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MP-Smad通路探讨骨碎补总黄酮影响牵张成骨的初步研究
本文选题:BMP-Smad通路 + 骨碎补总黄酮 ; 参考:《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目的:通过回顾既往病例,分析牵张成骨技术对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探讨牵张成骨技术临床应用存在的不足。通过构建一种新型的大鼠胫骨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DO)模型,为后期的动物实验提供基础。基于 BMP-smad通路各关键因子的表达,观察骨碎补总黄酮对大鼠胫骨牵张成骨的影响。方法:牵张成骨病例回顾:通过对2013年1月至2016年2月我院7例使用牵张成骨技术治疗的患者的回顾,利用影像学资料定性分析,观察牵张成骨新骨生长速度、骨缺损愈合时间及总结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建立一种新型SD大鼠胫骨牵张成骨模型的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右侧胫骨截骨并短缩4mm,以自行研究设计的环状牵张外固定器固定,于骨折修复期予以牵张外固定器恢复胫骨高度,术后通过大体观察、影像学观察以及组织形态学方法观察截骨部位的愈合与恢复情况。80只SD大鼠,按照实验一的造模方法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阻遏剂组及中药加阻遏剂组。从牵张期开始,各组予以药物干预,中药组及中药加阻遏剂组予以骨碎补总黄酮灌胃、模型组及阻遏剂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阻遏剂组及中药加阻遏剂组腹腔注射LDN193189HC1,用量3mg/kg,中药组及中药加阻遏剂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每日一次,给药30天,即牵张完成后10天。牵张及用药完成后进行指标检测。通过比较各组影像检查、mi cro-CT骨扫描检测观察和比较牵张成骨后各组成骨的大体情况;通过qPCR检测牵张成骨区域骨组织中BMP-smad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通过Western blot分析牵张成骨区域骨组织中BMP-smad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各组间相关指标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临床病例回顾:7例骨缺损均达到骨性愈合,平均随访时间18±5.6个月;1例出现针道感染,经处理后骨性愈合;随访期间未发生拆除支架后再发骨折。SD大鼠牵张成骨模型的建立:40只SD大鼠全部进行手术造模,通过对外固定器每天定期定量调节,牵张成骨完成60天后观察,外固定器仍稳定有效,对大鼠功能活动无明显影响。造模侧的胫骨高度恢复,骨性愈合。基于BMP-Smad通路探讨骨碎补总黄酮调节牵张成骨效能的机制研究:通过X线、micro-CT骨扫描大体评估,与模型组、阻遏剂组比较,中药组在牵张成骨后期成骨质量和速度提高,而中药加阻遏剂组的成骨效能也明显强于阻遏剂组。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中BMP-Smad通路的各主要因子,包括BMP2、BMP4、BMPR1A、Smadl的基因表达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阻遏剂组中BMP-Smad通路的各主要因子,包括BMP2、BMP4、BMPR1A、Smadl的基因表达明显降低(P0.05); Western blot检测BMP-Smad通路的各主要因子的蛋白表达,包括BMP2、BMP4、BMPR1A、p-Smadl,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中各蛋白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而与模型组比较,阻遏剂组中BMP2、BMPR1A、p-Smadl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牵张成骨病例回顾:通过牵张成骨技术治疗骨缺损临床疗效确切,但治疗周期长,可能出现相关并发症。SD大鼠牵张成骨模型的建立:SD大鼠胫骨牵张成骨动物造模的构建:实验所建立的大鼠胫骨牵张成骨模型可靠实用,具有可重复性。基于BMP-Smad通路探讨骨碎补总黄酮调节牵张成骨效能的机制研究:骨碎补总黄酮能促进大鼠牵张成骨模型的成骨、矿化,这可能与其通过提高BMP-Smad通路因子的mRNA的表达有关。
[Abstract]:Objective :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on bone defects by reviewing previous cases an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on bone defects in rats .
The rats were injected intraperitoneally with the same amount of normal saline by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the inhibitor group 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lus blocker group , and the dosage of 3 mg / kg ,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roup 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lus blocker group were injected intraperitoneally . Once daily , the drug was administered for 30 days , that is , 10 days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administration . After the drafting and the medication were completed , the indexes were detected . By comparing the images of each group , the gross conditions of the components after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
The expression of BMP - smad pathway related genes was detected by qPCR .
The expression of BMP - smad pathway related protein in bone tissue was analyzed by Western blot . The difference of correlation between each group was analyzed by single factor analysis . Results : The clinical cases showed that 7 cases of bone defect had bony union , and the mean follow - up time was 18 卤 5.6 months ;
1 case with needle tract infection , treated with bone union after treatment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one quality and velocity of bone fragments were improved by X - ray and micro - CT bone scanning . The main factors of BMP - Smad pathwa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model group .
In comparison with model group , the expression of BMP2 , BMP4 , BMPR1A and Smadl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 P0.05 ) .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74.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俊邦,史宗道;牵张成骨在颌面外科的研究进展[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2年05期
2 胡静,王志国,高占巍,李继华,王大章,廖运茂;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兔下颌牵张成骨的影响[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2年01期
3 叶虎;下颌牵张成骨生物力学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2年06期
4 李国永,廖贵清,蔡斌;牵张成骨对骨骼肌影响的研究进展[J];口腔医学;2004年06期
5 王沙彬,杨学文,赵怡芳;下颌牵张成骨中引起开鉭的原因及治疗[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5年05期
6 祝颂松,胡静,李继华,应彬彬,王大章;细胞周期调节蛋白在下颌牵张成骨过程中的表达及作用[J];口腔医学研究;2005年05期
7 王恩群,周树夏,刘彦普,张菊会;羊颧骨缝三维牵张成骨的组织学观察[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5年05期
8 魏奉才;张东;刘少华;孙善珍;;整合素α_Vβ_3在下颌牵张成骨过程中表达的实验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5年06期
9 胡静;颌骨牵张成骨的临床及基础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5年01期
10 黄旋平;周诺;;基因治疗在牵张成骨中的应用前景[J];广西医学;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春妹;舒衡生;邵珩;赵志明;李云生;;兔胫骨牵张成骨过程中腓肠肌的形态学观察[A];中国解剖学会2012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2年
2 张付超;何安江;李彪;陈莹;;颜面短小患者牵张成骨的数值模拟[A];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魏奉才;张东;刘少华;;骨形成蛋白-2在下颌牵张成骨中的作用[A];2004年中国口腔颌面修复重建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叶虎;刘彦普;;下颌皮质骨颊向牵张成骨的实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口腔颌面部创伤暨修复重建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5 宋庆高;邓金勇;陈尚;蒋练;;腭裂缘骨膜牵张成骨的新骨形成研究[A];第七届全国唇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汪玲丽;欧阳喈;张栋梁;G.J.King;;大鼠下颌牵张成骨过程中骨密度的变化[A];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4第七届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7 张春光;丁寅;;下颌牵张成骨中髁突Ⅲ型胶原的免疫组化研究[A];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4第七届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Philippe PELLERIN;Alexis WOLBER;Pierre GUERRESCHI;Patrick DHELLEMMES;Mathieu VINCHON;;牵张成骨在儿童颅面骨性畸形并发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窘迫综合症治疗中的应用[A];第七届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廖贵清;李国永;蔡斌;周晓秋;;兔下颌骨放疗后牵张成骨的组织学观察[A];第五次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王磊;雷德林;赵英华;程晓兵;杨耀武;周树夏;;局部应用神经生长因子在兔下颌骨牵张成骨中的作用[A];第五次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雅博;局部应用P物质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能力促进大鼠下颌骨牵张成骨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4年
2 曾景奇;基于BMP-Smad通路探讨骨碎补总黄酮影响牵张成骨的初步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邵祯;促进牵张成骨骨质形成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4 王战鑫;骨生长因子对牵张成骨的作用[D];吉林大学;2006年
5 郑明;辛伐他汀影响兔下颌骨牵张成骨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柳玉晓;放疗后牵张成骨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可行性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7 丁宇翔;低强度脉冲超声促进牵张成骨新骨成熟及种植体骨结合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8 应彬彬;应用三焦点牵张成骨整复颏部缺损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陈莹;单侧下颌骨牵张成骨的三维数字化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10 杜兆杰;牵张成骨中交感神经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动员与迁移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戚婧倩;犬骨髓EPCs分离、培养、鉴定及其表面标志物CD133在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中表达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5年
2 魏晓凌;rhPTH(1-34)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作用的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3 程欢;兔胫骨延长不同比例对腓肠肌适应性改建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4 张国华;曲线牵张成骨修复犬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5 凌宁;牵张成骨后正畸牙龈沟液中AST水平变化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6 韦存志;非血管化转移盘在牵张成骨中的作用和变化的初步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9年
7 何志良;不同牵张成骨方式在下颌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D];安徽医科大学;2008年
8 吴仲寅;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应变规律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9 戚征;硫酸钙对牵张成骨区新骨形成的作用的实验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10 叶虎;下颌皮质骨颊向牵张成骨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8811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881123.html