其交互作用对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候的影响[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蒋龙雨;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中医证候谱分布规律的初步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丁凯凯;晚期肝癌并发症与中医证候关系的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年
6 王孟龙;沈阳地区DPN患者常见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年
7 王艺杰;11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常见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年
8 王杰;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医证候规律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9 胡钟竞;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中医多中心临床诊疗方案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10 郭燕京;继人工流产后自然流产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D];河南中医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16754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675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